善用放大法观察现象

2023-07-28 02:21孔令强王立同
小学科学 2023年18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

孔令强 王立同

〔摘    要〕  本文探索了科学教学中利用放大法观察现象的必要性,以实例的形式,诠释了以下七种方法:累计叠加,数量放大;观察转移,形变放大;控制速率,细节放大;染色区别,对比放大;拓印复制,特征放大;再造现象,效果放大;仪器介入,精度放大。揭示了各种方法的本质,提示了注意事项,提出将放大法与还原法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现象;放大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8-0007-03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科学方法与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正确的方法是科学之魂。教师将科学方法有机渗透于教学之中,揭示其内在规律性,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科学观察、实验中,某些微小变化现象很难被直接观察到,需要教师另辟蹊径,转换思路,采用合适的途径、相应的装置,将这些现象进行放大观察,提高其可视性,使效果更明显,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

一、累积叠加,数量放大,轻小细微能测量

实验中,一些轻小物体的物理量,如一根头发的直径、一根羽毛的质量、一粒米的体积等,利用实验室中的常规仪器不容易直接测定。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数量的累计叠加,获得便于测量的量,然后取平均值获得有效数据。这种通过被测量数量的放大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有效减小了误差。

如认识“固体有确定的质量”这一概念时,需要学生利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如果学生测量比较轻小的物体,如一个钉书钉、一个大头针等,假定每个订书钉或大头针的质量是相同的,可以先测量100个订书钉、100个大头针的质量,将被测量物放大,再将结果除以100即可得到每一个订书钉、大头针的质量。其他如测量一片叶子的厚度、一根细金属丝的直径等,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用这种数学方法,借助传统仪器就能获得测量数据。

在电学实验中,有时电池产生的微小电流很难使一定功率的用电器工作,则可以采用串联电池的方法增大电流,增强实验的可视化效果。如探究水果电池能否产生电流时,可以指导学生把铁钉和镀锌螺丝插在水果上面,外接LED灯或电子表,通过LED灯或电子表的工作状态,判断水果电池是否产生电流。水果电池电流微小,有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串联更多的水果电池,以增大电流,让LED灯亮起来,或使电子表进入工作状态,实现检验水果电池是否产生电流的目的。

事实上,要精准测定轻小物体的质量或微弱电流的强度等,需要使用精密仪器。正是有这样的需求,才能促进精密仪器不断更迭,使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

二、观察转移,形变放大,隐性现象易显现

实验中,有些现象很不明显,需要将观察点从原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上,通过分析转移后物体现象的显著变化,推想原物体的细微变化。

如探究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时,拿橡皮泥或面团朝不同方向用力,能明显发现它们的形状改变了,说明力能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但按压桌子时,此时的压力对桌子形状有没有影响呢?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桌面是否发生形变,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桌子上平放一面小镜子,将激光笔固定在铁架台上,让激光照射在镜子上再反射到黑板上,标记此时光点的位置。按压桌面,光点会在黑板上移动一段距离,再次标记光点的位置。两次光点位置明显不同,是桌子细微变化的放大效应,说明桌子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

玻璃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吗?因为玻璃形变微小,不容易观察,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玻璃瓶内装满水,用中间插有细管的橡胶塞密封。学生挤压玻璃瓶,会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相对于玻璃瓶的横截面积来说,细管横截面积较小。挤压玻璃瓶,玻璃瓶的形狀发生细微变化,导致细管内液柱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推想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以上两个事例是数学思想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体现:桌子的形变是光的反射原理和几何原理的重要应用;玻璃瓶的形变是“柱体体积不变,底面积变小,高增大”的重要应用。

三、控制速率,细节放大,定格画面能生成

自然界中,有些事物的变化不够显著,如种子萌发、铁生锈、一天中太阳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等;有些事物的变化速度过快,如子弹的飞行、雨滴的下落、蜻蜓翅膀的振动等。这些变化在通常情况下是无法看清楚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录播技术,通过控制播放速率,将观察细微之处放大。

小狗怎样喝水呢?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它是用舌头舔获取水的。如何用舌头舔呢?很多人说不清楚。假如录制视频,然后慢放,就有可能获得正确认知。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借用录像机录制小狗喝水的视频,然后慢放,聚焦小狗舌头的形状变化,定格画面,发现小狗并非舔水,而是改变舌头的形状,将舌头卷起来,形成酒杯状,将水灌到食道里。这颠覆了人们的惯有认识,改变了原有认知。

在观察金蝉脱壳时,为捕捉变化的细节,可以将摄像机对准金蝉进行拍摄,截取金蝉脱壳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将30分钟左右的脱壳时间压缩在几秒钟内,简约地呈现变化的过程,也可根据探究需要,利用定格技术呈现变化的细节。

快速变缓慢,延长事物的瞬间变化;缓慢变快速,减缩事物的漫长过程。无论是快速变缓慢,还是缓慢变快速,目的都是瞬间变定格,呈现事物的特写画面。

四、染色区别,对比放大,分散观察改聚焦

所谓染色法,就是将不易观察的物体,如洋葱表皮细胞、无色透明的空气等, 染上颜色,强化视觉刺激,聚焦观察对象,以提高观察效果。

如在制作玻片标本时,为了将观察部分与周围组织易混淆部分区分开,需要对洋葱表皮细胞进行染色,放大观察边界,明辨观察对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染色和未染色的玻片标本,认识染色的重要性,学习染色的方法。

如在做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时,光在洁净的空气中传播路径不易观察,可在玻璃容器内点燃蚊香,让容器内充满烟;光在干净的水中传播路径也不易观察,可在水中加几滴红墨水搅拌均匀。用激光笔照射有烟的空气或染红的水,强化了光的传播路径对眼睛的刺激,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这种方法,染色是有效手段,能使对比更加显著,利于聚焦观察重点,提高观察效果。需要注意,要将这种色彩与事物本身剥离开来。

五、拓印复制,特征放大,事物特性更凸显

拓印复制法,是观察植物的一种方法,即借鉴工艺美术的拓印技巧,根据植物茎、叶表面凹凸不平和具有汁液的特性,利用蜡笔、铅笔、白纸或布料等材料及相关工具,将植物茎、叶的特性进行复制,放大植物的纹理,凸显植物的色彩,让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在观察树皮的纹理时,可以将白纸铺在树皮上轻轻按压,使纸和树皮接触紧密,用蜡笔或铅笔在纸上来回涂画,直到出现清晰的树皮图案。在观察花、叶子时,可以将花和叶子平铺于两块布之间,用橡皮锤对准放置花和叶子的地方慢慢敲击,直至植物的色素出来。揭开衬布,一幅美丽的拓印作品跃然“布”上。

这种方法,舍弃观察的非重点,突出重点,减少干扰项,放大观察效果。需要注意,拓印是根据观察需要,只突出事物的一部分特征,要形成整体认识,还需要借助更多观察手段。

六、再造现象,效果放大,虚空现象变实在

实验中,一些真实存在的事物,如磁場、电场、引力场等,人们看不见、摸不着。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借助能与这些事物发生作用的物体,通过它们相互作用的效果,让看似虚空的事物变成实实在在的现象,了解其真实性和实在性。

如探究磁铁的磁场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磁铁上方放一块玻璃,在玻璃上撒一层薄薄的铁粉,轻轻敲动玻璃,就可以看到铁粉在玻璃上的规律性排列,借此推断出磁铁周围磁场的存在形式。

如探究声波时,声波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看不见、摸不到。怎样证明声波的存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碗中放一个扬声器,用气球套住整个碗,在气球表面碗口方向粘一小块镜片,用激光照射在镜片上,镜片会在墙面投射出一定的形状。当扬声器播放不同声音时,由于声波的振动,显示出声波振动的图像,证明声波的存在。探究声波是否具有能量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点燃的蜡烛前方放一个音叉(距离不要太远),用小棍敲击音叉。如果轻轻敲击,会看见烛焰晃动;如果重重敲击,烛焰可能会熄灭。通过烛焰的变化,推断声波具有能量,并且声波的能量有大小。

以上现象的观察说明:一些事物的特征虽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并非不存在,借助一定的观察手段,通过事物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可以捕捉到。

七、仪器介入,精度放大,细微观察变清晰

在观察活动中,一些微小物体,如微生物、动植物细胞等,不容易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借助光学仪器,如放大镜、显微镜等,使观察精度提高,便于观察。

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玻片标本时,学生的描述往往不够准确,记录常常会出现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加显微镜的方法,将它们的摄像头对准显微镜的目镜进行拍摄,用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分析观察结果,形成统一认识。

在观察微生物时,由于观察时间太短,学生往往观察不到微生物,即便观察到,也是非常偶然的,难以保存观察结果。为解决这个问题,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录像功能长时间拍摄,记录下微生物的运动,利用视频截取功能重现观察结果,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能清晰地看到“小水塘”中体型“硕大”的草履虫在游动;有时能看到“河水”中水蚤不断跳动的心脏和摆动的胸肢;借助高倍显微镜放大1000倍,还能看到“自来水”中弯弯曲曲的螺旋菌。利用手机加放大镜的方法,还可以清晰地观察蝴蝶的触角、蜻蜓的翅膀、蜗牛的运动、蚂蚁的捕食等。

仪器的介入将人类“放大观察”的思想进行了物化,通过制造并使用各种先进仪器,让观察的尺度与事物的尺度相吻合,实现精准观察的目的。

放大法是观察现象、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需要根据观察目的,聚焦事物的相关属性进行探究。放大法的直接效果是放大,认识事物还需还原。还原时,要通过推理、想象、计算等手段,探究事物的体积、质量、长度、时间等属性,加深对微小、轻小、短小、瞬间等事物特征的认识。放大之后逆向还原,回归事物的本质,是使用放大法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放大与还原要综合使用,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强,郑萍,郭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陆水峰.创意植物拓印工艺的应用研究[J].丝网印刷,2019(7):15-22.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
关于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探讨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让有效交流彰显小学科学课堂的精彩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