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玲 戈晓华 何艳 严佳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1.眼科 2.护理部,上海 20009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发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安全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1]。当今世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非典、埃博拉、新冠病毒感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2]。公立医院作为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承担着早期预警、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和风险管控等应急职能[3]。眼科患儿住院对家庭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如果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医院对患儿及照顾者的入住条件、流行病学风险评估、探视陪护制度等多项内容发生改变[4-5],无形中增加了患儿的照护难度[6]。如何将变化的住院流程提前告知患儿照顾者,让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生理准备,提高入住成功,增加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央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8]。本研究已于2021年2月开发了信息跟踪系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22SR090619),重点再造入院流程,运用于眼科患儿及照顾者,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2月-2022年1月我院眼科小儿视网膜疾病(pediatric retina disease, PRD)医疗组,拟住院行眼底手术的患儿及对应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两样本均数计算公式[9]:n=2[(tα/2+tβ/2)S/δ]2,计算得出n=155,考虑无效问卷及不配合因素扩大10%,样本量定为170。将2021年2-7月遵循传统入院流程的患儿170例,对应照顾者170人,设为对照组;2021年8月-2022年1月实施信息跟踪系统下入院流程的患儿170例,对应照顾者170人,设为干预组。纳入标准:(1)患儿年龄 ≤ 12岁。(2)PRD临床诊断成立,择期或限期入院,首次接受手术治疗。(3)照顾者执行患儿大多数的照顾活动,本研究照顾者均为患儿的父亲或母亲。(4)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XHEC-D-2022-085)。排除标准:(1)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的照顾者。(2)单亲家庭。(3)拒绝参与本研究或中途退出者。2组患儿及照顾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和表2。
1.2方法
1.2.1对照组 入院流程为医生开具入院申请单,分为择期或限期入院,眼科护士根据住院单信息结合医生的手术日,初步确定入院时间段。发放入院流程图,告知入院前重点注意事项,包括在规定时间内完善相关术前检查等。预约完毕,患者持入院申请单至入院处登记,等待入院通知。医生和入院处保持电话联系,及时更新当日入院患者数量与病种信息。
1.2.2干预组 入院流程为启用自行开发的信息跟踪系统,医生开具入院申请单,眼科护士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医生的亚专业分组,结合病情的轻重缓急,由计算机统计初步得出患者入院日期。发放入院流程图,口头告知入院前重点注意事项。预约完毕,患者回家等待进一步入院通知。基于计算机最终统计,筛选患者入院先后次序,于入院前7 d,系统自动发送信息至患者手机上,通知患者详细的入院相关事项。入院前5 d,系统再次自动发送信息,并提醒患者回电至护士台,以确认收到。入院前3 d ,针对尚未回电的患者,护士手动发送系统信息同时电话确认,以避免遗漏。眼科信息跟踪系统的构建如下。
1.2.2.1系统研发团队 成立多学科参与的研发团队共12人,包括3名眼科及平台护士长、3名眼科护士、2名PRD医疗组医生、1名入院处专家、1名门诊办公室专家、2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其中高级职称4名,硕士及以上学历5名。
1.2.2.2系统开发原则 本系统的服务对象为医院护士和医生等工作人员,用户界面友好,不需计算机专业的专门训练即可使用。删除不必要的管理冗余,程序代码标准化,软件统一化,确保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实用性。
1.2.2.3系统研发周期 依托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平台,充分结合该医院小儿眼科优势学科的特点,根据其运作模式和具体需求,采取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四方调研反馈、现场约谈、文献查阅等方式,以患者和家属为出发点对眼科入院流程进行详细梳理,总结不足与缺陷,由眼科护理团队主导,软件工程师负责技术支持,开发信息跟踪系统。系统研发始于2021年1月,历时4个月周期,试用于临床后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完成开发适用于眼科的信息系统,扫二维码获取系统操作视频。
1.2.2.4系统功能介绍 本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 Architecture(B/S)架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架构模式,工作界面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基于Java语言,采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开发。系统从逻辑上分为3层结构应用模型:数据服务层、功能模块层和用户浏览层,主要包含3个模块:医生管理、患者管理、模板管理。
1.2.2.5医生管理模块 进行医生的信息数据管理。医院共设有眼科相关床位85张,眼科亚专业齐全,其中PRD医疗组医师6名,分别独立带队收治患者。医生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便于通过输入医生的姓名,定位对应的患者,同时界面匹配医生的手机号码和邮件地址,通过手动或自动信息及邮件发送方式,满足医生通过手机短信或邮件查看指定日期患者收治情况功能。
1.2.2.6患者管理模块 进行患者的信息数据管理。为了方便查找患者,搜索界面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紧急程度、海拔、医生姓名、诊断意见、限期入院时间、超期入院时间、近期登记时间、住址、入院时间、出院时间等。功能包括查询、新增、报表导出、删除、入院前复诊通知、入院通知、出院后复诊通知等选项,满足不同需求。
1.2.2.7模板管理模块 进行模板的编辑与存放。模板包括入院前/在院/出院后等全程通知内容,内容可根据需求与政策导向实时做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新增预入院告知包括陪客制度、探视制度、体温监测、口罩佩戴制度、手卫生执行、环境通风时间、眼科专科检查配合方法、眼药水使用原则等。
1.3评价工具
1.3.1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wake forest physician trust scale,WFPTS) 该量表由Hall等[10]于2002年编制,中文版由董恩宏等[11]于2012年翻译修订,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重测信度为0.83。量表包含仁爱和技术能力2个维度,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 1~5 级评分,负性条目采用反向计分,总分50分,得分越高表示就医信任度越高。
1.3.2照顾者准备度量表(caregiver preparedness scale,CPS) CPS由美国学者Archbold等[12]于1990年研制的,中文版由刘延锦等[13]于2016年翻译修订,Cronbach′s α系数为0.925,重测信度为0.807。该量表共8个条目,为单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32分,得分越高表示照顾者准备度越高。
1.3.3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psychological questionnaires for emergent events of public health, PQEEPH) 由高延等[14]于2003年非典期间编制,用于16岁以上人群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反应评估。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692,总分的重测相关系数0.631,问卷有5个维度,分别是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疑病等共25个条目,采用0~3分4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情绪反应越重。
2.12组照顾者对医师信任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2组照顾者对医师信任情况比较(分,
2.22组照顾者准备度情况比较 干预组照顾者的CPS总分(27.15±5.69)分,高于对照组(23.50±4.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6,P<0.05)。
2.32组照顾者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反应比较 见表4。
表4 2组照顾者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反应比较(分,
3.1响应数字化护理转型方向,优化PRD救治流程 不同于成人视网膜疾病,由于小儿眼部解剖生理和生长发育的特殊性[15-16],增加了PRD的诊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之手术的转归和长期预后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给患儿家庭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和困难[17]。入院流程是整个就医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优化入院流程,减轻照顾者的负担与压力,需要借助信息的力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自行开发的信息跟踪系统进行数字化转型,使眼科患儿及照顾者在就医信任度、照顾准备度、心理承受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P<0.05)。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通知[18],强调推动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获得及时的健康评估和专业指导。提供诊疗服务需要科学和精准,患者就医需要专业和便捷,如何将这2个方面有效结合,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
3.2信息跟踪系统可促进眼科患儿照顾者就医信任度 医患关系本质是一种人际信任关系,其核心就是为实现医患双方的期望而建立彼此信任,只有在信任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19]。本研究显示,干预组应用信息跟踪系统后WFPTS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数字化系统的信息支持能提高患儿照顾者的就医信任度;尤其是在仁爱信任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信息系统改善了患儿照顾者获取信息的完整度与便捷度,通过提前告知入院相关事宜,并留有咨询电话,使医患沟通更加全面与通畅。因此,有效的信息沟通促进患者的就医信任度。在技术能力信任维度方面,干预组得分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跟踪系统提供的信息内容有关,本信息系统主要涉及入院流程等内容,无法直接提高医生的技术能力,因此技术能力信任维度得分增加不明显。
3.3信息跟踪系统可提高患儿照顾者准备度 照顾者准备度是照顾者实施照护时对各方面压力的感知程度,也是最有力的照顾者压力预测因子[20]。近年来,国内外对照顾者准备度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多见于癌症[21]和脑卒中[22]等疾病。本研究将PRD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干预组使用信息跟踪系统后,患儿照顾者准备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信息系统能够帮助照顾者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桥梁有关。随着医学模式的更新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希望照顾者的身心健康问题能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3.4信息跟踪系统可减轻照顾者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反应 本研究发现,照顾者在PQEEPH问卷中的抑郁因子和恐惧因子得分最高,这与Qiu J等[23]研究结果相似,其发现35%民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明显的情绪应激反应,其中16.5%的群众存在中重度的抑郁症状,28.8%的群众存在中重度的焦虑症状[24]。本文借助信息跟踪系统,干预组PQEEPH得分下降,有效减轻患儿照顾者的心理反应,这可能与系统提前告知相关知识有关。我们在信息跟踪系统内实时更新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点,如一般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防疫配合等多方面的知识普及[25],希望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能够有效减少因知识缺乏或卫生资源匮乏而带来的不良情绪,最终增强照顾者的信心。有研究[26]发现,公共卫生事件下普通群众的替代性创伤程度甚至高于在一线抗疫的护理人员,加上PRD患儿照顾者面临巨大的照护压力与困难,这类人群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呼吁社会多方面多手段着眼于细节改善,最大程度的减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
综上所述,本文从尝试智慧护理的角度对PRD患儿照顾者展开研究,自行开发信息跟踪系统,借助数字化手段替代传统的人工电话和口头途径,改变信息传播方式,优化入院流程。该系统使用后,使PRD患儿照顾者受益,包括促进就医信任度、提高照顾者准备度、减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反应等多方面提升就医品质。但本研究仍有不足:首先,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研究;其次,研发的信息跟踪系统使用效果显著,可能和患儿照顾者的年龄有关,年轻的家长对信息技术接受度更高;最后,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把患儿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医护等效果评价尚未展开。因此,对未来进一步研究明确方向,切实将智慧护理落实到实处,体现于细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