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涵育:财经类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究

2023-07-25 18:04雷洪峰李漠叶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五学学风建设人才培养

雷洪峰 李漠叶

摘 要:优良学风是大学的治学之本、成才之本、立校之本,是关系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命题。中央财经大学准确把握学风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积极探索“五学”模式,深入探析优良学风涵育的目标任务、方法机制、着力重点和关键路径,为新时代财经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财经卓越拔尖人才贡献了经验。

关键词:学风建设;“五学”;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

于大学而言,文化是根,学术是基,学人是本,学风是魂。创建优良学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促进大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因此,对高校学风建设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准确把握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和本质,从而为高校学风建设确立工作要素、构建目标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对于高校持续推进学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夯实育人实效,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打牢根基,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将学风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百年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何为学风?学风的表和里是什么?学风是外在的现象、状态,还是内在的精神、价值?学风建设的主体是谁?如何创建优良学风?厘清学风的概念和内涵,是加强学风建设的起点。1998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将学风界定为“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以往研究中,学者们试图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对学风概念进行廓清: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在求学中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效等综合表现;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校师生的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以及学校的学习氛围、办学理念、管理水平等。但在学风建设的内容上,仍然存在对主体描述不清晰、概念的实质涵盖不明确等不足。

具体到实践中,高校学风建设在整体保持健康向上的同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学术不端、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等现象仍然存在。对于高校而言,“优良学风是治学之本、成才之本、立校之本”[1]。涵养和弘扬优良学风,要明确学风涉及范畴、找准学风建设抓手,让各参与主体更好地融入学风建设过程中,从而发挥学风建设的预期功效。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各高校依此深研理論、扎根实践,积极探索学风建设路径。其中,中央财经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立足“大学风建设”构建“五学”模式,探析新时代财经类高校学风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机制、着力重点和关键路径,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财经卓越拔尖人才贡献了经验。

以“五学”为要锚定治学立校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2]。

第一,以学科为基础,坚定以学报国的理想抱负。深耕学科建设史、专业发展史研究,深挖学科史中的思想内涵,溯理论发展之源,探学术理想之基,强爱国荣校信念,以史明德、以史强志、以史促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财经”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探索跨学科跨专业联动培养机制。解锁以学报国的精神密码,将家国情怀、专业精神、学术理想以原创话剧、诗歌等多样文化形式呈现,打造受师生欢迎、被大众认同的优秀文化品牌。

第二,以学人为主体,培育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高校师生员工,既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又是学风涵育的对象。激励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定理想信念,修炼道德情操、铸造扎实学识、涵养仁爱之心,做新时代“大先生”。要构建完善的教师发展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为教师发展提供广袤的平台和充足的资源,培育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有丰厚的学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第三,以学术为引领,营造求真求是的科研环境。要厚植创新土壤,健全学术规范,优化科研环境,营造具有高开放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浓厚学术氛围,调动师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意识。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建设新型高校智库,鼓励师生凝练研究方向,深耕学科前沿,不仅要放眼世界,更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要紧扣国家战略加快智库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支撑政府决策。

第四,以学堂为关键,构筑同向同行的共育体系。要深耕第一课堂,夯实专业课程教学,强化知识传授,加强思想引领,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拓展第二课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关键,开展融爱国主义教育、红色财经史教育和校史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创新第三课堂,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让“数”尽其用、大数据赋能,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建设一批具有财经特色的网络育人平台。

第五,以学子为中心,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健全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财经卓越拔尖人才。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将德育评价、创新素质评价和实践能力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打造多形式、重互动、强互助的学生成长发展助推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性,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教学方法,让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双向传输。

促“五学”联动,抓牢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学校特色鲜明,注重加强学风建设总体布局,以创演首部大师剧《姜维壮》、建设“高山景行”学风涵养工作室为重点和牵引,构建了学科、学人、学术、学堂、学子“五学”联动的学风涵养新模式。

第一,紧扣学科,挖掘红色基因,强爱国荣校信念,实现从历史到当下的传承。深耕红色校史,充分发掘校史、学科史与共和国发展史的内在联系;依托学科优势,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财经发展史,编写财税学科史、金融学科史、经济学科史等;召开“中国共产党百年财经思想与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财税治理思想与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等学术研讨会;举办“立德树人、财经报国”主题展览,充分展现学校“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的奋进历程,讲述中财大人“许党报国、接续奋斗”的故事。

第二,彰显学人,丰富宣传展示,强尊师重教氛围,实现从个体到群像的映射。深入挖掘经济学名师大家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出版《中财大学人》,创演大师剧《姜维壮》,推出形象片《所向》,坚定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财经报国”的心之所向,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1年,学校评选首届“感动中财人物”,彰显新时代“财经黄埔人”深耕三尺讲台、扎根中国大地、勇攀科学高峰的使命担当。

第三,突出学术,服务国家战略,强经世济民理想,实现从先贤到后秀的接续。以学科发展历史、学术思想研究与学风建设深度融合为起点,弘扬“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涵育“强国富民、担责向上”的红色财经文化,鼓励师生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发挥经济学学科群优势,建设国家金融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财经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等,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建设跨学科高端智库,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援助偏远地区高校建设财经类专业,带动市属高校在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四,联动学堂,用好展演舞台,强立德树人根本,实现从讲台到舞台的延伸。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建设教学一课堂、创意二课堂、展演金课堂、网络新课堂、社会大课堂。原创大师剧《姜维壮》从编、演到宣传推广,以一首歌、一本书、一期展览、一场诗会、一系列文创产品等“一心五环”为师生创造了“为国之大者育栋梁”的沉浸式体验。鼓励师生根植生活开展创作,编创《潮起东方》《不忘初心》多部红色文艺作品。2022 年初,师生快闪《领航》两次登上《新闻联播》,中财大“新时代财经报国排头兵”的形象愈发闪亮。

第五,精育学子,上好大思政课,强财经报国担当,实现从诠释到奔赴的跨越。坚持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强调职业伦理和学术诚信,打造“财经中國”“龙马学者讲思政”等课程思政品牌;上好党和国家伟大实践的大思政课,举办“财经中国”学术峰会青年论坛、“中国式现代化”高校联合宣讲和“财经人·济世路”主题实践,以学促知、学以致用、讲学相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任务中,学校学子担当“青年领颂人”,绽放“国门第一笑”,唱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年宣言。

强价值引领,把准学风建设的精神坐标

学风建设是关系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系统性工程,要将“建设优良学风作为高校固本强基的百年工程,作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保证”[3]。

第一,把好立德树人的方向盘。大学文化是学校发展最深沉的力量,化育师生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共同理想抱负,是学风建设的核心要义。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师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关键,精心培育大先生,悉心培养时代新人。

第二,建设协同联动的大格局。好校风、好学风来自师生共同努力,大学中为人、为学、为事建构的大学之风,是滋养心灵、涵育品行、激励师生向上的强劲动力。要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统筹、学工教工牵头、教务科研等各部门协同配合、二级学院重点实施”的学风涵养大格局。

第三,抓好价值引领的中轴线。校风、学风体现着学校办学的思想、方向和特色,体现着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修养。要抓好主流价值引领这个关键,建构好学风的价值、认知和道德向度,突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坐标。

第四,创造潜移默化的好生态。要营造从内到外、由此及彼、从潜移默化到行动自觉的好气候、好生态,让在历史中形成、在传承和创新中丰富和发展的大学之风,如盐在水,润物无声地给师生以人生启迪、精神力量。

第五,下好忠诚报国的特色棋。要彰显大学的独特历史、红色基因和文化根脉,推动大学中人形成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激活使命认同、愿景认同。空天报国、科技强国、财经报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法治强国,要把师生共同理想内生为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外化为学校“求知治学、许党报国”的有形力量。

参考文献:

[1]邱勇.建立长效机制 努力开创新时代学风建设新局面[EB/OL].(2019-12-31)[2022-01-1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404219682411250&wfr=spider&for=pc.

[2]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陈超群.新时代高校党的学风建设的理论思考[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7(1):94-99.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五学学风建设人才培养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五学+四位”混合式教学创新路径
山西夏县瑶峰镇:“五学”全会精神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五学《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