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阳慈,李蕊蕊,索朗斯珠,落桑次旦,参木友*
(1.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藏拉萨 850009;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09;3.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4.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西藏林芝 860000;5.西藏藏雄特色农产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藏日喀则 857000)
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西藏养牛业历史悠久,牦牛养殖以传统散户为主导,但与区外尤其是肉牛生产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其现代肉牛产业才刚起步[1]。西藏自治区2018 年牛存栏606.73 万头,出栏145.40 万头和牛肉产量20.87万t,牛肉自给率达94%[2],其中牦牛存栏约481万头,牦牛主产区的平均胴体重可达165kg,以放牧为主的养殖模式牦牛生产成本较低,在夏季适当补饲出栏,每头牛净增收800~2600 元。随着畜牧业转型步伐的加速,标准化、规模化的牦牛养殖场或企业不断涌现,但由于牦牛标准化养殖技术基础研究匮乏,养殖效益还是比较低。笔者相信随着西藏疫病防控措施、现代营养调控技术、先进养殖管理技术及新型经营模式等推广使用,西藏的养牛业整体发展趋势向好。
近30 年来,西藏牛养殖存栏数稳定维持在500 万~650 万头,出栏数、出栏率、牛肉产量呈现出逐年攀升态势,出栏数在2012 年达到高点162.02 万头,出栏率在2017 年达到最高点27.5%,牛肉产量在2017 年达到22.54 万t;自2011 年起,西藏全面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减畜禁牧、退牧还草、人工种草、三害治理等保护草原项目的措施逐步落实,2013 年西藏总体达到了草畜平衡,牛养殖存栏量维持在600 万头左右,出栏数稳定在160 万头左右,见图1~4[2]。
图1 西藏牛养殖存栏数
图2 西藏牛养殖出栏数
图3 西藏牛养殖出栏率
图4 西藏牛肉产量
1.1.1 西藏地方品种分布与气候特性
西藏不同的地理和生态特征赋予了牦牛丰富的遗传资源。国家已公布的西藏地方类群牦牛有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类乌齐牦牛、西藏高山牦牛,同时还有 “江达”、“查吾拉”、“吉拉”、“达西” 等优势生态类群,是全国牦牛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牦牛作为兼用型品种,除生产肉、乳、毛等,还可役用。西藏牦牛地方品种地理分布及气候特性,见表1。
表1 西藏牦牛地方品种地理分布及气候特性
牦牛杂交品种,主要通过公黄牛与母牦牛杂交生产犏牛,而通过公牦牛和母黄牛杂交得到的犏牛称为假犏牛。犏牛是牦牛与黄牛的杂交一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产奶量可提高3~4倍,产肉性能可提高1 倍,役用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但牦牛远缘杂交会导致受胎率低下,平均为45%左右,比牦牛纯种繁殖受胎率低20%左右。目前,牦牛杂交产生的一杂、二杂、三杂犏牛,在生长发育、乳肉性能和繁殖受胎率具有较好的综合表现,也比较受市场认同[3]。
1.1.2 西藏牦牛繁殖特性
牦牛的生长发育阶段划分:初生至断奶(初生至1 周岁),育成期(断奶至初次分娩,1~4岁),成年期(5 岁以上)。育成期有可以分为:育成前期(断奶至初配前或性成熟,1~3 岁,性成熟约3 岁)和育成后期(初配至分娩,3~4岁,体成熟在4 岁左右,又称青年牛)。通常牦牛成年体高,公牦牛为129.2cm,母牦牛为110.9cm;牦牛成年体重,公牦牛为443.4kg,母牦牛为256.7kg;公牦牛性成熟年龄:12 月龄,适配年龄:2 岁。母牦牛性成熟年龄:24 月龄,适配年龄:2.5 岁,妊娠期:250d,平均单产奶量:274kg、乳脂率:6.37%~7.2%。西藏牦牛地方品种繁殖特性,见表2。
表2 西藏牦牛地方品种繁殖特性
畜牧业是西藏的支柱产业,饲草饲料产业是保障畜牧业发展的根本,而饲草料生产力不足制约着西藏畜牧业经济发展。在扩大西藏天然草场草畜平衡面积的基础上,按天然草场、人工种草及农副产品等产量计算,西藏理论载畜量为2000万(头、只),折合4760 万只绵羊单位,新增加1515 万只绵羊单位,则饲草料缺口663.57 万t,其中饲草缺口464.5 万t,饲料缺口199.07 万t。西藏有7 家持饲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实际饲料加工能力不足10 万t,加上合作社加工转化30万t,共计40 万t。因此,西藏饲草料缺口是西藏畜牧业发展卡脖子的关键问题。
西藏牦牛养殖主要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充分利用西藏丰富的天然草地资源。补饲料主要为牦牛精料、青贮玉米饲料和干草料(燕麦麦草、苜蓿、农作物秸秆)为主。为扩大饲料资源的来源和弥补饲料缺口,对本地特色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相关的技术研究包括:青稞秸秆加工利用技术,青稞酒糟饲喂添加技术,土豆、马铃薯等藤蔓作物青贮技术的研究,嵩草低温青贮技术,芫根青贮技术和油菜秸秆加工利用技术等。
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也是西藏牧区的主要家畜,牦牛养殖作为西藏的特色畜牧业,在当地的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地区的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西藏牦牛疾病危害仍给牦牛健康养殖带来困扰,影响着牦牛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建立和完善牦牛疾病的检测技术,开发新兽药产品,形成牦牛疾病的综合防控技术[5-10]。
“十四五” 计划按照一村一合,以村为单位,建设集中式牲畜棚圈,联合建设、集中饲养、统一管理,形成牦牛、藏羊等特色畜种标准化、规模养殖、集约化饲养。集中棚圈可有效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避免牲畜因寒冷或游牧造成的掉膘,有利于提高牲畜生产性能,有利于牲畜粪污集中过腹还草,避免牲畜尤其是绵羊受野生动物袭击,有效缩短牲畜饲养周期,加速出栏。通过中央农业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支持西藏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目前西藏能够进入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直联直报系统的规模养殖场已达到37 家,其中较大规模养殖场23 家,列入国家及示范创建的20 家。
鼓励畜产品改进加工工艺,培育西藏特色畜产品。实施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建立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立由政府引导,企业、养殖户、行业协会参与,物价主管部门指导的畜产品价格协商机制,紧密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屠宰点和冷链运输。以 “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 为导向,打造高原特色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鼓励申报 “三品一标”,引导创建全国绿色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目前,西藏有牦牛肉加工企业7 家,年加工量2165t,打造了奇圣、阿佳、藏北、藏家等十多个品牌。牦牛骨髓粉、牦牛角梳子、牦牛肉酱等产品,正是基于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优势以及牦牛肉 “原生态、纯天然、全绿色”、品质好、口感好等优点,以牦牛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层出不穷。
牦牛肉的主要消费对象主要是当地农牧民及地市人口,日常肉食消费中牦牛肉消费量占主要地位,其次是羊肉和猪肉。游客对西藏特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以西藏奇圣土特产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每年牦牛肉食品产销量达1200 余吨,基本在区内的超市和临售店销售。2017 年西藏肉产量达30 万t,同比增长3.2%。牦牛是西藏农牧民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牦牛肉占西藏肉总产量的58.7%,在牦牛主产区,牦牛肉占肉产量的75%以上。西藏年人均牦牛肉拥有量55.63kg,是人均消费牦牛肉最高的省份。2019 年拉萨各县共调运了17.5 万kg 本地优质牦牛肉,其中牦牛前腿每斤27 元、后腿每斤34元,以比市场略低的价格进行销售,满足民众冬季消费需求。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西藏地区人均牦牛肉需求量以50kg/ 年计,总需求量超过30 万t,产值超过200 亿元。
依据西藏居民饮食习惯、现有消费水平和向区外销售情况,经测算,2018 年全区禽肉蛋奶共消费99.26 万t,其中乡村人口消费69.62 万t、城镇人口消费21.29 万t、旅游人口消费1.23 万t、暂住人口消费7.12 万t。
2.1.1 乡村人口消费量
2018 年全区常住人口343.82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6.75 万人,占常住人口68.9%。按照自产牛肉的80%标准进行测算,全区乡村人口年人均消费牛肉81.77kg,牛肉总量为19.36 万t。
2.1.2 城镇人口消费量
2018 年全区城镇人口为107.07 万人,占常住人口31.1%。全区城镇人口年人均消费牛肉51.74kg(牛肉消费测算是依据总消费量扣除乡村人口、旅游人口和暂住人口消费量)。禽蛋肉奶消费总量为21.29 万t,其中牛肉5.54 万t,占比26.02%。
2.1.3 旅游人口消费量
2018 年全区旅游人口3668.73 万人次。肉类消费按每人每天100 克肉测算,其中牛肉40 克。禽蛋肉奶消费总量为1.23 万t,其中牛肉0.13 万t,占比10.57%。
2.1.4 暂住人口消费量
2018 年全区暂居人口79 万人。肉类消费按每人每天100g 肉测算,其中牛肉30g。禽蛋肉奶消费总量为7.12 万t,其中牛肉0.87 万t,占比12.22%。
全区牦牛肉类年总产量19 万t,但每年5—8月季节性肉类供应短缺约1 万t,牦牛肉季节性短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西藏地区大约60%的牦牛肉需从青海、甘肃等省区调运。
食物保障是西藏社会性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西藏地区糌粑、大米、面粉是农、牧居民主要食物消费构成部分,肉类和奶类消费较高。西藏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来源结构有一定的差异,城镇居民食物消费与内地差异不大[11]。
畜牧产业是西藏的主要产业之一,牦牛肉及制品的产量较高,在西藏人民的饮食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牦牛肉以富含蛋白质和低脂肪而名列肉类前茅,属半野生天然绿色食品,是国际市场上稀少的高级肉类,也是西藏地区传统的肉类食品之一。因此,牦牛肉仍为西藏动物性食品消费中占主导地位,消费量最高[12]。
牦牛主要分布在高寒地带,由于冬季寒冷严酷,整个冬天冰天雪地,冬季缺草突出,因牧草料短缺而导致的牦牛长期的营养不足,是限制生产性能发挥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此外,牦牛饲养成本高、周期长等因素,导致出现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13]。
未来牦牛肉及产品发展需借助科技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借助企业将牦牛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创新牦牛新产品的开发,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大力实施牦牛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提升牦牛产业效益,促进牧民增收[14]。
畜牧业一直都是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牧民的主要生计方式。西藏独特的草原文化是传统游牧文明为基础,“游而牧之” 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 的生存方式,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生态文化[15]。改革开放以后,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游牧生产方式也在急剧的向现代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也促使现代游牧文化新模式的建立[16],具体表现为牧户散养模式逐步退出,而以家庭牧场、牧民专业养殖合作社和牧业企业形式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大力发展。
3.1.1 区域分布
截至2018 年,西藏牛存栏606.73 万头,出栏145.40 万头,牛肉产量20.87 万t,其中牦牛存栏约481 万头。由于西藏各地市饲草料资源、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等条件不同,牦牛的主要产区是西藏东部下辖昌都市和西藏北部的下辖那曲市,该主产区内饲草资源丰富,以牧民放牧为主,共有298 万头,占全区牦牛存栏数61.95%,牦牛肉占肉产量的75%以上(图5)。
图5 西藏不同地区牦牛存栏量
3.1.2 西藏牦牛生产规模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西藏为抓好牦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为破解牦牛产业化困局,并利用牦牛产业实现脱贫,自治区政府大力推广牦牛产业集中式发展,通过西藏金租、区内各级政府及藏区农牧龙头企业的共同牵头与推动,推广“金融+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科技” 的模式,采取 “牦牛集中收购+农户寄养试点” 为抓手,在那曲地区索县和拉萨市当雄县利用当地丰富的牦牛资源,为当地农牧增收致富早日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阿里等六地市的19 个牦牛养殖县建立了牦牛育肥基地,多方投入支持牦牛短期育肥,大力推行 “专合组织+牧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牧户” 等新型经营模式,实现草场、牲畜、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聚。
西藏肉牛养殖品种主要为牦牛。2018 年西藏牦牛存栏约481 万头,占牛养殖总量的79.28%。除墨脱县之外均有分布,其中主要产区昌都、那曲两个市共有298 万头,占全西藏牦牛存栏量的61.95%。以放牧为主的养殖模式,牦牛生产成本较低;在夏季适当补饲出栏,每头牛的净增收800~2600 元。西藏牦牛产业发展现状与经济效益,见表3。
表3 西藏牦牛产业发展现状与经济效益
西藏在第二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西藏专项、退牧还草等政策和资金支持下,畜牧业发展方式得到了极大转变,天然草植被修复明显。截止2019 年,全区累计建成23.08 万座牲畜暖棚圈,大幅度提高了仔畜成活率和防抗灾能力,为畜牧业扩大再生产奠定了基础。天然草原植被修复明显,全年天然草地的植被盖度45.9%,年干草量达3105 万t,分别比2015 年增加5%和8.78%。同时,农区半农半牧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人工种草基地建设,目前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7 万亩,年干草产量94.2 万t,比2015 年提高44%。
3.3.1 顶层设计
2015 年,为使西藏牦牛产业得到长期性科学性地发展,西藏科技厅出台了 《西藏自治区牦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5—2020 年)》(以下简称 《方案》)。从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有效的技术服务机制、加强农牧民技术培训等方面为牦牛产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2017—2018 年,西藏先后出台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饲草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西藏自治区牦牛短期育肥示范基地建设规划(2017-2020年)》,确定加快牦牛原种场、扩繁场、育肥场、加工厂建设,推进牦牛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最终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目标的总体思路。
2019 年6 月21 日,西藏出台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肉牛和奶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升全区肉牛、奶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确了一揽子产业扶持政策。
2019 年6 月,在拉萨召开的河谷经济建设与青稞牦牛扶贫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西藏规划总投资1200 亿元用于发展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区域经济。届时,牦牛产业将得到大幅提升,预计2020 年牦牛存栏量将突破500 万头。
根据齐扎拉主席调研曲水县牦牛经济杂交示范基地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编制了2019 年西藏牦牛经济杂交推广示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5 市实施 “三元杂交”,以满足扩大产能的需要。
3.3.2 提升产业附加值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和产销对接,充分借力藏博会、物交会拓宽全区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推动牧区组织化和产加销经营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延伸牦牛优势产业发展,全区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培育了当雄净土有限公司、西藏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羌塘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本土牧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脱贫增收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虽然目前牦牛的重大传染病,如口蹄疫等,在国家强制免疫的政策下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其他一些疾病仍对牦牛健康养殖带来一定的阻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特种动物养殖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各种补助的不断提高[17],牦牛养殖从传统的牧户放养模式向由企业、合作社等带头的规模化舍饲养殖发展,但由于牦牛饲养模式与生活习性的改变,出现细菌性、病毒性引起的牦牛(犊牦牛)的腹泻和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虽然牦牛饲养过程中养殖户、企业和合作社等通过治疗腹泻和呼吸性疾病的常用抗生素等方式及时治疗相关疾病,但是无法完全杜绝这些疾病的治疗。反而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出现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加强研发推广预防和治疗牦牛疫病的产品、研发推广农牧民以及基层兽医易于掌握的轻简化的疫病检测技术,从而降低牦牛疫病风险。
通过 “请进来,送出去” 等多种方式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农户、养殖户和基层兽医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牦牛疫病防控和兽药应用技术指导。完善基层兽医防疫体系,建立相应的检验检疫制度。尤其是加大企业、公司及合作社在收购牦牛的检疫制度,加强收购人员和饲养人员的疫病防控知识。建立完善的病牛隔离观察治疗场所以及死畜的无害化处理设备。全面落实国家强制免疫政策,确保牦牛防疫中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有效降低疫病给牦牛带来的风险。
虽然西藏牦牛标准化养殖技术基础研究匮乏,养殖效益还是比较低,但随着西藏畜牧业转型步伐的加速,标准化、规模化的牦牛养殖场或加工企业不断涌现,推进牦牛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并随着西藏疫病防控措施、现代营养调控技术、先进养殖管理技术及新型经营模式等推广使用,西藏的养牛业整体发展趋势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