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23-07-25 18:04王荣霞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影响因素

王荣霞

摘 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究影響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以期帮助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前途命运,更影响着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了多项政策法规,竭力促进大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但毋庸讳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自2000年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2022年毕业生人数更是突破千万规模;再加之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活跃度下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迎接就业市场竞争的挑战将是每位大学生走向就业岗位不可回避的难题。怎样才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从而获得自己心仪的工作?由此可见,如何有效提升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就业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可雇用性”,特指求职者获得和保持工作的一种能力[1]。这一概念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和丰富,大部分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综合能力,而非单一的能力素质。笔者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个体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在知识、技能、人脉、工作经验、个人素养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优势,即能够帮助自身赢得就业机会且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能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第一,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地匹配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一经确定,往往很难较快地进行调整,即使需要调整,也要经过较长的周期。而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加速前进的趋势,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持续变化。因此,可能会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职场上的适应性较差,自然就业竞争力也相对较弱。

第二,学校所提供的实践平台不足,导致大学生实践锻炼不充分。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所录用的大学生理论知识相对比较丰富,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表现却并不理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相当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且对于大学生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三,社会的用人导向存在偏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高消费”现象逐渐显现,用人单位不顾实际,在人才录用上相互攀比,招聘的时候设置毕业学校层次、学历等门槛,导致招来的人员自身条件与岗位要求错配。本来本科生就可以做的工作,非要研究生来做;一般高校大学生就能胜任的,偏偏要挑选“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的学生。此外,就是无处不在的就业歧视,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经验歧视等。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性别歧视,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在发布招聘信息中不得提出特定性别要求。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法律规定“明处”不能有明显的歧视,那就转入“暗处”,将其作为内部要求来执行,导致女大学生在就业当中遭到不公平对待。

2.内部因素

第一,专业知识不过硬。部分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学习态度不端正,跨入校门后就失去了明确的学业目标,抱着“应付考试、得过且过”的心态,认为只要考试不挂科,能够顺利毕业就行。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未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所学专业上,而在网络、游戏、休闲活动等方面花费较多时间,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就难以通过用人单位的精挑细选,或者即使侥幸被录用走上工作岗位,也难以快速进入角色,发挥自身价值,而且还必须接受再培训才能勉强符合岗位要求。这既浪费了宝贵的工作时间,也额外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支出。

第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大学毕业生要胜任工作岗位,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外,综合素质更是不可或缺的。综合素质涵盖诸多方面,最为关键的要素包括道德品质、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方面。企业招聘大学生时很看重该候选人是否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否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并不令人满意。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得其过于强调自我,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注重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在需要团队协作的任务中刻意突出自己,忽略他人的需求,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心态失衡、自暴自弃,甚至迁怒他人。

第三,就业观念存在偏颇。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毕业后的首份工作最好是在一线大城市,而且还要求薪资丰厚,不愿意“屈就”接受那些位于中小城市或者起薪稍低但有发展前景的岗位。另一方面,热衷于在体制内寻求“稳定”,近些年相当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首选都集中在体制内的岗位上,因此“考公热”一浪高过一浪,报考人数也逐年攀升。从以前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变成现在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挤考公。让很多优秀学子放弃追逐自己的梦想,却为求得稳定职位而殚精竭虑。此外,就是过于看重所谓的“身份”,即使不能学以致用,也要去当一名写字楼里的“白领”,基本上不太会考虑能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蓝领”或“灰领”岗位。

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1.用人单位层面

第一,遵纪守法,平等用工。用人单位需要准确掌握并自觉遵守国家颁布的各项劳动就业政策法规,秉持人岗匹配理念,珍惜爱护人才,唯才是用,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人才招聘活动中,不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通过设置性别、户籍、地域、身高长相、学历、家庭背景等“隐性”条件的方式,将部分求职者拒之门外。此外,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行政监督,严格监督和纠正违反劳动就业政策法规的行为。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招聘的公平性,以此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第二,提供实习机会。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到的大学毕业生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入职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但大学生的实践经验除了来自學校本身所给予的锻炼平台之外,更多源于广大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习机会。陈建伟(2023年)在《以高质量实习促进大学生就业》一文中所提出的,要通过高质量实习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从而使其更顺利地过渡到工作岗位[2]。但也不能一味地让企业为了大学生就业进行付出,也需要提供相应配套措施来减轻企业负担。例如:深圳市为鼓励企业吸纳见习人员、提供见习岗位,对于支付给见习人员的报酬,用人单位只需要按最低工资标准的30%承担,余下部分由政府承担。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深圳市企业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实习机会的积极性。

2.学校层面

第一,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赋予学校进行自主设置专业的权限,使得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一成不变,要鼓励引导教师紧跟学术前沿,将最新学科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不断迭代更新,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唯有如此,才能让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做好就业指导。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毕业生顺利走向职场。学校要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不能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一是从教学形式和内容看,不仅要在课堂上全面准确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贯彻,而且还要开展各种求职技能模拟训练,让学生在类似“实战”的活动中增长经验。二是从就业指导的师资配备看,应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互动,聘请用人单位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兼职就业导师,他们的指导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职场现状及规则。

3.学生层面

第一,夯实专业基础。大学阶段的学习模式已经不同于初高中阶段,虽然仍然需要教师指引,但更多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开启大学生活初期就要端正学习态度,发自内心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并能够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识记、了解的层面还远远不够,要能够灵活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积极参与各层次的学科竞赛或者专业实践才是夯实专业基础的可行之路。在校学习期间,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资源,并加强与任课教师的互动,做到教学相长。

第二,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首要任务。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砥砺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有选择性地参加社团或勤工俭学活动,锻炼自己在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策划实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走出校园,利用寒暑假时间适当进行兼职活动,积累初步的职场经验,找到自己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短板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为日后真正踏入职场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相应的求职技巧。大学生在就业前都憧憬着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还必须认清形势,从实际出发,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在选择工作岗位时,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既要了解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也要清楚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从而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匹配社会所需,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选择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真正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向和领域。当然,基本的职场礼仪、人情世故、面试的方式方法等求职技巧也需要有所准备,通过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及求职模拟训练等方式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在求职的过程中提高求职成功率。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需要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更加努力积极,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开拓更广泛的就业市场,力争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地自我提升,发掘自身潜力、学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以最佳状态,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应该抱怨、逃避和放弃,应该积极迎接挑战,相信自己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取得自己的成功。

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立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D20224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姜雪,张闯,李英华,等.专创融合背景下“水质工程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盐化工,2022,49(4):112-114.

[2]陈建伟. 以高质量实习促进大学生就业[N].工人日报,2023-04-10(7).

(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影响因素
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