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潼
关键词:四力;融媒体;新闻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新闻工作者锤炼“四力”要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传统新闻工作中坚守的专业精神和原则底线不能变。另一方面则要积极适应新技术、新的传播方式带来的对传播内容文本选择的再思考。
“脚力”:信息搜集与田野调查的双重考验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脚力”是能否写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基础。由于技术赋权及信息传播流通方式产生的深刻变化,对记者“脚力”的要求同时也在随之拓展。一方面,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变化,记者始终要坚持“真听真看”,以眼辨是非,以笔写文章。以其共隋力为文字注入灵魂,才能与读者真正产生共鸣。记者以“脚力”触达新闻的源头,以每一步的脚印为线将细密的新闻线索串联。另一方面,信息表达渠道转向互联网使得记者不得不适应线上信息搜索和数据的支撑作为写作背景的逻辑。
在自媒体泛滥、新闻真实性受到质疑的大背景下,新闻工作者更要俯下身子,深入基层,在一线采访中挖掘典型、感悟真情、凝练主题,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亮点和细节。“田野调查”主要采用实地参与现场调查研究工作的方式,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获取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只有走得远了看到的才多,记者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摒弃传统套路的话语模式,找到政策、文件与百姓实际生活的利益关联点,把主题报道做得鲜活生动,讲好故事,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名记者穆青一生做过无数次的田野调查,坚持深入到基层群众内部,深入到新闻现场一线,坚持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获取第一手素材。脚上沾了泥土,写出来的作品自然就“接地气”了。实践反复证明,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新闻工作者沉下身心、走进基层,才能创作出更多带着生活气息、充满深厚情感、引发广泛共鸣的好作品。脚力足,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会多些砝码,传播力和公信力就会多些分量。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讲给田野调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单一的田野调查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一篇新闻所呈现的内容。当前,民意态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网络,公众的表达散落在互联网舆论场中,更需要记者去搜索挖掘。因此数字时代记者需要打破数字鸿沟,不断对自身信息检索能力实现优化,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报道可用素材及关键材料选取。把握网络空间中传播规律,加快在互联网中记者的“行进步伐”,这也是一种无形的“脚力”。比如,目前数字原住民一代成为网民群体中的核心成员,其更倾向于作为趣缘群体而划分,这就需要记者对其心理动机及关注倾向做深入背调,以实现更为精准有效的传播。
“眼力”:新媒体“透视”观察社会的视角切换
对于记者而言,不断从各种视角中灵活转变、在细节繁复的线索中提升“眼力”是现阶段需掌控的重要能力。时代变革同时带来的是技术信息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变化,互联网的实时互联颠覆了以往纸媒的传递速率和信息传递流,作为新闻记者,“眼力”同时需要做出及时、对应的调整。现代的文化传媒系统囊括了多样化的媒介和多种现代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这种由多种媒介交织的系统成为目前新闻呈现的主要技术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知审美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对于特定题材的报道如果仍因循守旧,无法拓展眼力边界或聚焦挖掘独特新闻价值,那就很可能无法达到其本该有的传播效果。因此不断适应时代,提升记者的“眼力”和洞察力十分重要。
“眼力”始终是记者能否写出打动人心的新闻报道的关键。做到精准透视社会现象直达本质核心是记者专业素养的体现,而在这当中,记者能否灵活转换不同视角也是其思想成熟度的表现,在宏观、中观、微观间采取不同焦距,即见人之所见叉见人之所未见。因此,新闻工作者锤炼“眼力”,宏观上要深刻把握国情、党情、社情和民隋,始终做到对大事关怀、对大局关切、对大势关注;中观上要秉持科学精神的追求,高度关注社会热点、发展难点、民生焦点,为人群而不单单为人“发声”,做到由点及面的建设性思考。最后,微观层面记者应做到胸中有情怀,笔下有细节。对细节的把握是衡量记者“眼力”的重要标准,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和事实信息,记者要通过捕捉各种细小碎片化的线索,还原事实真相,尽可能避免因主观因素而造成客观新闻事实报道的不确定或反转新闻。
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投入使用帮助新闻工作者迅速拓宽了观察世界的维度和角度,“媒介是人的延伸”在当下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是视觉的动物,在社会技术不断成熟完善的今天,新闻报道更加离不开视觉的助力。从前报道介质单一,记者观察反映社会与世界主要用文字、图片、广播电视等手段和媒介技术工具,也迫于当时技术的不成熟,许多信息我们无从知晓、也无法进行远距离传播,信息滞后性也成为一只“无形的手”,给新闻报道增加了难度。随着可视化媒介技术的逐渐成熟,新媒体技术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壁垒,从时空角度不断呈现出更加完整鲜活的世界,更加现代化的视觉影像传达技术或许是种可能。立体真实的技术应用使受众可以感知到更加生活化、形象化的报道。记者透过“电子眼”技术的赋能达到了“眼力”的再延伸。但媒介传递速度更陕的同时也加大了整合信息的难度。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想要在报道中抓住新闻的关键点,将新闻内容抽丝剥茧,靠的就是多元的视角。多个维度的审视会比单一的视角更加细节化,以便在短时间内对新闻中各个要素进行有效分析,提高新闻生产效率。
“脑力”:在时代浪潮中保持定力
记者增强“脑力”,就是要加强其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坚持正确导向,保持清醒坚定。发动脑力贯穿于策划选题、采访追踪、构思稿件等新闻采制全过程,新闻工作者需要培养愿思考、勤思考、能思考、善思考的能力,锻炼准确分析判断的本领。多思善谋、综合研判,做到想得全、想得细、想得深,任何—个细小的差错反映的都是记者的不专业和个人能力的缺失。在新媒体时代下,记者个人的思考除了表现为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全面客观,更体现在记者本人的价值观上。对报道的绝对客观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中,也仍然有主观成分,新闻报道也是记者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这是无法避免的。融媒体时代不仅带来技术的变革发展,同时带来的还有鱼龙混杂的信息流通。因此,新闻工作者增强“脑力”,就要在时代浪潮中保持定力,具备高超的判断力,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记者在“脑力”方面提升自我的必然要求。除此之外,新技術发展的“机器脑”也为人脑拓宽了储存和提纯空间。
以往,新闻工作者在其本职工作中更多依靠其感性的经验累加和主观感受,新闻成果的评判标准就无形中演化为记者本人的思考深度与透视广度。而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到来,拇指时代“第五媒体”的崛起使人们获知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识资源开始代替人工的信息采集成为新闻资讯的强大来源。当前,算法、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技术已经成为新闻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脑力”思考也存在两种态度,一方面,人们逐渐习惯于机脑带来的强大数据库信息,这对新闻从业者所坚守的专业主义是一种打击;另一方面,将技术看作辅助手段,初具雏形的机器人写稿、分稿等都大大提升了文字输出效率,又是具备可长期发展优势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在竞争中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将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技术之下那些人工优先级靠后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此达到有效的信息传播效果和新闻生产质量。
“笔力”:与全媒体传播形式适配的多样文风
如今,记者的“笔力”不仅在于能写会写,更是要与现阶段的时代环境相适配。所谓过时的文风与仅仅依赖纸媒的传播链条难以满足现阶段人们的需要。新闻工作者的“笔力”具体体现为新闻报道作品和语言文字水准。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是经过反复锤炼的,对文字具备相当的驾驭能力,练就“笔力”是—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只有不断拓宽记者的视野深度、知识广度、文笔角度,耐得住寂寞,才能写出好文章。“笔力”的温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心中的热度,没有感情的创作注定不能打动读者。语言的背后逻辑是世界观,也是我们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手段。熟练运用语言的背后一定是记者本人对行业新闻有所涉猎,语言文风与报道的高适配度就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拥有了通往读者心里的精神钥匙。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透过这层外壳,才能提笔写出好文章。
融媒体时代在短短几年间不断发展完善,从新闻从业者以“四力”为基底来看,记者顺应时代潮流、主动适应变化成为当下需思考的重点。现代化的叙事形态发生变化,更加短小化的内容生产开始挤压长篇深度新闻的生存空间。因此,如何在新闻生产中维护本土化的场域,不断培养提升语言文学功底,拒绝贴饼式的表面书写,而是做所谓“公民记者”无法做到的内容,这是新闻工作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供给读者时效性与信息完整性兼备的新闻,了解新媒体时代网民群体的信息内容需求,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不断创新发展路径,记者会成为最终传播效果的优秀“掌舵手”。
科技的迅速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模式、内容创作等等,因此,如何寻找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最优模式是亟待思考的痛点。现阶段,随着县级融媒体的建设,抵达“最后一公里”似乎成为可能,上通下达更为便利。但是理想与现实间总归存在偏差,传达不到位、技术成为思想的裹挟等等都成为掣肘,这也成为县级融媒体目前面临的最为核心问题。近年来,国家面对如此境况始终反复强调对于新闻工作者人才队伍的打造正是出于时代的主题和要求。
“四力”是一个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又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增强“四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四力”看似简单概括,其背后蕴含的逻辑和取向却会直接影响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日后职业生涯中能够达到的高度。“四力”在新闻业不断革新发展的当下,其内核已经远不止“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样简单的概括。作为可以追溯至民国时期的新闻业务思想,“四力”的凝练内核让无数新闻工作者明晰记者的基本素养,并以此为准则指导报道过程中的实践操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对于新时期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坚守正道,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克服单一路径的习惯依赖,积极打造全媒体通路下的优秀新闻作品,彰显国家态度形象尤为重要。记者的四力也会在经过理论與实践的双重思维指导下走向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