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阶段,社会人才市场饱满,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我国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遵循教学思想双向融合、教学模式相互依存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共建协同育人。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特点作为切入点,详述协同育人教育原则,从课堂理念、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方面阐述协同育人的高效路径,以期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4 — 0085 — 04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思政教育再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1]。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更应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突出系统性、融合性的教育特点,不断优化协同教育的体系,在创业课程中渗透思政理念,塑造大学生独立人格、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使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协同育人,以此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特点
“协同育人”理念是国家为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改融合,将两种课程相互融合,以此提高高校课堂的课程实效性,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精神,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共建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在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在教育内部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同实现高效育人的教育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具有系统性、融合性的教育特点[2]。
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的教学目标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政治觉悟、符合中国共产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要求大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清晰认知能力等,从而塑造思想健全、三观正确的素养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的衍生品,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特性人才为教育目标。高校将两方融合协同育人,在不同教育目标结合下,使教育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两大教育板块在课堂中充分融合,思政教育理念渗透到创新创业课堂中,使大学生在接收新思想时提高个人整体素养,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创新水平整体提升,实现1+1>2的教学效果[3]。协同育人系统性的教育特点,更着重强调两大教育板块在授课中整体效果,避免出现顶层设计不牢,降低课堂实效性的现象。
融合性:协同教育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相互结合,体现了融合性的特点。高校教育避开了传统的高校科目“各自为战”的情况,选取不同的课程元素相互融合,使学科之间打破局限、相互借鉴,让课堂教学方向更为全面,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知动态的学习系统。课堂上,教育资源相互融合、教学思想相互碰撞、教学方式相互借鉴、教学目标合二为一,最终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创新和核心素养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需遵循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为促进大学生高素质发展,将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教师在彰显大学生个人特色的课堂上,更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利用课程理念和社会实践共促大学生进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两方协同教育下,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育人价值最大化,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4]。从协同教育的益处来看,高校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就必须遵循两大教育板块教学思想双向融合和教学模式相互依存的教学原则,以此保障协同育人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想的双向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思想上就有根本性差异,高校想要实现协同育人,第一就要做到教学思想的双向融合。高校在两大教育板块相结合时,首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学元素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中,这样不仅能丰富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更能够塑造大学生的素养品格,在思政元素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完善了创新创业课堂模式,使大学生在创新的道路上学会深度思考,在学习期间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重新规划自身学习方向;其次,高校在两大教育板块相互协同教育时,一定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将思政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向与国家育人方向相同;最后,高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在满足大学生创业理念的前提下,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在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塑造高素质、高思想、高技巧的素质型创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思想上的双向融合,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创新创业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是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创新作为教育的根本,全方面转变教学模式,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高端人才。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重要理论,是建设素质型人才的关键。将两方教学思想相融合,使课堂更具多样性,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同时塑造大学生人格素养,思政元素也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教学方向,实现协同教育之间的共同进步[5]。
(二)教学模式的相互依存
高校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也要遵循教学模式相互依存的教学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板块的重要工作任务,其教学模式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要求,紧跟政治策略,以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为教学地点,三方共促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的新型教学板块以“教”为主,以“研”当先,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项目的综合实践训练,以大学生小组、师生小组等形式共同探讨创业成果,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的最大效能。在二者协同教育下,思政理念的渗透也为创新创业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创新创业理念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教学渠道。一来,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如实地考察、创业论坛等形式)注入思政元素,丰富了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同时也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社会课堂;二来,两者在教学模式的相互依存,创新创业教育可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课堂,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做到课堂、校园、社会有效串联,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借助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思想观念。通过创新创业理念和思想政治理念教育的相互融合、教学模式相互依存,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的教学改革,在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协同育人的最大效能。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一)课堂理念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首先要做到从意识层面出发,把握课堂主阵地,做好课堂理念育人。
第一,高校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要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课堂内容中,必须让大学生明确,创业的前提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利用思想政治水平低下创业失败的事例警示大学生,例如2013年成都某高校食品科学系6名研究生声称自筹资金20万元,在成都著名景观——琴台故径开起了“六味面馆”,在创业计划书中就能看出这6名创业者的雄心壮志,在第一家店还没开张的前提下,就确定5年后开20家连锁店,要与世界快餐龙头肯德基、麦当劳较量。但由于面馆长时间无人管理和经营欠佳的状况,这个号称成都“第一研究生面馆”仅经营四个多月就潦草收场,创业计划就此失败[6]。从真实案例中就可看出,创业者的盲目自信,不脚踏实地,没有将理性思维能力融入到创业路径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创业者也暴露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为即将创业的大学生敲响警钟。
第二,高校教师在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中,也要充分发挥创业精神的激励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使大学生在具备高素养的基础上激发创业激情,例如,教师在宣导艰苦朴素的优秀传统对创业的影响时,可引入实例,让大学生通过真实的创业案例明确思想道德素养在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并点燃自身创业热情。1987年出生的陈慧超,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创业经历的主要代表,10岁时因为家庭经济变故就主动承担生活压力,在大三那年,被户外拓展行业深深吸引,产生创业想法,在大四时放弃了中石化的实习机会,带着8000元独自去北京学习创业。其中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公司创立之初没有团队、资金不足、市场无序,但陈慧超凭借自身踏实肯干、艰苦樸素的优秀品质建立了极地营公司。在2012年10月与长三角人力资源网合资,创立了国内第一家拓展行业在线交流平台——中国拓展师网,最终实现了创业成功[7]。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品质对创业成功与否有着直接影响。课堂经真实案例的引入,大学生能更明确思想政治素养对创业的重要性,并通过创业案例的启示,让大学生做好在创业之初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打好创业基础。
第三,教师要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在课堂理念培养上抓住关键阶段,例如,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每学期的阶段性总结等,开展课堂讲座、典型事例宣讲等,加强协同育人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理念育人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两大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富有激情、活力、创新力的大学生,在课堂理念中,教师加强对大学生的激励与凝聚,利用两大教学板块协同育人,引入创业真实案例,让大学生加强对课程理念的认知,以此保障大学生高效发展。
(二)校园活动育人
高校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其次要依托校园第二课堂,开展校园活动育人。高校在将两大教育板块融合时,校园活动是发挥教学优势的重要渠道,同时也能提高二者协同育人的教育效果。首先,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校园内网,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工作,例如,在校园网站、公众号推文中推送与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文章,让创业理念和道德素养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也可利用网络平台举办模拟创业活动,举办“互联网创业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利用线上平台,在真实情景模拟中塑造正确价值观,并总结创业经验。教师在线上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活动中可设置突发情况,例如,资金周转不足、股市大跌等情景,考验学生的创业技能,并在情景预设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元素与创业过程紧密相连,实现协同育人的理念基础;其次,高校在校园活动中也可树立创业典型的成功案例,以往届的学生为代表,举办创业榜样分享会,将各专业中真实的创业经历作为案例搬到校园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参与分享会的过程中明确创业的不易,发现创业成功者道德素养的闪光点,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正视创业,激发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校内也可定期举办创业大赛,以6人一组,一名专业思想教育老师和5名同学共同组队,教师通过小组学生在创业大赛中的表现,积极反馈指导,并将思想政治元素渗透在小组创业活动中,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三观,提高创业积极性,最终保障后期创业成果;最后,在两大教育板块协同育人的教育活动中,也离不开大学生家庭环境的支持,高校要促进家校联合,让大学生家长参与到高校协同育人工作中,实现共促教育。高校可利用网络技术和第三方平台,例如QQ、微信、钉钉等,建立家校沟通班级群,阶段性发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堂的学习成果以及竞赛表现,家长通过反馈信息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家庭氛围是影响学生道德素养和创业激情的首个要素,让父母参与到协同育人工作中,使父母始终作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陪伴者和支持者,通过家庭与校园的积极反馈,父母与大学生之前的正向联系,能够保障大学生创业动力的持续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使高校两大教育板块协同育人的影响力更为持久。
(三)社会实践育人
最后,高校利用两大教育板块协同育人,也要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发展贡献社会力量。社会实践是发挥两大教育板块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人才竞争压力巨大的背景下,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在文件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教育培训、提供大学生创业孵化空间和租金补贴、开放科技资源共享、建立免费实践平台等[8]。各高校纷纷响应政策号召,利用建立创业孵化空间、创业科技园区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
现阶段,大学生创业已是大势所趋,参与社会实践创业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因此,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相连,在助力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强化创业初心和创业价值的引导,明确创业成果所蕴含的社会责任,培养创业者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为创业市场良好发展贡献力量。高校在利用社会实践育人中,首先要整合校内资源,利用校内场地、教师等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地,引入社会企业,实现校企合作,让学生在资源的支持下踏出创业的第一步;其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高校还要时刻宣导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价值观,让其在创业过程中面对诱惑时坚定创业初心,为实现创业成功打下良好基础;最后,高校在社会实践中还可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切身感受创业公司氛围,了解创业公司的发展历史和创业艰辛,邀请优秀的企业家开展教学讲座,让大学生能够切身实地感受到创业为自身带来的成长,实现个人价值升华。高校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在保障自身道德素养的基础上,明确创业实践的积极价值,提高协同育人的课堂实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是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今,社会竞争压力逐年增大,高校在注重实践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利用协同教育系统性、融合性的特点,升级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高校在协同教育过程中遵循教育思想融合和教学模式依存的教学原则,从课堂理念入手,培养大学生道德素养和创业观念;以校园活动为主,开展创业竞赛,积累大学生创业经验;以社会实践当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平台。高校利用协同教育的相辅相成,使大学生明确道德素养对创业价值的影响,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助力。
〔参 考 文 献〕
[1]李婧.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的实践路径[J].农场经济管理,2022(03):62-64.
[2]李新富,蒋博.融合媒体传播模式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06):36-39.
[3]张燕华.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时代报告,2022(01):158-160.
[4]庞艳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8):1-2.
[5]马小辉,魏玲玲,周凯.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协同创新的内涵、目标及途径[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08):233.
[6]阳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机遇与挑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9):85.
[7]韩笑.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2):236.
[8]韦幼玲.基于创业教育的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62-64.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3 — 04 — 13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勞动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zsszsx143。
作者简介:魏雪(1988—),女,山西阳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劳动教育和高校实践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