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角下医药院校导学关系现代检视与重构

2023-07-25 10:26翟鑫严中平朱铭琳卜艳鑫杨晶
药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导学异化学业

翟鑫,严中平,朱铭琳,卜艳鑫,杨晶

(1.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 110016;2.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多要素协同、整合、共同发力的过程,培养质量至关重要[1]。近年来,研究生因导学关系不佳,不堪重负轻生殒命的新闻频繁见于媒体,媒体对“导师太严格”“研究生太脆弱”“师生关系水火不容”等问题的讨论也甚嚣尘上。在报道中媒体出于“人道主义”的渲染及社会“保护弱者”的激愤,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导师,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位置并饱受诟病。究其原因,是研究生心理素质低下,还是导师的疏忽职守?研究表明,其根本原因在于导学关系的“亚健康”[2]。因此,有必要对如何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进一步探究,以期为提升我国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研究生导师育人成效提供借鉴与参考。

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而形成的一种教学关系,和谐的导学关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3]。“健康”的导学关系是导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平衡状态,对学生科研兴趣、能力提升、价值观塑造都能产生积极的催化作用。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会使导学关系发生异化,演化为“剥削紧张型”“疏离松散型”“雇佣关系型”等状态,使学生心态失衡、无心于科研学习甚至误入歧途[4]。

1 文献回顾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入手探析导学关系的本质、异化导学关系的成因及优化路径;在探索路径方面,相关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扩充。

关于导学关系不同学者各有不同的观点,李欣颖[5]认为导学之间存在着合作博弈关系,需要形成契合教育本质的平等关系;涂艳国等[6]在自由教育视野下认为导师与研究生应保持思想上的平等;马喜亭等[7]通过积极心理学视角剖析,得出和谐导学关系需建立在“倾听与共情、接纳与欣赏、关心与支持、尊重与平等”的前提下;张荣祥等[8]以导学共同体为视角,认为应以“导”与“学”双向有效互动为前提;覃鑫渊等[9]以德育共同体为前提,强调导学德性修养的协同性,拓宽了视角与维度,而笔者认为师生之间应以德学交融,互通成长为基础来建立和谐的导学关系。

同时,国内学者对导学关系异化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一般从导学整体上进行抽象思考。茹宗志等[10]认为导学关系异化是导师及研究生双方在受多种因素影响下,使导学关系的本质扭曲、目标和方法颠倒、使其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最后使导学关系变成背离教学关系的其他关系;汪文新等[11]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认为导学关系异化即导学双方逐渐背离师生间纯粹的指导和学习关系而衍生出多重复杂关系。学者们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导学关系异化导致的“经济雇佣”“附属关系”“伦理越轨”“自由放任”等不同表现[12-15]。由此激发了笔者对社会环境以及医药专业导学关系现状的检视和影响因素的探究。

分析已报道的导学关系的研究,前期研究大多着眼于单一视角,将改善导学关系的重心归于导师,忽略了研究生自身因素以及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对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的积极作用,导致研究结果难以覆盖全面,不能切实改变导学现状。例如,部分研究是以研究生的视角分析了导师在师生互动中的行为对建立和谐的导学关系的促进作用;另有研究是基于导师的视角,识别导学关系影响因素并提供理论基础[16-18]。鉴于此,本文将通过收集研究生在网络平台上的情感表露数据分析导学关系的社会现状,并结合导学关系异化影响因素,聚焦医药院校研究生的导学关系研究,基于导师及研究生的双重视角探讨导学关系异化的原因,重构医药专业导学关系的实现路径,以达到构建“德学交融,互通成长”的良好导学关系的目的。

2 导学关系的现代检视

根据需要,本研究选用质性研究方法,利用基于Glaser和Strauss的扎根理论工具对收集的导学关系的异化现状和导学关系资料进行分析。扎根理论是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现实资料,采用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及选择编码的三级编码方式,遵循“概念化——类属化——形成核心类属”的过程,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19-20]。

2.1 导学关系的现状——基于异化导学关系报道的分析 笔者以“导学关系”“研究生导师”为关键词,在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检索导学关系异化的发文,共得出相关发文346条,其中,由于导学关系异化致研究生轻生殒命、导师学术或行为不端等热搜20余条,并对照时事新闻,对其真实性进行确定。将学生微博自我表露原文整合,形成原始分析文稿,借助Nvivo 12.0 软件,通过三级编码规则进行数据编码,得出了紧张、消极导学关系下的开放性编码内容,确定了32个概念,详见表1。

表1 导学关系编码

通过对表1所示的导学关系编码进行分析,异化的导学关系主要有导师道德失范(如a19、 a22等)、学业指导不力(如a5、a8等)及言行举止失察(a11、a18等)3种表现。

2.1.1 导师道德责任失范 导师践行道德责任是构建和谐导学关系的前提与关键,部分研究生导师出现越过道德底线、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这些底线的“破坏者”成为凸显导师道德责任实现不力的代言人,可称之为“道德失范型”导师。该类导师不仅会对研究生的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还有悖于为人师表的准则、玷污学校形象。例如,2020年,天津某大学研究生以一篇长达123页的举报信实名举报其导师学术造假[21]。

2.1.2 导师学业指导不力 “疏于指导”一词在失职导师中司空见惯,集中反映了部分导师专注谋求个人利益而疏于对研究生的学业培养的现象,这些教育的“失职者”成为凸显导师人才培养责任履行不力的代言人,可称之为“教学失职型”导师。该类导师常见于处在事业上升期的中青年研究生导师群体中,一般因其行政或教学任务过重而对研究生的培养精力投入不足、对毕业论文指导及撰写质量把关不严,更有些导师为实现自身需求、获取经济利益而对学生只“用”不“培”,从而造成了研究生的学业短板,导致难于或无法顺利毕业的状况,引发研究生对导师的极度不满。例如,2004年,9名博士生联名上书要求更换导师,其原因为不满导师忙于个人公司而疏于学业指导[22]。

2.1.3 导师言行举止失察 导师的“言行举止失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折射出部分导师忽视语言及行为艺术,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这些语言的“施暴者”成为凸显导师行为举止表现不力的代言人,可称之为“言行失察型”导师。一般来说,语言暴力造成的伤害远大于体罚。该类导师可能给学生带来自尊心受伤、自信心受损甚至悲观绝望等精神伤害,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荼毒学生心灵,甚至导致研究生轻生事例的发生。例如,2019年,南京某大学研三学生因导师对其长期的人格侮辱和谩骂而导致重度抑郁并自焚身亡[23]。

2.2 医药院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现状调研——基于导师、研究生的双向访谈分析 通过前述分析,本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导学关系异化的报道多将矛头指向导师,忽略了导学关系中的双向性,几乎很少提及研究生自身因素。因此,为进一步探究导学关系,本研究将以医药院校研究生和导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双向访谈调研方式探寻导学关系异化的深层次原因。

2.2.1 研究对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导学关系异化的本质,本研究先后进行了两轮访谈,访谈对象来自X高校。X高校属于医药类院校,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能够反映目前医药院校导学关系的一般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抽样情况遵循“非概率抽样”随机抽样原则,第一轮为学生访谈,课题组选取不同年级(包括已毕业)、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硕士(学术型硕士及专业型硕士)、博士研究生共124人进行访谈(见表2);第二轮为导师访谈,针对不同年龄、学科及性别的导师(硕导及博导)进行抽样,共选取研究生导师40人,年龄跨度在30~58岁之间(见表3)。

表2 研究生样本分布情况统计(n=124)

表3 导师样本分布情况统计(n=40)

2.2.2 研究过程 课题组在访谈过程中,采用非结构化的方式,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出问题,逐步将问题焦点聚焦到导学关系。在访谈过程中,虽然研究者不断强调会全面保护被研究者隐私,但部分参加访谈人员仍表现出些许顾虑。访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基于“如何评价您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导师对您在医药学领域上的学业引领或价值塑造对您今后的发展有何影响”以及“您觉得该如何改善异化的导学关系”等问题对研究生进行访谈;第二阶段依据学生的访谈结果以同辈交流的方式,基于“您认为您和学生关系如何”“您认为现在医药类研究生存在什么问题”“您认为目前医药院校导学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对研究生导师进行访谈。本研究在“尽量使用受访者原话”的原则下,为了有效分析访谈数据,课题组将访谈过程中收集到的所有录音内容转录为文字,经校对整理形成文稿,选用Nvivo 12.0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对访谈资料和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将全部访谈资料进行概念化、抽象化,最终确定了53个概念(见表4)。

表4 访谈结果编码

2.2.3 结果与分析 对医药院校研究生的访谈结果表明,92.74%的研究生认为其导学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小部分学生(7.26%)认为其导学关系发生了异化,集中在导师的两种极端表象:一是过度压榨型,该类导师更像老板,而研究生被压榨而敢怒不敢言;二是过度松散型,“一学期很难见到导师”在访谈过程中的出现频率较高,部分研究生因学业得不到导师的有效指导而造成论文进展缓慢或延期毕业,从而导致心理抑郁等诸多问题。

对导师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导师认为(80.00%)导学关系合理,而出现导学异化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①研究生理想信念淡薄,抗压和吃苦能力差等;②研究生学术追求不高、基础知识过于薄弱,无自主创新能力而难以完成学业论文;③少数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焦虑、抑郁及难于沟通等现象。

3 导学关系异化成因的剖析

3.1 导师德学培养行为失范的原因剖析 导师作为导学关系的主体,本应起到良性的推进作用,体现导师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及育人成效。通过访谈结果的编码发现,目前少部分医药院校导师在研究生德学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3.1.1 重“导师”之职,忽“培养”之责 医药院校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增使导师招生数量日益加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造成了“师少生多”的结构性矛盾,部分导师因无力指导而采取放任自流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同时,个别导师因忙于行政兼职、个人企业项目或个人事务等而对研究生疏于指导、缺乏沟通,表现为对研究生培养中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及毕业设计等关键环节不闻不问或知之甚少,出现“放羊式”的培养,致使在访谈过程中部分研究生认为其与导师交流过少并缺少导师有利的指导。

3.1.2 唯“利益”之上,忽“学生”之感 部分研究生在访谈过程中表明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导师经常安排一些与自身科研与论文无关的事,感觉自己受到压榨,倦怠于其他事物而难以完成自身的学业目标。在调研过程中,部分导师的确呈现着过分追逐个人利益,将研究生简单地视为科研劳力,迫使其成为科研“机器”或者“打工人”的现象而得不到有益的学业指导;更有导师主观臆断或拖延,致使研究生延期毕业。“老板”这一称呼在高校里成了部分导师的代名词,使学生卑微受命、不堪重负。

3.1.3 掌“学业”之权,忽“前途”之重 导师的学业指导是决定研究生能否按期毕业的关键因素,而部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受访研究生曾表示,导师在其面前更像是高高在上的老板,对学生不心疼且缺少关爱,而又因其在研究生论文考核、按期毕业、择业推荐等多方面具有主导权力,易将研究生视为个人的“私人财产”或“廉价打工者”,从而损害了二者之间的师生情谊。学生面对导师的不当要求时默认为“弱者的宿命”而敢怒不敢言,既而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冷漠,使导学关系异化。

3.2 研究生志向不明学业难成的原因剖析 研究生作为主体因素,在导学关系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更多强调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业成果,通过导师访谈过程发现,目前部分医药院校研究生在学术追求、自我培养、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3种表现。

3.2.1 “玻璃式”研究生,怕挫折高压 近年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根据《自然·生物技术》报道,研究生被定义为高危群体,其中,重度和中度抑郁率可分别达到41%和39%,患病率是普通人的6倍。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因科研任务繁重而无法达到毕业要求的学业压力、因学费及生活支出导致的经济压力、因社会竞争压力造成的就业压力以及受制于原生家庭的窘迫与同学之间攀比导致的精神压力。在访谈结果中几乎每位导师都提及现阶段研究生的抗压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使其在各类压力下不堪重负,较易出现师生沟通障碍,难以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工作。

3.2.2 “功利式”研究生,求安逸舒适 前期对受访者的访谈调研表明:现在的研究生攻读研究生学位不再单纯出于对于科研的喜爱,更多为了获得更高的文凭。医药类专业就业条件对学历的要求普遍较高,相当一部分的本科生对个人未来发展定位不明确,选择攻读硕士学位不是出于对科研或专业的热爱,而是存在丰富学历、便于就业和提高社会地位等功利主义心态,从而导致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心态浮躁且易于懈怠,无法专心于学术研究,使学位论文难以完成。

3.2.3 “师宝式”研究生,处温暖庇护 现阶段研究生的成长多处于学校和家长的庇护下,太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抗逆性磨炼,缺乏更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遇事不能冷静处理,想要学会举重若轻、化险为夷更是难上加难,表现为缺少独立自主的行为能力、创新意识不足、控制力低下、动手能力不强且懒于思考。访谈过程中导师多次表示,现阶段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平有限,在科研及学习生活中对导师过分依赖,需要在导师事无巨细的安排指导下才能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一旦缺少导师的关注与鞭策,就会停滞不前、无所适从,难以达成导师及学校的毕业要求,也增加了导师的学业指导压力,导致导学关系异化。

3.3 高校社会间接引发导学关系异化的原因剖析 良性导学关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导师与研究生的协同努力,高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在相关网友发文及访谈过程中,多次提及了因高校招生制度不完善、师生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导学关系出现结构性矛盾。高校的师生互选制度仅凭借简历互通而非师生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易引发师生性格差异、目标追求不同、论文研究方向不当等问题,而导师更换制度烦琐或落实不当等则会导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矛盾频发。同时,高校普遍欠缺对导师及研究生的全方位的评价机制,或者在评价过程中因忽略评价要素而流于形式,表现为对有师德师风问题的导师及行为不端研究生的惩罚不力、浅尝辄止,从而导致部分导师在道德及学术培养方面的职责发挥不充分,部分研究生不能正确履行学生义务,致使导学关系异化。

社会协同育人作用不充分、舆论导向不正确会间接导致导学关系的异化。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学校及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而据部分硕士研究生反馈,部分行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缺乏与高校的有效沟通、行业或校外导师不能切实履行培养职责,尤其会阻碍依托行业企业开展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学业发展,使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下行压力增加,从而诱发导学矛盾。同时,一些在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受访者表示,由于社会与高校信息沟通不畅、用人需求反馈不及时等因素,均会导致研究生培养滞后,间接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引起导学关系异化。不健康的社会风气、非主流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文化思潮使部分导师过分追逐名利,专注自身社会地位而忽视学生培养,不能履行导师义务,同时,导致部分研究生过分崇尚“丧文化”“佛系人生”而不思进取、荒废学业。

4 医药院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重构路径

和谐的导学关系是开展科研及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异化的导学关系则会使师生身份的本质作用发生扭曲。摆脱异化的导学关系,导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科研能力,更要坚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育人理念,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研究生要有学业追求,勤奋笃学,尊师重道,厚积薄发;学校及社会要合力实现育人使命,助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从而形成“德学交融、互通成长”的新型和谐导学关系(见图1)。

图1 重构导学关系的实现路径

4.1 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行为路径 研究生导师应修德敬业,以德育人,重培养之职。“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导师的德行修养对研究生的格局视野、价值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要坚定政治立场,把稳政治方向,在时事政治和学术观点表达上坚持态度严谨、坚守学术风骨、坚定理想信念,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以自身的德行修养、格局远见助力研究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以事喻德,以德育人。导师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恪尽职守,担当作为,致力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层次医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之职。坚持德育教育与科教创新并重,着力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文化素养,让研究生在良好的德育熏陶下得到浸润和涵育。

研究生导师应爱生知生,精心施教,尊学生之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导师要以学生为本,加强与研究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就业和生活压力,注重学生的情感异动,尊重学生的感情变化,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鼓励和支持,针对性地干预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引导研究生提高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导师要诲人不倦,教诲有方,致力于研究生学术创新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指导监督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涵盖从理论教学、学术指导、科研训练、学位论文到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推进培养方式多元化,强化文献调研、科研实践、组会研讨、学术交流等多种培养手段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升。要探索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启智科研思维,强化科研创新,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导师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基于各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立足行业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开展分类培养,要了解研究生的性格特点、思维特长,合理安排不同挑战性的课题并及时调整,使研究生各尽其才、学有所成。导师要注重研究生科学文化素养及学术能力的监管,加强品学考核,对研究潜质不足、中期考核结果不佳、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坚决及早分流。

研究生导师应涵养学识,精业济群,珍前途之重。“学乃师之骨”,导师要严谨笃学、与时偕行、践行终生学习理念,锐意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育人本领,要不断吸收前沿知识和创新技能,持续提升个人科研水平,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拓宽科研视野和知识维度,激发科学研究灵感,掌握前沿学术动态,了解行业关键技术发展,珍视学生的前途,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最优的知识储备,以自身学识启发学生对科技前沿的探索。导师还要注意学习了解国家、省市和学校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文件规定,确保自己在培养和教育研究生的各项工作中规范履行相关的政策规定,从而避免造成工作上的失误与被动,并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研究生践行敦品励学责任的行为路径 研究生应尊师重道,弘毅志远。研究生要尊重导师,将导师看作是学业成长的领路人和人生道路的领航人,在与导师相处时应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前提、以情感为纽带,从而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研究生要增强以学术研究为指向的价值规范和道德追求,弘扬严谨求实的学术道德观和价值观,达到与导师在学术道德方面的共同理解,实现导学共同价值,使导学共进,荣辱与共。“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研究生要明确个人发展理念、精准人生目标定位,要有效地制定学业计划及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近期、中期及远期发展目标,及时做好各阶段的工作计划及总结,为今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并将自身发展目标与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坚定信念,行稳致远。

研究生应勤思笃学,潜心耕耘。“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研究生要有奋斗之志,要端正学习态度,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持续培养自身的科研兴趣与钻研精神,培育良好的科研习惯及科研能力,矢志拼搏奋斗,潜心耕耘。研究生要在学术上投入精力与热情,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冷静思考、周密调研、深度分析,探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研究生要虚心接受导师的指导,汲取教育精华和养分并付诸科研实践,在导师的学业指导下,潜心科研,勇于创新。要立足学科前沿与导师开展广泛交流、深入探讨,从而使导学双方知其意明其理,实现师生互促成长。

研究生应意志坚定,开朗乐观。研究生要提升思想觉悟,杜绝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心态,踏实完成科研及学位论文工作,坚定在科学研究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和信心。要定期与导师反馈科研现状,针对科研壁垒及学业问题及时与导师进行交流反馈,从而有效减轻研究生科研压力并将导师的指导效能最大化,以有利于和谐导学关系的构建。研究生要性格开朗,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不断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适应能力、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成功不骄,失败不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3 社会高校助力导学关系构建的外部支撑 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会激励师生健康、活泼、生动的发展,学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涵养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要孕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素质。为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导学思政建设、探索建立弹性学制、淘汰机制、导学互评制度等。学校要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不断加强导师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导师年度审核机制,形成导师定期培训机制;督促导师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搭建监督平台,开展多维度审核,将导师履职尽责的考评结果作为人才引进、 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评的鉴定、引导、激励及教育功能。

社会要加大对研究生协同育人力度,依托“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及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社会相关部门应及时提供用人反馈,使高校可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开展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社会要强化正确舆论导向,传播育人风尚,塑造良好导师形象。社会各界可通过新媒介宣传展示导师育人新风尚,以转变部分媒体为博眼球、渲染异化的导学关系而使“好导师”形象大打折扣的现象,从而有效强化研究生导师育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5 总结

研究生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要使医药院校研究生成为医药学领域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成为医药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学关系的异化会导致师生关系僵化、研究生学业难成、导师名誉受损等严重的负面影响。实现良性的导学关系,导师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涵养学识,精心施教,履行德学培养之职;研究生要自强、勤学、厚德、笃行,要尊师重道,意志坚定,践行敦品励学之责。同时,学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人才基地,要坚持发展以提升质量内涵为主线的特色研究生教育,应蕴涵校园文化,健全研究生培养制度,强化导学双方的监督管理力度;社会要增强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意识与担当,大力推动高校与社会多元主体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传播育人风尚。基于此,将有力实现“德学交融,互通成长”的新型导学关系的构建,为国家储备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国家输送更优质的医药学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导学异化学业
艰苦的学业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