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
【人物名片】
李希贵,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参与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调研组等工作,著作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面向个体的教育》等,在教育界拥有广泛影响。
父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角色,也是世界上最有难度的角色。可遗憾的是,这个最有难度的角色不经培训就能上岗,结果导致有些人在生了孩子之后,想当好父母,却不知道该怎么做。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采访了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
批评孩子,父母必须使用三明治法则,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不仅收不到教育效果,还会让孩子逆反,伤害亲子关系
笔者:孩子的降生,带给父母的,不仅是喜悦,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为教育好孩子,批评是免不了的。但是有些父母批评孩子方法不得当,起不到教育作用不说,还让孩子更加逆反。您深耕教育几十年,能给这些父母支支招吗?
李希贵:没表扬过孩子的父母很多,但没批评过孩子的父母很少。可以说,批评,是父母最常用的教育手段。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会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
批评孩子,父母要掌握三明治法则。即:先表扬,然后指出问题,最后提出期待。就是说,把批评夹在表扬和期待中间。
这个方法超级简单,很多父母却未使用过。父母表扬孩子,可随时随地,不用挑时间,更不用担心孩子不高兴——其实,哪怕孩子表面不愿意,内心也是高兴的。但批评就不同了。
批评孩子,父母必须使用三明治法则,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不仅收不到教育效果,还会让孩子逆反,伤害亲子关系。
笔者:有些父母知道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所以在孩子请教他们时,总是第一时间给出答案。请问,这种做法好吗?
李希贵:这么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我教家长三句话,既能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能启发孩子多动脑、多思考,杜绝懒惰思想。
第一句:“你说呢?”孩子遇到事情向父母请教,父母不要马上给答案,而要反问他:“你说呢?”如果孩子一问你就给答案,那他的事以后就成了你的事。
第二句:“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其实,很多孩子向你请教时,知道你会问他,所以会预备一个答案,你一问,他就说“我想这么这么做”。这时,你不要马上表态,而要问他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孩子开动脑筋,想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启发、引导,就是不能直接给答案。一段时间后,孩子就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会再把他的事甩给别人了。
第三句:“太棒了!”孩子喜欢被表扬,但父母不能没有缘由地表扬他。表扬他时,要明确告诉他,他哪里做得好。比如,对他说:“这件事很让人气愤,但你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太棒了!”“遇到难题,你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应对,实在不容易!”
你点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孩子得到正向反馈,以后会自觉不自觉地重复这种行为。这样,孩子的自信建立了,好习惯养成了,与父母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
笔者:有些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知道聊些什么。这方面有什么小妙招吗?
李希贵:还真有一个,很好用的。
我把它稱作“六词家教工具”,即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让孩子用六个词来总结概括。比如,用六个词来描述暑假,用六个词来介绍自己的好友,用六个词来概括一本书,用六个词告诉父母学校发生的趣事……
想用六个词把事情说清楚,需要具有很好的观察、归纳、分析和提炼能力。如果能长久坚持,那么孩子的这些能力一定会大大增强。
此外,父母在和孩子聊天时,少说东家长西家短的话,多说对孩子有指导意义的话。
比如,孩子要对某件事情做出决定时,可以指导孩子,做决定时要考虑做了之后10分钟、10天、10个月后会发生什么,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效果。以此引导孩子深入思考,更全面地看问题,以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来。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外界交往增多,眼界开阔后,开始有点瞧不起父母。怎么办?找到你的替身,让他代替你教育孩子
笔者:您教的方法太好了。如果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和孩子相处要注意什么呢?
李希贵:第一是要尊重孩子正常的成长规律。
通常,中国父母比较喜欢听话的孩子,可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与父母的矛盾也会日渐增多。
比如,父母对孩子玩电子游戏持反对态度,他们希望孩子用电脑干正事——学习,所以当看到孩子用电脑听音乐、打游戏时,就特别恼火,尤其对青春期孩子频繁使用社交软件,更是担心。
可孩子长大是必然的,他会积蓄力量,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走上社会。这个阶段,父母无视或放任孩子都不对,而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孩子使用搜索引擎,你要告诉他哪个搜索引擎更健康,遇到什么要规避;孩子听音乐、看电影,要和他探讨哪类音乐和电影更适合他听和看……
此外,还要注意孩子的人际交往。一个父亲说,他儿子跟女生交往频繁,还整夜抱着手机聊,所以他总想偷看儿子的手机,看看儿子跟女生都说点啥。
其实,单纯的男女生交往不会出大问题,不仅不应该禁止,还应该鼓励。因为这是孩子重要的人生经历——如果他在青春期对异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么以后恋爱、结婚就会相对顺利;如果他在青春期缺了这堂课,未来就可能因为缺乏对异性的了解,草率地进入婚姻。
青春期孩子交往有没有出问题的?有,但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干预过度造成的。所以父母不要过度干预甚至禁止孩子的社会交往,而要帮助孩子创造交往的多样性,不要让孩子在封闭的环境里与异性建立一对一的关系。
第二是要找到你的替身。
青春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这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外界交往增多,眼界开阔后,开始有点瞧不起父母。这时,父母会发现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已经非常有限,批评、建议、指导无论正确与否,孩子都可能不听、不从、不认可。
怎么办?找到你的替身——日常接触中,孩子最崇拜谁,就让谁代替你教育孩子。这时,父母要好好想想,孩子最崇拜谁,比如老师。如果父母能和孩子崇拜的老师搞好关系,把你的想法变成老师的想法去影响孩子,那效果是非常好的。
有个孩子,他的主科成绩不好,但体育成绩不错。在体育老师眼中,他积极、热情,是个好学生;而孩子也很喜欢体育老师。父母与孩子有了矛盾之后,请体育老师代为劝导,效果良好。孩子不仅听取了老师的意见,还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向父母道了歉。
所以,当父母教育孩子而孩子不听时,不妨借助孩子崇拜的人,去教育、影响孩子。
此外,还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的事情去教育孩子。比如,孩子爱看电影,有大片上映时,不妨请他一起观影。观影前,和他吃顿好的;观影后,和他讨论剧中人物、情节等,用他喜欢的剧中人物来引导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做比直接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对某些不方便进行教育的领域,比如自我保护、两性关系、生育等,父母也可以借助电影对孩子进行教育。
跟孩子沟通两性话题时,最好和孩子并排坐,不要面对面,免得尴尬。
改变一个成年人太难了,所以不妨后退一步,父母不用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只需多做一个动作或者少做一个动作,说不定就能极大地改善亲子关系
笔者: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间还有哪些节点是需要父母注意的呢?
李希贵:孩子成长的过程,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这期间,有三个节点父母要注意,就是孩子的10岁成长礼、14岁青春礼和18岁成人礼。
我在北京市十一中工作时,发现十一中有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每年为18岁学生举办成人礼。
成人礼上,这两个环节是一定有的:一是父母要用真情实感给孩子写封信,信在成人礼现场交给孩子打开。看过父母的信后,很多孩子都落泪了。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跨过一个很有设计感的成人门,然后由校长给孩子三拍肩:一拍肩,你要对自己负责了;二拍肩,你要对家庭负责了,包括今天的家庭和未来的家庭;三拍肩,你要对社会负责了,你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了,以后要对社会尽公民的一份责任。
这些环节,不仅引发了亲子情感的共鸣,还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从而激励孩子发愤图强,并主动约束欲望,承担责任,做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人。
笔者:很多父母因亲子关系不好而苦恼,感到孩子越大越难管,特别是有些父亲因工作忙、应酬多,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对此,您有何建议?
李希贵:很多父亲为了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社交上,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结果亲子关系冷漠,好不容易管孩子一回,孩子也不听。
我理解父亲职场打拼的辛苦和不易,其实父亲陪伴孩子,不用太频繁。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是小学生,父亲一个星期拿出半天时间陪伴他就行;如果孩子是初高中生,父亲两个星期拿出半天时间陪伴他就行。
父亲可以用这半天时间,带孩子去孩子喜欢的地方,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也不用特意跟孩子说什么,孩子会忍不住和你说话的。孩子说的时候,父亲认真听,然后稍微点拨一下,说说你以前是怎么处理的,就可以了。
以前,我总是希望父母能够彻底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后来我发现,要想改变一个成年人太难了。于是,我想能不能后退一步,父母不用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只需多做一个动作或者少做一个动作,说不定就能极大地改善亲子关系。
比如,进孩子房间,先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进去后,要忍住不偷看孩子的手机。这里无非就是增加了一个小动作,然后减少了一个小动作,而这一增一减就能有效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更樂意接受父母的教导。
说白了,家庭教育是以身作则的教育。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采取正直的行为,孩子才能成为正直的人;父母采取稳健的行为,孩子才能成为稳健的人;父母采取勇敢的行为,孩子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就是说,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自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