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上的培养

2023-07-28 10:05李健
高考·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历史教学

李健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观。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使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教材、现实生活、教学活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教育。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历史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应该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备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新课标赋予了中学历史教育更加厚重的时代使命,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直接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命题。因此,从育人的角度出发,高中历史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具有时代使命的现代公民,可以说这是践行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历史学科的内容和特点都与家国情怀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国情怀本身就应该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历史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回顾历史,与历史对话,与现实联系,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历史,拉进与历史的距离,实现学科的教育价值。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落实和实践家国情怀是我们诸多历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现结合自身对“家国情怀”的思考,与广大同仁进行分享交流。

一、確立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追求的教学目标

中学是人生学习的重要阶段,是构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历史学科要树立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导向的教学意识,因此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灵魂,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策略和内容。

在理论上,要构建能突出体现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理念,建构符合家国情怀培育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不应将历史学科教学狭隘化为具体知识的教学,或拘泥于知识本身的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工”。在实践上,教师要具有目标性意识,时刻关注着家国情怀培育目标的引领和实现。目标的设置不要简单、僵化、偏离教学实际,要具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不能出现目标和课堂相脱节的现象,这样,教学目标也失去了价值。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从抗日战争中挖掘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元素,回望抗战的艰辛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展望未来,以此为本课之魂来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政治智慧及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和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巧用历史知识,传递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历史地图、英雄人物、文化符号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挑选授课内容,要充分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并不是单纯上一节课知识传授的课程,不是让学生去机械的记忆或去背诵历史的事件、人物和时间,这样的历史课枯燥、无趣,不会引发学生的共鸣。而是通过开展具有家国情怀的教学,充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的兴趣,震撼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价值,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

(一)利用疆域地图等传递家国情怀。《中外历史纲要(上)》关于中国古代的疆域地图众多,可以充分利用疆域地图作为教学手段来培养爱国情怀。疆域是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是民族寄寓特殊情感的土地,不同时期的疆域叙述、边界地图及山川图片,可以塑造历史时空观念里的家国“意象”,它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昔日未曾“谋面”国家的具体认知,并可据此孕育家国情怀[1]。比如:可以通过地图册中的西周分封示意图、春秋列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三国鼎立形势图、盛唐形势图、元朝形势图,梳理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理解中国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历代版图的发展为主线,在历史学习中强化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学生捍卫国家主权意识,契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

(二)利用民族英雄人物传递家国情怀。历史的本质就是特定时空中的人干了一些事,而其中人是历史的核心。倘若教学“目中无人”则会让历史课堂变为一潭死水,让本该精彩的历史细节黯然失色。故择取与国家、民族发展历程相关的典型人物,借助英雄人物的精彩故事,往往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融入历史,激起学生指向国家的情感波澜。

在“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中,教材介绍了英雄人物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侵华日军的斗争中被捕,后英勇就义。陈毅评价她:“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由此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不愿做亡国奴的抗争精神。借助侵略者残忍杀害杨靖宇将军后却又对其满怀敬畏的视角,学生感悟到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时代担当和爱国情怀,形成对革命精神当代价值的认同感。

荣氏兄弟是近代最有名的爱国企业家之一,曾经的“纱布大王”和“面粉大王”。荣氏兄弟致力于家乡教育、公益事业,先后创办了多所小学以及大公图书馆,集资建造了诸多桥梁。作为企业家,利益固然是最重要的,但企业家也有自己的家国情怀,为家乡做点好事不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吗?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使用诸如此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把它们融入历史的课堂教学上去,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利用教材中的文化符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许多内容,诸如中国甲骨文、诗经、楚辞、汉赋、青铜器、书法绘画、戏曲乃至二十四节气等,都可提炼为国家的文化符号,激发、生成家国情怀。比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有利于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学生在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同时,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书法、戏曲等艺术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的重要资源。

三、组织教学活动,感悟家国情怀

(一)设置历史情境,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故纸堆”。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模拟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可以设置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要注意的是情境的设置要真实有效,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要与历史教学实际有机相结,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课,久远的年代,抽象的概念使学生难以产生亲近感,更何况是思想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设置历史情境,可以引用《云梦睡虎地秦简·封诊式》里面“某里士伍甲”、《里耶秦简·户籍簿》“东成户人士五夫”等史料还原历史,带领学生深入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完备。最终使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再比如:讲“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时局图》,从图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列强的步步侵略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从而产生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以及对当时各阶级的爱国精神和探索意识所感动,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家国情怀教育。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爱国歌曲、人物传记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生动还原历史,让学生去体会,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二)以问题解决激活课堂,凸显家国情怀。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完整的,是“死”的,好的历史问题,是一节课的灵魂,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历史问题的设置应该是有价值的,是循序渐进的,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师要设置出能够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体现历史育人价值,符合家国情怀教育要求。例如:在学习“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内容的时候,可以探讨孙中山革命道路和思想的转变,认识其追求真理,身体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与追求,感悟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解决和历史思维的培养,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要做的不是给学生结论,而是要培养学生通过材料的研习,深入浅出地理解历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达成家国情怀这一目标的落地。

(三)放宽视野,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从而丰厚学生的家国情怀。新时代的学生要关注时代的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共赢、合作、发展是时代的潮流。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成就的多样性,感悟“和而不同”的智慧,从而促进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从国际背景去分析,会发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侵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国际背景看抗战过程的话,会发现中国人民不是孤军作战,而是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共同对抗法西斯的侵略行径;从国际背景看抗战结果,会发现美苏的出兵对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起着重要作用;从国际背景看抗战影响,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胜利,更是人类的正义、良知与邪恶势力的博弈。可见,以一种宏大的视野认识历史,我们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唯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关注人类命运、面向世界方向的大格局“家国情怀”。

(四)运用“红色史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红色史料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情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讲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展示嘉兴南湖游船的图片,通过“红船精神”的解读,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伟大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大量的红色史料,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红色史料,宣传教育价值,弘扬红色文化,把红色基因的传承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组织实地考察,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家国情怀

《中外历史纲要》容量大、内容新,历史结论多,缺少有趣的叙事结构,内容一块接一块,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仅仅依靠课堂史实不够的,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会、走入历史现场,置身于具体的空间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感。

例如:高中历史教师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战乱年代生活现状,应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看到过去士兵使用的武器、衣物、居住环境,感受到抗日战争年代为了保卫国家不惜付出生命,促使学生积极向老一辈学习高尚的品质,不仅形成高尚的品格,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更加爱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在和平年代,一定要珍惜当下生活,进而在学习中不畏惧困难,积极战胜挫折,促进学生品格顽强,意志力坚定,不被困难打败,这些都源自学生感受到安定的生活,是过去革命人士用鲜血换来的,增强家国情怀,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是离学生最近的资源,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的。因此,家乡的历史遗址、名人事迹,辉煌成就都是很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起到教材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在充分挖掘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的体验感,将历史体验与历史情感相结合,培养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目标。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不是虚假的口号,不是生搬硬套地说教,而是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拨动学生的心灵,形成感悟。家国情怀的教育策略也是多样而灵活的,资源是丰富的。历史教师要做的是以育人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让家国情怀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德民,赵玉潔.论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3):21-25.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历史教学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