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裕梅
摘 要:“五育融合”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高中地理教学要实现“五育融合”,必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将“五育”有机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文章首先对“五育融合”进行了概述,并对基于“五育融合”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从丰富教材内容、灵活利用地理学科特色、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等方面,探讨基于“五育融合”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五育融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五育融合”视野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在贯彻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基础上,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其他四个学科相结合,通过构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基于“五育融合”视野,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探究,阐述了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五育融合”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关于“五育融合”
目前,我国在教育实践中提倡“五育融合”,即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其中,德育是我国传统教育所提倡的重点,是一种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智育是智力开发的重点,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体育是体能锻炼的重点,通过体育运动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身体素质,让学生在身心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美育是审美教育的重点,通过美育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1]。劳动教育是一种劳动实践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精神品质。在“五育融合”视野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基于“五育融合”视野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能够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因此在开展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五育融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进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地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自然现象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科学仪器分析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五育融合”视野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到最大,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学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中的人文因素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保护自然环境的建议,实现“五育融合”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在“五育融合”视野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并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这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法、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相互关系法、地域系统分析法等科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如:在讲授“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出发,以人地协调观为指导来认识区域生态系统;在讲授“人口分布与迁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迁移特点、人口压力及人口发展趋势等方面来认识区域人口分布特征。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地理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地理学观,并能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三、基于“五育融合”视野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一)开发课程资源,实施劳动教育
在地理学课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知识与劳动教育技能。同时,在中学地理学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其形成科学的劳动观。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自然地理学课程中的资源开发与土地保护等内容,都包含了大量的劳动教育的内容;人文地理课程中,农村建设、城乡规划、农业布局、工业布局、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包含大量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实践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例如:通过讲述“人形铁路”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首条铁路,它是中国最伟大的、最优秀的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能够尊敬和热爱自己的工作,培养他们勤劳和努力的优秀品质,并建立起他们的劳动观。
(二)渗透美育精神,落实美育教学
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因此,在“五育融合”视野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美育融入地理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审美资源[2]。例如:在讲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特征来进行美育教学,利用其壮美的风光和壮阔的自然景观来启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在讲到“海洋对环境影响”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南海丰富的海洋资源来进行美育教学,让学生在认识到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后进一步培养其环保意识。
(三)精选教学素材,弘扬传统文化
由于地理学是一门很复杂的课程,因此,单纯依赖于课本或常规的教具,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结果。所以,要使“德育”更好地实现于高中地理课堂,就必须充分发掘学科的资源,选择合适的教材材料。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有许多途径,如:学生生活、文献、网络等。当前,中学地理教师使用的主要是网上的图片、短片等资料,特别是短片音画结合,具有独特的特点。合理选取教材,不仅可以充实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而且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科技的进步,使得资讯的传递速度大大加快,并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产生了冲击。在地理学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选用一些可以表现抽象性的、生动的、具有代表性的、能引起人们关注的、能真正实现“德育”的图像或短片。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二十四节气的动态照片,并用文本来讲解二十四节气的天气特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
(四)融入体育精神,培养体育素养
高中的男生对于体育运动有着很高的兴趣,尤其是对篮球这种体育运动。相对于男同学来说,女同学的兴趣并不大,不过女同学对于运动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在中学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掘体育的内涵,并结合体育文化进行教育,从而引起他们的关注,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区域文化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导入到学生所喜欢的篮球赛中。在新课程开始之前,通过阅读广东与辽宁两支球队的数据,对比两支球队在技术特点上的不同之处。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进行报告,教师指导学生对出现的技术问题上存在的不同的成因进行剖析,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训练。经过学生的剖析,教师得出结论:广东男篮相对辽宁男篮来说,队员身高稍矮,敏捷度很高,而辽宁男篮队员相对来说要高一些。将课本中的体育内容进行深入的发掘,指导学生对体育进行研究,从而让对篮球有兴趣的学生在与他人共享自己的喜好的时候,还可以让他们学习地理知识,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对篮球并不是很有兴趣的同学,更加深入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进行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地理学科的知识得到内化,又可以使体育文化得到渗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热情。
四、基于“五育融合”视野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遵循理念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挥高中地理“五育”并举的教育作用,笔者将高中地理中的“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作为教学案例,在内容上,“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这一章节涵盖了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不仅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五育”教育的实施,同时也有利于在课堂中运用有关事例。从“五育”并重的角度来剖析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水循环进行了仿真实验。让学生参加水循环的实验,充分发挥其劳动育人的作用。通过水循环过程的研究,理解水循环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智育的过程中,将水循环永不停息以及其运动过程对地面形态的影响相结合,达到培养德育、美育的目的。通过对水循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干旱、积水等的认识,掌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知识,实现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方面的培养,加强对人地和谐的认知,实现德育的培养。
(二)思路设计
这一节课是利用实验设备和多媒体进行的一节课,以“五育”为指导思想,按照这一节课的标准,从德、智、体、美、劳五个层面出发,进行了一节课的设计。在课程选择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从他们周围的水开始,如:日常生活用水、江河湖泊、洪水灾害等,围绕水循环,进行对自然水循环的仿真,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让他们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这对他们更深刻地了解水循环的地理学含义,加深他们对世界水资源动态的了解,以及对世界水资源动态平衡的认知都有很大的帮助。以沙地种植、城市内涝等为例,结合水循环理论和地理学理论,剖析人为因素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地和谐观念的培育。在课程的实施中,将“五育”的课程内容与有关的育人要点相结合,并将五育的具体目标以个案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教案的设计
以“水循环”为例。设计教学目标:德育方面,在阅读文字、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水循环的运动过程,从而对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有更深的了解。通过探讨抗灾、抗洪等策略,使同学们建立起一种生态平衡的观念。智育方面,通过实验,了解和说出水循环中的重要步骤和水循环的动态,了解水循环在各个层面上的作用;通过观看图片和录像,让学生说出在水循环过程中,各个层面上所发生的变化[3]。美育方面,通过观看图片和录像,了解由水的流动所形成的表面形状,从而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劳育方面,通过实验室中进行水循环的模拟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和使用仪器的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并猜测洗衣水的起点和流向,指出水循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自然界中也有水循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水循环》一课。问题:洗涤用的水,若最终流向长江,流入大海,还会回流吗?让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体验水循环的全流程,并以问题启发学生对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认识。
其次,在实践活动中,教师用一个大烧杯,向其中倒满清水,把一个中等尺寸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间,用塑料薄膜把大烧杯盖住,然后把一小片金属放在塑料薄膜上,使其与内烧杯平行。把大烧杯放到金属架子上,然后用一盏乙醇灯泡把烧杯的底部烤干。问题:这个小烧杯中的水来自何处?那么,这些液体是如何进入这个小烧杯中的呢?利用对水循环的仿真,对仪器和器具的应用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验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的观测,并对其进行一些有关的研究。对学生进行关于实验开展的劳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观,让学生认识和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动态过程做好铺垫。
再次,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海陆水循环图。教师提问:假如将大烧杯中的水视为大海,将小烧杯中的水视为大地,那么,大海中的水是怎样到达大地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在自己的本子上绘制出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图,并将各部分的名字标注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循环系统和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使其认识水转换,从而形成综合性思维。通过海陆水循环的图解,让学生体会到水循环的协调与美丽,培养美育。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地理学生过程中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最后,在水循环的进程中,我们还会看到许多优美的风景,如黄土高原地貌、黄河三角洲地貌、虎跳峡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并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到水的变化对地形地貌的作用。通过观赏风景画面,体会水循环下表面构型的自然美,提升学生的美学品位。在观察风景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风景的图像,以及阅读地形的相关文献,来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学生在了解水循环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梳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让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利用水的资源来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同时,教师还应该讓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帮助他们培养起正确的利用水资源习惯。
结束语
高中地理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将“五育融合”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就很难将学科知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也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断丰富和完善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梅,张红军.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三种形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1):77-81.
[2]李春艳.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组织与教学操作[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37-4
[3]孙旭.“五育并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