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娜
人类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劳动,而幼儿时期作为人才培育的奠基阶段,在这一时期开展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教育既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幼儿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引导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设计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促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劳动教育效果,顺利达成幼儿阶段的人才培育目标。本文分析了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开展劳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优化幼儿阶段进阶式劳动教育的策略,以期帮助幼儿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幼儿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社会性认知能力的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社会性认知主要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包括如何与他人正确交往、适应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等。在幼儿阶段,强化幼儿的社会性认知能力是当前幼儿园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互帮互助,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向关心他人情感的转变。
(二)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劳动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课题,需要幼儿全身心投入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幼儿才能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幼儿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在劳作中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和丰富的感知,从而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意识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形成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品质。
(三)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幼儿的成长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细心呵护,但教师和家长不能过度照顾,以免幼儿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限制其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幼儿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还能促进幼儿左右脑协调发展,帮助幼儿学到教材之外的生活常识和技能。与此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幼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会深度思考,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二、开展劳动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給幼儿带来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投身于劳动活动,深入挖掘幼儿对某项劳动的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设计更多符合幼儿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在劳动中掌握更丰富的劳动技能,感受实践活动的乐趣和魅力。
(二)循序渐进原则
幼儿年龄较小,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完善,因此开展教学活动要综合考虑幼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对于小班幼儿,教师要以自我服务类的劳动为主,带领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唤醒他们参与劳动活动的意识。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完成由自我服务到集体服务的过渡和转变,传授其必要的生活技能。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以提高要求,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使他们主动投身于劳动实践,锻炼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家校共育原则
幼儿教育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更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鼓励。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长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教师要高度重视家校共育,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确保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幼儿投身劳动创造良好的开端,从而帮助幼儿掌握多种劳动技能。
三、实施进阶式劳动教育的举措
(一)重视一日生活中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幼儿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还要帮助幼儿从劳动实践中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地使用各种劳动工具。教师把劳动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确保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告诉幼儿饭前饭后要洗手,做好清洁,学会自己穿脱衣服,将玩具放回原位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掌握的本领越来越多,教师可以适当加大劳动的难度,引导幼儿协助教师整理玩具和餐具等物品。对于大班阶段的幼儿,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轮流充当班集体的值日生,为教室内的绿植浇水和施肥,或共同完成教室公共卫生的清洁和打扫,或在放学前整理桌椅等。在一日生活中增加形式多样的劳动内容,能丰富幼儿的劳动体验,有效激发幼儿对劳动的热爱之情,使其掌握更多、更实用的劳动技能。
(二)结合游戏设计劳动教育内容
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游戏作为幼儿最喜爱的一项课外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把游戏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幼儿对劳动实践的接纳程度,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
例如,在开展区角游戏时,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收拾和整理游戏材料,并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游戏场景,让幼儿完成角色扮演活动,主动模仿成人参与劳动实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开展“送玩具宝宝回家”“给小椅子洗澡”等游戏,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在完成劳动任务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点评幼儿的劳动情况,肯定幼儿在整个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并及时指出幼儿存在的不良行为,提出改进措施。这能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提升劳动素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设置多样化的劳动教育主题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园教育课程标准和劳动教育的目标,在深入分析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优化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计不同主题的劳动教育内容。为了使劳动教育更具有趣味性,调动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让幼儿获得更深刻的劳动体验,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教师可以围绕“了解身边的职业”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如“认识职业”“职业分工”“职业与理想”等系列活动,引导幼儿更全面地认识身边的职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认识到职业劳动与社会的关系,感受到父母工作的不易,进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产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动力。长期下来,幼儿就能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社会认知,积累更实用的劳动经验,从而推动劳动教育工作取得更多实质性的进展,确保劳动精神渗透到幼儿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建设特色化的劳动实践基地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综合考虑幼儿园的条件,为劳动实践活动建设特定的实践基地,并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使幼儿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的现有条件,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建设木工坊和植物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入植物园中,与幼儿一起完成简单的植物种植工作。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播放视频,直观地展示农民播种的过程,让幼儿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然后,教师可以为幼儿详细讲解各种劳动工具的特点,并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整理劳动工具。这样一来,幼儿能够分工合作,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结语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渗入劳动教育,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帮助幼儿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案,充分利用家庭、幼儿园、社会等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构建更科学更高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幼儿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