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有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情境;课堂教学
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下,初中物理教学迎来了改革转折点.教师利用有效的生活情境化教学,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化,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育,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打造“生活教学”让学生对物理课堂更加有亲切感,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降低物理知识理解难度,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顺利[1].
1 生活化情境对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下,初中物理教学迎来教学改革转折点.当前的初中物理不再以教材为主,“说教式”“灌输式”“单一式”的教学模式均被生活新教学模式取代.采用生活化情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为物理教学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营造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开阔视野,丰富自我、提高学习能力.
2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 短时间内教育方式难转换
近些年,国家推出了“素质教育”、“双减”政策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其目的是清除掉应试教育思想留下的“余毒”,并对初中阶段各学科教学工作提出严格整改要求.即便如此,仍有很多物理教师无法转变教育思想,用应试教育方式展开教育工作,从而导致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一直处于“灌输式”“填鸭式”,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来完成,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限制了学生物理思维发展,使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困难.导致物理与生活脱节,无法在有效理解物理抽象知识的前提下,合理解答生活难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不符合物理教育的最初目的,也对物理创新、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形成有着不利的影响.
2.2 生活化情境教学流于表面
生活化情境教学是从生活的角度上,让学生根据物理来解答生活中物理现象.虽然有很多物理教师采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方式上课,但效果一般.加之初中阶段的学生由年龄特征、身心问题,无法直观理解知识力,而初中物理都是一些抽象性、理论性的知识,所以在物理学习中很难掌握物理知识,只有等着教师指导教学,一点一点分析所得.由于学生的能力问题,在这种氛围下,很难学到物理知识,物理学习效率不高.两个问题相结合,导致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时教学流于表面,生活化教学未能透过表面深入学生实际生活和实际学习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物理教学很难启发学生物理思维和学习能力.由于缺乏学习能力,当学生在掌握理解知识时,所有的物理知识都停留在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均无法提升[3].
2.3 生活化情境教学缺乏理实结合
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理论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和扎实的物理基础.新课改提倡教师要“理实结合”,理论、实践一把抓.但从物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虽然习惯性运用生活化情境,但教学思想却一直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缺乏理实结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只停留在理论上,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起不到推动作用.
3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3.1 用生活故事,维持学习火苗
新课改提倡“生活化”教学,意旨从生活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创新学科新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距离.为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响应新课改号召,抓住学生性格特点,采用合适的生活化情境教学来开启物理教学新篇章.在众多生活化情境中,生活故事情境教学是最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用生活故事来开展教学,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用学生最熟悉的故事形式去呈现,有利于维持学生兴趣火苗,活跃了课堂氛围[4].
例如 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我的清晨生活”来编写一个生活故事,在故事中加入四个小单元知识点.如,清晨被闹钟吵醒,嗓子发干,于是我用手揉了揉喉嚨,清了清嗓子,发现手指有振动感觉(涵盖声音振动物理知识);紧接着,听到妈妈在厨房叫我起床吃早饭(涵盖声音传播物理知识);然后,上学途中听着窗外的汽车喇叭声,那种噪声让我感觉到头疼,所以,我拿出手机戴上了耳机去听歌(涵盖噪声及其控制);耳机里播放的女生高音与男生低音相结合,为这首歌增添了几分色彩(涵盖了声音强弱、音调物理知识).用最直白的话讲最抽象的物理知识,将学生每天都能经历的事情和物理知识编写成一则小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这样不仅能够顺利完成课前预习活动,还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声现象物理知识.通过这个小故事维持学习物理火苗,激发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兴趣和观察生活现象的兴趣.
3.2 用生活体验,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课前预习活动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部分,很多初中物理教师非常重视预习活动,但由于初中物理知识过于抽象和复杂,远远超出初中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加之教师的预习任务范围始终围绕教材,预习模式通常是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本,找出预习答案.这种范围狭小、任务模式单一的预习活动,学生预习效果并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重要性,需要教师将生活体验与课前预习任务相结合,从生活体验出发,创建多元化物理教学情境,在教学物理过程中,让学生收获乐趣.为此,教师要将生活体验和课前导入环节相结合,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任务,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开展物理教学工作,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生活课堂.在这种课堂下,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自学能力会快速提高,进而完成初中物理教学根本目标.
例如 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一课时,生活中处处充满摩擦力,如刹车、溜冰、冰壶、飞机、鞋底防滑等.摩擦力虽然存在但学生却很少有机会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体验与课前预习活动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如“扇风”小游戏,游戏规则:学生双手摊开举到空中,在空中随意地摆动、扇风.随后以同样姿势,在课桌上完成摆动、扇风.游戏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这两次扇风活动,出现了怎样的体验差异.学生说在空中摆动速度快,没有摩擦感,在桌子上摆动速度变得很慢,手摩擦得很疼.随后教师点明本节课学习主题,呈现预习活动任务,如自主找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阅读教材很容易地解答了预习问题.在预习的最后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如: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开始讲摩擦力知识.当学到摩擦力影响因素时,教师可以利用周围的东西去就开展教学,也可以借助学生的亲身物理体验,来理解摩擦力影响因素.在课尾教师要回归正题,让学生说一说:“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感知力有所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所提高.
3.3 用实践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物理是一门生活性理论学科,是一个将物理学和生活相结合的学科,物理学渗透生活各个领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生活、创新、情境、兴趣”多个名词一直影响着教育工作者,督促着教师行动起来,不要只喊口号.由此可以看出,初中物理教学采取生活教学是多么重要.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教师纷纷创设生活化情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例如 在教学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滑轮”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一个生活常识来点明本节课学习主题.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人们可以在外卖软件上购买大型超市的鲜果,而这些大型超市每个食品区域都会有专门的负责人根据顾客的订单来选择食品,每选完一件食物,负责人就将食物放在传送带上.传送带将食品传送至下一个食品点.提问:传送带工作原理是什么? 有的学生去超市可能看到过这个现象,所以他们会用自己的体验或经历来解答物理知识.随后教师开展滑轮知识的教学,在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去观察大型超市里食品传送带是如何工作的,或者找出生活中的滑轮.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5].
3.4 用生活题目,纠正解题态度
知识最终要回归生活,所以学习知识不是学,而是用.学习物理就是学习观察、思维、应用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应用题是一大教学难点.物理应用题考验的不仅是学生的物理知识,还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物理应用题是很好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渠道,但复杂多样的物理计算公式、教师的题海战术、理论与生活脱节、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排斥心理、解题态度不端正都是造成物理应用题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改变传统题海战术,将生活融入习题中,创编生活习题,从而体现“知识回归生活”这一道理.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仔细留意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点滴生活渗透进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物理排斥心理,纠正学生解题态度.
例如 在教学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家里的电闸作为练习题进行出题.如:“小明在浴室用電热水器洗澡,突然听到咔嚓一声跳闸了,正在洗澡的小明被冷水冻得瑟瑟发抖,在浴室呼喊妈妈帮忙.小明的妈妈前去观察发现只有热水器出现了问题,浴霸和其他浴室插座、灯都没有问题,随后小明妈妈将电闸推上去,小明终于可以安心地洗澡.请问,这段文字讲了什么物理常识? ”以上教学,让学生对物理产生一个深刻的认知理解[6].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生活情境化”教学被不断推行、落实,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物理教学如果想要达到有效的学习效率,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将知识融入到情境中,将生活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发,想象能力得以丰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推动物理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