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平
【关键词】微课;初中物理;有效应用
微课主要是指以视频为核心载体,以学科疑点、考点、重点以及难点为内容,涉及学习活动、主题活动、实践活动以及学习任务等方面,且具有情景化、多学习方式特点的在线课程资源.由此可见,相较于传统课程形式而言,微课具有主体明确、突出性强以及完整性的特点,同时,其蕴含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还能用于渲染课堂氛围.将之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之中,能够有效降低物理知识内容的枯燥性,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色彩”,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1 微课在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一是定向性原则.主要是指微课设计应当以实现物理教学目标为核心,微课内容应当以物理知识内容为原点,以达到突出物理特性的效果,借助多元化元素实现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是分解性原则.在初中阶段,物理知识内容繁杂多样,但是,整体具有大小、难易以及层级等方面的区别,对此,在设计物理微课的过程中,应当以相关的参数为依据,对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划分.在划分过程中,应当保证所划分的课程内容与知识点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以避免学生出现思维脱节的情况,同时,还应当以教学目标、学习能力以及难易程度为重要节点,对微课的信息内容进行再次调整,以保证微课内容能够适应班内全体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
三是创新性原则.当前,事物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学生亦处于思维高速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此,在设计物理微课时,应当保障故事导入、疑问摄入等多环节皆具有创新性的特征,借助创新性元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是完整性原则.一般而言,物理微课时长在10分钟之内,且围绕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展开落实.但是,物理微课具有完整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内设环节、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结构之中,从教学环节的角度出发,物理微课环节主要包含评价环节、总结环节、讲解环节以及引入环节等.
2 微课在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流程
在落实微课设计之前,应当先进行选题,即确定主题,这是微课开发的基础环节.选题应当具有价值性与典型性的特点,一般以学习活动、实践活动、难点知识、重点知识以及考点为主题.由此,在落实微课设计前,教师应当先对特殊教学内容、热门话题、兴趣知识内容、易错点、易混淆概念以及未讲解内容等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落实选题能够有效降低重复性讲解问题的发生率.其次教师还应当将微课内容划分为资源拓展内容与重难点内容两个部分,即关键构成与附加构成,用以满足各层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物理微课设计流程如下:
2.1 教学分析
在开展微课设计时,首先,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微课以学生为围绕点,微课内容皆服务于学生.由此,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认知特点,用以把握知识点与阐述的方向,以保证知识点的推进过程与学生的思维习惯相符合,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应当以此为依据,对微课的内容与呈现形式进行判定,以保证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贴合.
其次,教师应当以初中学年教学目标为依据,对课程内容范围进行划分,用以达到提升内容选定有效性的目标.此外,目标可划分为技能目标、认知目标以及情感目标等多方面,而微课的实际容量较少,学生物理基础差异明显,由此,目标界定不能过于宽泛,且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制定差异性目标.
2.2 教学形式确定
在完成教学分析之后,教师应当对课程内容的呈现手段与展示形式进行确定.当前,常见的微课展示形式,主要包含幻灯片播放、手写板书、FLASH课件、幻灯片播放+ 手写板书等多方面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现实条件,从方便性、经济性以及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形式进行选择.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在微课中多次呈现教师动态头像内容,用以增强微课的画面感,营造“一对一”的氛围,并通过增加互动环节与调整时长的方式,增强物理微课的吸引力.
例如 在讲授“运动的描述”时,在选择教学形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运动的描述》的课程特点进行把握,该课程本身具有“运动”的特点,由此,教师应当选择动态化更强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FLASH 课件与幻灯片播放等形式,用以提升课程内容的呈现效果.若受条件限制,未能在课堂上呈现完整内容,教师可以将微课视频借助社交平台传输给学生,达到同等效果.
2.3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主要包含主题设计、过程设计、语言设计以及辅助资源设计等多方面内容.
在主题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多维度培养的原则,单个主题内应当包含具有主次差异的多个培养目标.
在过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明晰微课时长片段,由此,教学过程应当具有高效性的特征,同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还应当具有完整性的特点,对此,课题引入环节应当控制在0.5min到1min之间.在课题引入完成之后,应当直接挑明主线,展开内容讲解.内容主干应当具有突出性强与逻辑清晰严谨的特点,同时,讲解形式应当丰富多样,以知识内容特点为依据,采用启发式问题、案例讲解式、正反对比以及故事隐喻等多种方式,传输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讲解完成之后,应当落实总结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脉络梳理、加深记忆、查漏补缺等,再结合教学情况布置作业,以增强巩固效果.
在语言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对讲解时间的把控,结合课程流程设计解说词,以保证讲解的连贯性与结构性.此外,教师应当重视语气的把控,尽可能选择活跃度高、调动性强的语言风格,以增强微课的感染力,同时,还应当摒弃不必要话术,做到精细化设计,保障教学内容的突出性,字字句句皆是值得推敲的关键内容.
在辅助资源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明晰微课制作以脚本为支撑,对此,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完善脚本制作,保障腳本包含微课成果、整体创意规划以及教学全过程等多方面内容,在选题完成之后,应当结合教学思路、表现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对脚本进行再优化.
2.4 课程产品制作
一般而言,微课制作方式较为多样,常见方式为电脑录屏制作,借助录像设备完成课程录像,同时,也可以借助手机完成微课制作,整体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具体可以以自身条件为依据,选择适当方式[3].
2.5 课程效果评价
微课内容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与更新,由此,在落实微课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测试成绩、日常观察、问卷调查、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信息,为微课的优化调整提供基础参数,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用以提升学生微课学习自信.
3 微课在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实践
以“光现象”为例,在落实微课初中物理教学时,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3.1 课程主题挖掘
在“光现象”课程中,知识点主要包含基础概念内容、实验性知识内容、规律性知识内容以及应用性知识内容,其中基础概念内容主要包含光速、光的折射以及镜面反射等内容,规律性知识内容主要包含折射定律、反射定律以及平面镜成像等内容,实验性知识内容主要包含平面成像特点、光反射规律等内容,应用性知识内容主要包含小孔成像过程、常见反射现象以及日食月食形成等方面内容.以学生成长特点为支撑,可将微课方案划为:预习型微课→ 光源概念、光速等;讲解型微课→ 日食月食形成、小孔成像过程等;巩固型微课→ 影子的形成、光散射现象等;提升型微课→ 光谱、光传播等[4].
3.2 预习型微课
在制作预习型微课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落实主题选择,笔者选择“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为主题,课程主要用于课前预习活动,教学目标为:增强学生对漫反射与镜面反射概念的理解,了解生活中的漫反射现象与镜面反射现象.其次教学流程,笔者借助1min的视频展开情境导入,视频内容为:铜镜中的古人、水面的倒影以及现代镜子中的教师本人.此后,再提问“水面、铜镜以及玻璃镜皆能照出人物与物体,白纸与黑板能吗? ”此时,予以学生0.5min的思考时间,之后再向学生呈现“平面光反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对光反射的特点进行观察,此后,再落实基础概念呈现,并引导学生对微课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光污染的思考问题,如“若生活中受到炫目光的影响,你会怎么处理呢? ”最后,教师应当落实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完成概念问题,如“什么是镜面反射”[5].
3.3 讲解型微课
在制作讲解型微课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落实主体选择,笔者选择“凸面镜与凹面镜”为主题,课程主要用于课中知识讲解活动,教学目标为提升学生对凹凸面镜概念的把控度、深度了解凹凸面镜对光的作用、拓展了解生活中的凹凸面镜.其次教学层次,教师先借助30s的视频内容,向学生展示了勺子的实体视频,用以引导学生对勺子的两面进行观察,并借此直接讲授凹凸面镜的特点,再向学生展示凹凸面镜的实物.此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若平行光束直接射向凹凸面镜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并借助视频资料向学生呈现实验内容,之后,直观呈现作用现象的图片,增强学生概念理解,再向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凹凸面镜,如汽车后视镜等,用以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结合度.最后再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凹面镜将光能集中在一个点,让学生观察现象,深度了解凹面镜的反射特点.此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即凹凸面镜的特点、生活中的凹凸面镜,同时,还可以将“哈哈镜”引入课程之中,增加课堂笑料,活跃氛围.此外,教师还应当重视练习题的设置,如“观察生活中的凹凸面镜”“实验凹凸面镜”等,用以丰富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6].
4 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具有生动、短小精炼以及环节内容丰富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实现考点、重点等内容的突出性讲授,能够有效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此,在落实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强化对基础流程的把控,并在此基础上完善预习微课與课堂微课,用以实现微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物理教学活动趣味性、系统性以及集中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