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木
摘 要: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将其紧密联系生活,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运用生活化的案例素材,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组织生活化的课外实践,采用生活化的评价手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案例素材;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4-008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27
新课改背景下,很多学科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都在不断地探索着各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并在积极地加以改革和创新。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由于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活化的教学摒弃了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法,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得到紧密结合,促使他们更贴近生活,对道德、法治有更深刻的认知,进而迸发出学习的持续内生动力,从道德和法律视角给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根基。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倡导者。他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强调了教育和生活的连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化的模式,不仅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必然要求,还是初中生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兴趣。因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贴近生活,选用大量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听到、感受到的案例,學生凭借着生活经验,能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也就会燃起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一些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机械地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氛围沉闷,课程内容枯燥。而生活化的教学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与生活建立密切的关联,使原本说教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够很好地缓解课堂氛围,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二)初中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青春期是初中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生的成长需要一定的价值观念引导和约束。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将刻板、枯燥、抽象的德育内容直观化、生活化、趣味化、明确化,能够促使学生学会严于律己,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提升认知水平,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进步。
(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人才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人才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初中生置身于信息多元化的新时代,数量庞大、鱼龙混杂的信息时刻萦绕在身边,要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要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汲取营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能够通过将道德与法治和生活紧密结合,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素质,提升学生处理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平,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效率得以提升,使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践行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教师就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尝试和探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论述。
(一)拟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要想使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第一项任务就是拟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纵观以往的教学目标拟定,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拟定千篇一律的统一目标,不重视学生自我发展;拟定过高目标,给教学带来较大阻碍;目标不全面,对认知偏重,对能力有所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等更显不足。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拟定生活化教学目标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关注学生具备独立生活的各项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要关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具备将来进入社会所需的综合素养;再次,教学目标的拟定也要关注学生自觉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分析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当下教育的主流形态是素质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将重点直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与提高上。新课改的全面落实为生活化教学课题的延伸带来更鲜明的动力与拓展力。很多教师开始着眼于探索和尝试全新的教学方式生活化,并从实践层面验证了生活教学的可行性。
综合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开放的教学观念,重视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关联,抑或从生活视角无限延伸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帮助学生以生活化视角来学习并运用课本知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只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体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授课中要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将课堂和生活的距离不断拉近,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反思。
举例来说,教师开展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守望精神家园》的授课时,应该选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首先,事先利用网络的强大搜索能力,多方搜集和本地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实物、道具,比如泥塑、风筝等,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以实物凸显对精神家园守护的重要性。其次,课堂授课时,适当结合社会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比如,当下一些人追捧各种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再次,教师课后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参观地方民俗博物馆、档案馆等,使学生能近距离观察、学习传统文化。各种方式综合作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关怀,养成文化责任意识。
(三)运用生活化的案例素材
现实生活的案例通常和学生比较贴近,和现实生活有较多联系,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再去深入了解探讨,整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就能合理地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运用生活化的案例素材,恰当地把现实生活的案例与课堂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课本学习更为充实。
首先,在新授课备课时,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背景、思想状态等,最好与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周边的典型案例,进而与课堂授课结合起来讲解,以此教授学生怎样利用理论知识合理应对并解决现实生活的难题,尽力保护个人的切身利益。
其次,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应结合生活中的案例,适当设置一些适合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教师着眼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普遍性问题,带领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给出个人的意见,再共同分析不同意见的优势和不足,产生差异化认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科学运用课本知识,进而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四)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作业存在的目的是令学生巩固和夯实课堂所学的知识,更深入地了解课堂知识并融会贯通,还能借助教师布置的作业进一步学习在课堂中尚未吃透的内容。教师为充分调动学习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作业的作用合理发挥出来,一定要摒弃传统单调的习题式作业,而要融入更多趣味性。但是在当前,一些教师布置的作业多为理论方面的练习性作业,对于作业的生活化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兴趣不足,欠缺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从作业中获取的生活化的知识不足。为此,要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必须要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当然,虽然生活化的作业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而初中生本身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合理布置作业量,确保学生能在压力范围内完成作业,同时还能留有一定的自由放松时间。
比如,开展《公民基本权利》的授课时,教师可以适当布置家庭作业,学生采访家庭其他成员,记录成员一周内的活动轨迹,再合理解读。经过综合归纳,就能把家庭成员活动轨迹与公民权利和责任加以对应,并在课堂上总结发言,阐述理由。最后,教師负责整理工作。这一做法,不仅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合理引入生活并在实际中应用,增强了他们的实际理解能力,明白了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能主动自觉地加强学习。同时,借助家庭作业,打破了作业的僵化模式,更有利于今后多样化教学活动的推广。
(五)组织生活化的课外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对该学科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合理地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还能间接锻炼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为此,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社会生活这一广阔的背景来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在课本知识学习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思想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为此,教师授课时,也应适当和学生迈出课堂,参与课外实践,以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课本知识,使自身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等都获得显著提升。
比如,学习《服务社会》一课时,教师应依据教材大纲与教学目标,合理引入当前社会的“垃圾分类”问题,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课外实践,依据班级的学生数做好分组工作,再由各个小组为单位落实活动内容,并在小组成员的公平公开选举下选出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作为小组行动的主要负责人,再由教师明确对不同小组的实践任务做好分配。比如有的小组主要负责宣传垃圾分类观念,有的小组负责明确讲解并帮助做好不同垃圾的分类工作,统筹协调下,各小组分工明确,彼此配合,顺利完成课外实践任务,并使行动效率大大提升。实际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全面指挥、引导的作用,督促活动合理、有序推进,而活动完成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评价反馈,总结整个活动的成功与不足,进而带领学生共同回味课本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使他们更能体会到社会服务的价值,明白采取哪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此外,教师还应适当带领学生深入到敬老院、福利院、社区养老中心等公益场所提供志愿服务,通过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弱势群体,给予其关怀和帮助,养成主动服务他人的正确意识,培养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等高尚的思想品德,对服务社会的内涵有更深切的体会与认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核心素养。
(六)采用生活化的评价方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教学中,最后的环节是采用生活化的评价方法。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常会采用书面评价的单一形式,这种教学评价方法只是简单地对学生的显性知识进行量化打分,这样的形式不利于学生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维持,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此,应该改革评价方法,采用生活化的评价方法。
首先,在生活化的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每个维度的评价都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表现,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发展情况,强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查。
其次,在生活化的评价中,可以为学生设置成长记录袋,将学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三年的表现都记录下来,将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中的良好言行记录下来,将学生在教学中的感悟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放入袋中,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和分享,定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定,从而加深学生对自我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文章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着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论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倡导“回归生活”的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生活的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同时注重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因此,在平时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加大对生活化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力度,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秋.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3).
[2] 王洪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2).
[3] 羊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50).
[4] 陈尾香.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对策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1).
[5] 祝林青.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
[6] 徐丽芳.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内容分析——
以《走近老师》为例[J].考试周刊,20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