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锋
摘 要:“生活即教育”,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活生生的生活,有机结合科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转化生活资源为科学教育资源,构建融“知识、教学、生活”于一体的高效科学课堂。从课前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三个环节,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为小学生呈现异彩的科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育;生活化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应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基于新课标背景,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联系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加强科学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服务于科学教育。
一、导入:巧设悬念,激发思考
在小学科学新课导入时,实施生活化策略,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常识、经验、科学现象,或者讲述趣味故事,观看多媒体课件,为小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提出科学问题等。小学生有着独特的生活视角,具有基础性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和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事物,创设科学情境,让小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生活、探究科学,还原科学知识本真,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感受科学乐趣,激发小学生思考。
如,在“电磁铁的磁力”教学导入中,笔者带领小学生回顾上节课玩过的“电磁铁”游戏,每个小组用电磁铁吸大头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玩电磁铁吸回形针的游戏,要求小组记录吸引的回形针个数。在小组汇报结果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每个小组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数量不同,磁力大小不同吗?为什么呢?”用这样的实验、游戏、问题引出本节课“电磁铁的磁力”主题,并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开始新的一节课学习。
二、教学:变难为易,便于掌握
小学科学新课标提倡科学教育回归生活,在具体教学中要立足小学生的生活背景,应将小学生关注的社会事例引入科学课堂,有机整合科学和生活,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科学教育,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科学元素,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小学生呈现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出科学知识,让小学生在科学课堂自己探究科学,体验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科学教育不再困难,小学生探究科学掌握科学,一切变得不再那么难。
如,在“土壤”教学中,笔者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土壤,让小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土壤?谈一谈土壤和人类、动物、植物的关系;其次,让小学生亲自采集土样,看一看土壤,制作土壤标本;然后,观察土壤成分,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汇报观察结果;设计方法分离土壤,将土壤中的物体分离出来,如,小石子、沙、泥土、腐烂物等。认识土壤的类型,结合黏土和砂的含量,划分土壤的类型,用“手捏法”鉴别土壤,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结合不同土壤的类别,说一说不同植物生活的土壤环境;最后,联系生活,说一说土壤保护办法,应在生活中采取什么措施保护土壤。在“土壤”教学单元中,联系生活,让小学生从“本地的土壤”“土壤的种类”到“土壤的保护”,让教学变得简单易懂,小学生易于掌握科学知识。
三、练习:寓练于乐,巩固应用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科学教育旨在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小学科学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阵地,为小学生布置课后练习,助推科学学习巩固和应用,是小学生科学成长的又一生长点。在素质教育呼吁下,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不再单纯地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为小学生设计生活化科学练习,通过在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转化科学知识为实际运用能力,真正回归科学知识的生活归宿点。所以,小学科学课后练习应紧密联系生活,寓练于乐,让科学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如,“播撒希望的种子”一课中,笔者给学生设计课后练习,让学生大胆猜想种子发育为植物的器官,猜想种子胚芽发育为植物的器官猜想?让学生用种植的方法验证种子萌芽的条件。学生在练习中,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得出实验结果。方法一: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没有水;方法二:种子浸在水中,隔绝空气;方法三:常温下,种子放置在湿润环境中,接触新鲜空气;方法四:寒冷温度下,种子放置在湿润环境中,接触新鲜空气。让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方法下种子的变化,比较实验条件和环境,通过实验发现种子萌芽的基本条件为温度、空气和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种子萌芽的条件,记录实验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想,总结得出种子萌芽的条件。通过基于生活的科学实验设计和操作,学生得出实验结果,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殷海斌. 让生活化点缀小学科学教学[J].华夏教师,2016(4):68.
[2]金银马.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