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瑛 应嫡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获取的途径也是越来越多,同时授课的形式也逐渐丰富,由之前的单一线下教学发展成为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微课凭借着丰富的知识资源,以及自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成为目前授课的新趋势,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教育模式。本文分析了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采用微课导学的模式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来展开教学研究,阐述了微课导学模式在环境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探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流程。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期望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微课导学;环境设计;教学研究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及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微课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精选教学核心要点和环节而设计开发,融合学习资源、交互情境于一体的简短教学活动,其视频短小、学习时间灵活、知识点易于掌握,受到众多教师及学生的喜爱,所以在现今教学中广泛采用。基于“微课+导学”的教学方式,在开展过程中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对于优化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
1 微课导学的概述
1.1 基本概念
微课导学模式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微课,微课是产生于互联网之下的一种新颖的课程形式,主要是以时长较短的教学视频作为授课的载体,一般微课视频在10分钟左右,在授课时播放微课视频,通过视频来讲解与传递知识,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知识点,能够让学生高效灵活地掌握视频中的知识,同时微课授课的地点也是自由且多元化的。在当下互联网信息时代,微课的本质特征不是跟着教师被动学习,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自主式学习,在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地点上有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方面是导学,导学主要指的是引导学生,即教师在获得一定的相关教学理论情况下,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学习内容、掌握知识的程度、课程要求以及学习方式等各种方面有机结合在课程学习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学的重点在“导”上,导学模式将学生变为主体,而教师扮演着辅助的角色,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渐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概念是王同聚老师在2014年首次提出,微课导学是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将教学与学习内容可视化,打破了学习及授课环境的局限性,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资源共享。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对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实施微课导学的相关原则
微课导学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原则,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要充分掌握其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微课的优势发挥出来。
第一,微课设计应精炼且内容饱满。虽然微课的时间多在10分钟左右,但是其内容的设计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般一个微课以讲授一个知识点为主,内容要清晰,知识点明确,学生能够通过该微课的学习清晰地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多个微课的设计不能是单独的个体,应该具有连续性和延展性,保证知识点的连贯。
第二,微课设计应具特色。因微课不是面授教学,教师无法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在微课设计时,除知识点编排设计外,微课的版面设计需要结合课程特色进行设计,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引导,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三,突出學生主体地位。微课只是一个媒介,最主要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从现在的教学来看,有一部分的教师在授课时已经运用了微课,但实际上却是利用微课取代了板书的这一活动,这和传统上的教学活动没有区别。所以,在微课导学的运用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较为简单的理论性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进行讲授,学生自行课下学习。授课内容中应用性、延展性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课堂互动进行总结和归纳,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第四,教师要注重课堂互动。因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同一微课的学习也会出现每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为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自己掌握理解的知识点与方法形成分享,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2 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状问题
基础构成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必修课,其主要教学内容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大板块组成。从现今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涵盖内容过多导致学生理解不够,即在当前的传统教学内容中,教师按照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顺序进行授课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包括基本概念、组织方式、设计方法等,学生在课堂上要将教师教过的全部知识点记住,在通过课后时间去吸收理解,加大了学生在理解知识点上的难度,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后续无法将该课程的设计方法迁移到专业课程中,设计能力得不到提升,使教学有效性下降。
第二,教学时长存在一定的限制,由于三大构成包含的内容多,其中每个板块与板块之前存在深奥的理论与错综的关系,这就导致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知识点讲述给学生。但是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要想通过课堂讲授所有知识显然不够,同时学生的绘画实践环节也会占据部分课时。这就会导致教学中常出现的第一种情况是教师选择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对非重要的知识选择跳过。但三大构成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会出现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不理解,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也很难理解,所以在这样的时长限制下,容易让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融会贯通能力不够,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增大。第二种情况是教师授课内容过多,学生实操不够,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本,虽然现今的教材图文并茂,但过于平面,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受课堂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单纯讲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第四,课堂主体不当。在现今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师占主导的情况,使学生养成被动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的活跃性下降,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等问题。
3 微课导学模式应用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教学的优势
第一,内容简洁且有重点。微课在进行设计时,教师通常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和构建三大构成的内容。微课的特点是“简”和“精”,展示的是关键知识点,同时单个微课内容是完整的,知识点单一,复合性、复杂性知识点较少。构成内容的知识点配上图文讲解,针对性强,因此学生能够较好地抓住关键知识点,很容易理解微课视频中有关三大构成的内容,能够解决“教学内容不便于学生理解”的问题,而对于非重点的知识点,可以在学生理解视频内容后,教师再来通过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非重点知识点,同样能对重点知识再一次进行巩固理解。
第二,课时占用比例小,可节省课时。由于微课视频内容精而简洁,并且逻辑清晰、重点明确,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不同和自测题的答题情况不同,可以进行回看。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利用更有效的时间理解三大构成的知识,学习效率比传统课堂高,使得教学上所需要的时间缩短,这樣就有充足的时间来给教师安排关于三大构成的教学实践,让教学体系更加完整,说明在该模式下,节省课时的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虽然微课导学视频也会占用课时,但对于整个教学时长来说,且学生可以自定时间学习,不会带来课时上的负担。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现代的技术条件给教师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时,可结合PPT、视频、提问等方式进行内容的讲解。对比传统课堂,动态的、视觉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也更容易使其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以学生为主导。微课导学模式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则处在辅助地位,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加大课堂讨论、交流环节的比重,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会有活跃的思维和自主思考,对提高学生创新创意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提高教学效率。
4 微课导学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微课导学的应用优势,我们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构成课程为例设计整个教学流程。该课程面对的授课对象一般是大一新生,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拓展能力不够,但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信息化设备的掌握较熟练。在微课导学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提取。
4.1 课前自学阶段
第一,教师录制教学微视频。以“平面构成”内容为例,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划分为平面构成基本概念、基本元素、形式美法则、构成组织形式几个部分,提取重要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整体设计思路为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织形式,如在讲解平面构成基本概念时,微课内容要遵循特色化原则,从学生日常生活场景或学生热议的现象入手导入内容,可结合图文知识点,适当插入构成发展历史、包豪斯等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同时,针对微课内容设计课前思考问题或导学自测题,将微课视频和课前自测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课前自学。
第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前的自主学习是微课导学的关键环节,自主学习的效率关系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平台,结合自身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前微课学习和自测题,理解和消化该微课知识点,找出困惑或不理解的知识要点,为线下课堂交流和探讨奠定基础。
4.2 课中学习阶段
首先,教师总结并确定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观看教学微课视频的数据,以及学生课前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例如,平面构成的艺术特点、构成形态在实际如何运用等问题,然后根据所选择的问题来对学生分组,最后再进行协作探究。
其次,组织线下课堂讨论。结合学生不理解、拓展性知识点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及交流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把控好课堂节奏,保证授课核心内容的呈现和讲授,如平面构成中点线面三种形态的展现与运用,以及三种形态之间的内在外在的联系等问题,同时注重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实施于课堂之中。
再次,个性化指导阶段。个性化指导阶段是教师为每一组提供解答问题的过程。一是各个小组在探究时会遇上讨论的主题不同或遇到的问题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指导。二是针对每位同学的实践练习进行一对一指导,实现因材施教。
最后,成果展示。经过线下课堂讨论交流之后,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究即可根据教师布置设计内容完成个人或小组的作品创作。然后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分享自己作品制作的灵感与创意思维进行成果汇报及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4.3 课后深化阶段
课后深化阶段主要是拓展创新阶段,教师在网络平台发布拓展性知识的话题或者讨论,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的视觉元素知识点后,教师可设置室内设计作品、景观作品或者优秀展板案例,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点、线面的视觉元素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或者对构成组织形式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能够有效衔接,这对于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设计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实施环节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三大构成之一的平面构成”微课教学过程设计图
通过以微课为导学的课前自学、课中内化和课后深化三个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要点有更好的掌握,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拓展创新及探究能力。
结语
微课导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实现移动学习,也适合于教师的观摩、学习、教学反思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就现今而言,微课不仅成为师生共同的教育资源,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中运用“微课+导学”模式,实现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这一模式适应于现代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教育形式改革探索出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汪荣.“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科技資讯,2017,15(17):166167.
[2]王亭贻.微课导学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延安大学,2022.
[3]曾静,吴萍,陈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专业“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4):5560.
[4]葛余常.微课导学案的应用探索及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06):4447.
[5]张强.微课导学和翻转课堂融合下的高三化学复习课设计——以电化学复习为例[J].科教文汇,2022(18):121124.
[6]李从德.浅谈高等教育中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探索创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0):141143.
[7]吴春,刘华欣,袁丽,等.基于微课导学模式下的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9):141142.
[8]尹晨.基于信息化资源环境下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反思——以建筑装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职业,2018(17):8788.
[9]李柏林,夭开芳,李晔,等.环境工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4):135136.
[10]宋季蓉,臧慧,李晓慧.环境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131132.
基金项目:武昌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导学融合”的环境设计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JY09)
作者简介:魏瑛(1982—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应嫡(1997—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方向: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