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环境面临严峻挑战,风险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新常态下不良资产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价格平稳、问题复杂化、类型多样化等多重压力下,整体处置难度增加,处置专业性要求提升,需进一步探索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的创新路径。本文对不良资产处置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提升处置效率相关建议。
一、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环境分析
(一)不良资产供给情况
银行资产质量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202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2%。银行不良资产供给存在结构性特点,突出表现为中小银行不良资产供给持续增加,不良资产处置需求更为迫切。
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逐步增加。2023年不良规模仍难下降,尤其是信托、融资租赁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需求继续释放。在疫情冲击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加速劣变。
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持续积累。当前建筑和房地产、传统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面临较大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不良资产继续在产能过剩行业中积累。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业仍将是违约的高发行业;批发和零售业持续受疫情反复、消费低迷的影响,虽有复苏迹象,预计不良率仍将处于高位,风险化解需求紧迫。
(二)不良资产需求情况
本轮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是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调整未见底,经济动能趋缓,市场收购需求收缩,导致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明显变大,处置周期拉长,处置收益较低,带动变现效率下滑。
不良资产处置不再是由单个资产简单叠加而成的资产包,而是具有复杂交易架构安排的资产组合,需盘活资产彻底化解风险,甚至是整个机构纾困,这对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对其资源配置能力提出更高挑战。
(三)政策环境
2022年6月,《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印发,针对处置盘活存量不良资产提出要求,有利于提高市场重组、出清的质量和效率。但从整体政策覆盖面角度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政策层面上并没有与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同的待遇,相关政策配套不完善,司法保障较弱,同时也面临税务挑战。
二、不良资产处置创新模式
(一)互联网+不良资产
互联网平台将不良资产处置方、投资方、第三方中介等各类市场主体聚集一体,当前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主要包括网络竞价和招商推介,以及AI技术在个贷不良领域的应用。
1.模式介绍。模式一:线上平台处置。通过不良资产信息发布平台、不良资产买卖交易平台、不良资产委托处置撮合平台,发布不良资产相关信息,连接委托方和催收方,达成不良资产买卖交易。模式二:AI赋能个贷不良处置。个贷不良处置具有处置标的同一性高但数量多的特点,这与目前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类型高度契合。人工智能语音合规质检系统可实现利用夜间非工作时间对当天通话总体而非抽样样本进行全覆盖质检,在实现100%质检同时提升效率。
2.模式分析。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数据信息的实时性与公开性优势,可有效打破传统处置方式中有关地域、信息和时间等壁垒,帮助机构和用户最大限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资产处置过程中各类市场主体的交流互动时间,减少处置过程中的中介成本过高问题,进一步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瓶颈:一是互联网交易平台缺乏统一的平台资质认定。由于起步时间短,互联网或不良资产行业还没有对该类平台出台统一的资质认定,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缺乏,叠加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良资产行业的发展质量。二是非标业务全部线上化难度较大。不良资产处置项目差异性较大,无法形成统一业务模式和合同文本,简单依靠网络平台难以开展全部资产处置业务。三是“围观”态势明显,目标客户难以凸显。由于现有“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的平台在面向特定客户群体的营销和推广方式上区分不足,绝大部分的网页浏览点击并不能转化为有效客户。
(二)资产证券化
1.模式介绍。不良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银行将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主导方,委托信托公司设立专项信托计划进行证券化处理,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产品。二是银行将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同时作为主导方,委托信托公司设立专项信托发行ABS份额。三是银行自己作为发起机构与主导方,委托信托公司进行证券化处理。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灵活,可以打破AMC因单边收购产生的垄断性低价,有助于提高不良资产流动性和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2.模式分析。优势: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提升不良资产流转效率,降低处置成本和提高资产回收率,促进不良资产处置向结构金融型转变。此外,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发行和存续期内,应持续披露信息,全面信息披露机制为不良资产处置中信用评级和价值评估提供可能。同时,为兑付已发行证券,资产服务机构必须通过各种措施来促使管理人按照计划处置资产,有利于加快资产处置进度。瓶颈:一是不良资产评级体系不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需对底层资产进行评级,但由于国内不良资产评级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为投资者和发行机构确立统一的定价。二是众多中介机构参与,服务成本高。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需信托机构、证券承销机构、资金监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多方中介参与,提升了中间服务成本。三是证券化相关法规还待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时间较晚,已出台相关规范性政策文件,但制度细则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市场化债转股
1.模式介绍。市场化债转股是将债权转化为股权的一种投行化债务重组手段,可采取部分债转股、认购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辅导企业直接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等方式盘活资产价值。在收债转股方式下,實施主体先向债权人购买债务人的债权,再以债权投资的形式,将债权转化为对象企业的股权;在发股还债方式下,先向债转股目标企业投资股权,企业再以该笔资金偿还债务。
2.模式分析。优势: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可在短期内快速降低企业负债率,缓解企业负债压力,帮助企业渡过阶段性难关,有利于助力实体企业发展、增强实体经济活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如果通过债转股后企业重新实现盈利增长,其股权有一定的升值空间,未来可能带来超额收益。瓶颈:一是行业集中度过高,易受行业周期与产业政策影响。以目前债转股签约行业分布来看,煤炭、钢铁和制造业占据主要地位,该类行业易遭受产业政策和周期性因素影响,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经营风险,可能放大资产处置失败的风险。二是债转股项目退出限制较多。目前市场化债转股相关指导意见并未明确规定退出方式,仅对股权退出有预期的,可自行协商退出方式。加之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监管约束较多、股权转让受让主体活跃度不足,导致市场化债转股相关政策配套与衔接仍不充分,影响了债转股相关方参与积极性。
(四)破产重整
1.模式介绍。破产重整有三种直接方式:一是破产债权收购模式:通过公开竞标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以相对于账面原值一定比例的折扣价收购破产债权,获得债权管理主动权和处置价格优势。二是资本公积转增模式:作为财务投资人认购破产重整公司资本公积转增新股,使重整公司能够在不减少原出资人股票数量的情况下通过转增新股的分配达到出资人权益调整的目的。三是共益债务投资模式:以共益债形式向重整公司提供融资,此种情况下无需面对重整公司恢复持续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风险。
2.模式分析。优势:破产债权收购模式可加快盘活债务,提升资产的长期价值,实现最大程度的债权利益。资本公积转增模式可用于处置变现、支付重整费用、补充流动资金,也可用于抵债提高清偿率和通过折价转让吸引战略投资人入股。共益债务投资模式中债务清偿具有优先性且清偿比例较高,对于维护企业重整期间的营运价值具有较大优势。瓶颈:一是破产重整管理人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首先是管理人选问题,破产管理人由法院指定,虽然债权人可在后期向法院提出异议,但是没有决定权可能会导致部分债权人的利益受损。其次,现阶段破产管理人团队较缺乏有关破产重整法律程序、企业管理、企业财务等方面知识,不能完全满足破产重整制度的内在要求。最后,尚未设立有关管理人监督机制的法律规范,导致处置过程中的监督工作较难开展。二是程序链条烦琐,时间成本高。《企业破产法》对破产重整的期限没有明确的规定,破产重整过程需要法院系统、证监部门、地方政府、税务机关等多方协调,进一步延长了重整进程,降低了重整效率。三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机制不合理。首先,破产重整过程中監督权主要集中在破产管理人手中,破产管理人监督存在部分缺位的情况,债权人无法动态了解重整计划的运行情况,导致重整程序缺乏有效监督。其次,债务人或管理人对担保财产享有支配权,有担保权的债权人将失去对担保物的控制而面临担保物贬值、变现价值不合理等风险;债权人虽对担保物处理享有知情权,但没有处置权,导致缺乏救济途径和补救措施。
三、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建议
一是构建支撑处置的政策导向。呼吁出台新规,解决《十二条司法解释》废止带来的不良资产交易的不确定性,明确转让主体的认可、转让通知生效及报纸公告催收产生诉讼时效中断效果情况下的主体责任。建议《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中机构受让债权的时间安排在执行程序启动以后,否则或可承担较长处置时间或成本。同时,出台相应司法解释,针对金融不良债权转让后权利人认定和变更提供简易或快速认定程序。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纳入以物抵债税收优惠主体适用范围。
二是打造良好的信息传导机制。加快推动建立统一的、权威的网络平台,以减少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投资银行、评估机构、律所等各市场主体的作用和专业优势,帮助识别资产风险、评估资产价值、设计处置方案、扩大销售渠道、协调合作模式。建立下游服务商合作朋友圈和产业链,联合知名投资机构的高信誉背景,吸引民资或外资参与资产处置,有条件的还可引入国外风险投资公司,共同提升特殊资产行业信心和效率。
三是精准施策,化解金融风险。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应坚持市场化和综合定价原则,将不良资产处置和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结合。积极整合当地资源,与地方政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发掘并整合区域内潜在市场需求。对短暂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盘活低效存量资产,帮助企业化解债务危机,恢复生产水平,助力造血再生;对经营较差、负担较重但拥有核心技术或资源的企业,综合运用资产置换、重组等手段,剥离有效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对过剩落后产能或市场不认可、没有充足价值的企业,进行破产清算、市场出清。
四是“投行化”手段、“基金化”思维增强市场化处置能力。通过企业重组、标的项目经营盘活、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投行化手段,实现不良企业及项目的实质性盘活或资产管理公司的“轻资产”运营。通过“不良投行化+产融结合”创新模式,综合运用债权收购、破产重整、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提升底层资产价值。通过运用基金化思维,以展业区域产业资本需求为主导,有效引入外部资金、引入产业资本和技术,助力企业完成升级改造、实现转型突破。
五是强化科技应用提升处置效率。注重“互联网+”金融科技在数据处理服务、交易匹配服务、法律催收服务及资金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到更多场景下,进一步改善不良资产催收、定价和风险评估效率。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提高数字化经营能力。通过提升数据治理,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助力不良资产处置。
六是运用数理统计模型识别和量化风险,强化风险估值能力。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市场信息,充分利用数字化量化模型,形成涵盖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现金流不确定性和行业风险等在内的全方位风险定价模型。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推广和应用,为量化长期以来被视为难以量化的信用风险开辟了道路,并为不良资产的定价和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七是加强人才储备与专业团队建设能力。充实专业团队,招聘具有专业资质的金融管理人才和不良资产处置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配备风险定价、资产估值、量化模型、法律法规等技术型专业人才,提高团队在估值定价、企业重组重整、构建投行化新产品等方面的复合能力。加强团队培养,给予专业团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鼓励政策,建立针对不良资产处置管理的专项“精细化考核+个性化激励”机制。
八是强化政策及市场研究功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运作中紧跟行业发展和动态,加强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的更新迭代,提高对政策市场、法律法规、业务模式、参与路径、风控措施的深度研判。充分尽调提前布局,跟踪行业最新动态资讯,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精准把握企业和资产情况,熟悉上下游关键环节及其龙头企业,为地图式寻找优质产业投资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力军,袁满.“互联网+”背景下不良资产业务模式创新研究[J]. 浙江金融,2015(12):7-13.
[2]沈炳熙,马贱阳.关于我国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点认识[J].金融研究,2007(12):198-204.
[3]肖永明,谭明,任正正.地方 AMC 参与盘活烂尾楼模式研究:以JX资产公司参与盘活某酒店烂尾项目为例[J].中国产 经,2021(20):82-83.
[4]庞小凤,庞小鹏.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策略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2):113-118.
[5]曹东坡,赖小鹏.当前形势下不良资产基金化运作模式、障碍与对策[J].金融发展s研究,2019(2):55-6s0.
作者单位:苏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