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友浩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情境;教学实践
核心情境,指的是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等应用于相对集中且特定的学科活动中.换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借助核心情境,就是要将发展物理观念融入到物理学习活动中,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积极参与,进而在经历中不断提升物理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核心情境去引导学生,让其发现知识、提高能力.
1 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核心情境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虽然设计形式灵活多样,但多是以生动、真实的情境为依托,将教材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图片、视频等动态形式,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动性,提升物理教学的效果.与一般教学情境相比,其真实性、全面性及与教材的契合度都更高一些,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情境展开,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强的体验感,进而具备物理学科知识及能力[1].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备课环节通常按照教材编排及自身教学经验,对知识进行预设和讲解,缺乏对教材整体的理解,忽视了章节前后的联系,在教学中也多是侧重活动的开展形式和取得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掌握,这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发展.而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合理运用核心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构建探究型课堂.
一般来说,核心情境下的物理探究课堂多是包括四个学习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科学探究、应用拓展和总结反思,合理引导学生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初步建立认知结构,在引导讨论和实践讨论下,使学生认知得到升华.基于此,教师应基于核心情境,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物理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2 核心情境下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策略
2.1 创设情境,利用核心情境激发认知
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的影子,而初中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向抽象过渡的阶段,受到思维限制对其缺乏深入的认知,很难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中的物理本质.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短视频的形式创设情境,搭配相应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核心情境中,通过亲身参与来“经历”科学认知的开端,以获得更真实、丰富的学习体验[2].另外,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知识点,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发认知冲突,凸显物理学习价值的同时还有利于树立科学观念,整体上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对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并不多,成功经验有限,因此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我国国庆阅兵的短片,引导学生观看和思考.再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同学们,国庆阅兵是我国国防实力的一种体现,仔细看阅兵方阵,他们的头线、脚线、枪刺线等都在一条直线上,那么他们是如何精准完成这些动作的呢? 部分预习过新课的学生提出了“测量”这一概念,教师应给予其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测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概念,并围绕核心情境设计活动.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京哈高铁的线路,全长1198km,设计时速350km,是“八纵八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庆乘坐这条线路去北京观看阅兵盛况的人数不胜数,沈阳是经停的城市之一,请目测哈尔滨—— 沈阳、沈阳—— 北京的直线距离.部分学生多是通过目测来判断距离的远近,且意见存在分歧.教师可以再设计一个“考眼力”的小游戏,向学生展示两张对比图,让学生说一说谁更长,学生的说法也不一致,这时学生讨论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目测具有不可靠性,并引出测量的概念,鼓励学生借助器材来测量哈尔滨—— 沈阳、沈阳——北京的直线距离,这既凸显了测量的意义,又帮助学生掌握了测量的基础单位和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起“长度测量”的初步认识.基于此,借助核心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科学探索,利用核心情境建构认知
传统物理课堂中,多是教师结合教学重难点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展开探索,以期攻克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往往事与愿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很少会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索中,多是被动参与到学习和探究中,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借助核心情境来引导学生对知识展开探索.课堂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并将其贯穿到教学各环节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计科学活动,在交流和互动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
例如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反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入射角、反射角、反射光线、法线等基本概念,并对光的反射定律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应先创设核心情境实验,向学生展示光的反射图像,逐一讲解入射角、反射角、反射光线、法线等概念,要求学生尝试对号入座,将对应的概念标注在光的反射图像中.接着,教师设计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并在组内主动与其他成员进行意见互换,通过交换真实的看法和想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并汲取其中的长处,高效完成理论知识的探究.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提供辅助信息的帮助下,独立完成本课基础知识的学习,以锻炼自身物理思维的成长.其次,法线是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数学学科中的“对称轴”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通过探索来内化知识,从而使自主探究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光源、平面镜、转动光屏等器材,并鼓励学生展开实践探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的思维:什么情况下,入射光可以与反射光重合? 如果二者不重合,入射角与反射角存在怎样的关系?各小组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独立的探究,并在实践中自行总結出反射光的规律,为思维发展提供依据,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也可以完成实验并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
2.3 应用拓展,利用核心情境深化认知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教师在基于核心情境的背景下,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并据此来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合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教师应有意识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应用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和感悟[4].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核心情境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的现象,教师应围绕核心情境设计教学活动,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先借助“气球反冲”实验来创设核心情境,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深入探究“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从气球反冲实验中大家可以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如何验证呢? 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穿旱冰鞋的儿童用力推墙”的视频,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结合具有生活化性质的视频展开分析,学生可以发现儿童给了墙一个推力,但自身也改变了运动状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推一推教室内的墙,想象如果自己身穿旱冰鞋,运动状态应如何变化,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想象力,积极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在小组内集思广益设计验证方案,教师则要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如某小组借助“用手拍桌”的方式来验证,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但在实验后发现“用手拍桌,手会疼,但桌子的运动状态并没有发生改变,实验现象并不直观”;另一小组选择成员之间相互击掌,击掌后二人的手掌都有痛感,以此来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该教学片段中,教师围绕核心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中加强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合理的交流和评价,形成完善的解决方案.由此,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体会,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产生更科学的认知.
2.4 总结反思,利用核心情境升华认知
教学总结是引导学生系统化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存在“课上什么都懂”“课下解题错漏百出”的情况,原因是对知识的掌握较为浅显,忽视了总结的重要性,导致认知没有得到升华[5].对此,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应结合核心情境与板书设计综合进行课堂反馈,引导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加强对知识的认知,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在反复地总结和反思中完成认知的升華.
例如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为例,教师应重视对板书及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学生梳理思维,形成更完善的知识结构.首先,教师进行合理的板书设计,按照本质、工具、步骤、注意事项的顺序,帮助学生梳理思维,鼓励学生按照以上顺序独自进行总结,查找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疏漏,并向教师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惑,以提高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其次,教师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物理实验室集合,为学生分配相应的器材和元件,并提出问题:导体的两端加2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是5mA;如果在它两端加3V 电压,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 学生在小组内先绘制电路图,将元件都接入其中,接通电源进行实验,实验中仔细观察电流表的数值.将公式计算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学生对知识会产生更深入的认识.部分学生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不相符,教师则要引导其寻找背后存在的原因,找出实验中或是计算中存在的错误,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再对各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基于此,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板书与核心情境的内容,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实现学生认知上的升华.
3 结语
总的来说,在当前教育形式下,教师借助核心情境设计物理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维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核心情境的创设,助力物理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