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偏好视角下城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研究

2023-07-24 00:59
园林 2023年7期
关键词:杨浦水区滨江

张 英 蔡 伟

(1.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 201815;2.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1)

城市滨水区作为重要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是儿童户外游戏、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选取上海黄浦江沿岸徐汇、杨浦、前滩绿地中三段典型正式儿童游戏场地及周围景观空间进行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获取滨水区与儿童游戏空间相关的公众偏好数据,整理分析现状儿童游戏空间的活动类型偏好、游戏设施及景观设施等要素的公众满意度评价,发现研究样点存在正式儿童游戏空间数量与类型不足等问题。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中观与微观设计策略:中观层面考虑景观慢行系统人性化建设与儿童游戏空间多元化布置;微观层面注重地域性文化保留与创新、亲自然创造性空间建构、景观设施要素趣味性体验、互动性公共艺术感知。以杨树浦电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更新改造为例,从地域性、自然性、趣味性、艺术性4个维度进行初步探索,旨在为城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滨水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儿童游戏空间;城市滨水区;公众偏好

从古至今,城市沿江河而建,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重要风貌展示区域,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具有自然空间和城市开放空间的双重特征,也是城市环境中最为典型、复杂、集中和活跃的构成要素的总和[1]。城市建设需要兼顾不同年龄段的使用者,对儿童而言,活动场地不仅是游戏娱乐和发展身心的场所,也是学习交流、接近自然和培养能力的第二课堂,是儿童社会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2]。1996年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发起“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倡议提出作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9条准则,“儿童友好”概念首次提出;201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为孩子营造美好城市》(UNICEF)提出“户外环境应进行合理设计和规划,以确保儿童享有玩耍的场所,也可以作为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场所”[3]。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提出由城市空间、街道、自然环境和干预措施构成的空间网络为“儿童基础设施”[4]。《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提出“应推进串连公园绿地、山体、江海、河湖水系和文化遗产的城市绿道建设,并进行适儿化改造,形成特色化儿童友好开敞空间”[5]。

城市滨水区作为重要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之一,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绿色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更好的工作记忆[6],现有的中国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理论多针对户外开放空间设计,实证研究的空间类型也大多集中在公园、社区、街道等,如王霞等[7]初步建立城市公园儿童户外游戏空间设计概念模型;丁恺昕等[8]采用行为注记法对儿童的游戏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王璇等[9]对北京社区儿童户外游戏空间进行调查,提出了针对儿童活动空间不足、路径不友好、自然空间分配少的营造策略;沈瑶等[10]对长沙中心城区街巷进行空间观察,提出“双件”设计策略。

国外的实证研究成果丰富,多侧重儿童游戏场地与儿童行为之间的联系。如Orta[11]针对儿童游戏空间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传统游戏场地空间,儿童更喜欢自然类的游戏空间;伍利等[12]以项目实践方式探索社区户外游戏场地自然化改造的过程、方式与结果;Schwebel[13]针对成人监督与儿童游戏场地安全性之间联系方面研究;Ingunn[14]研究自然环境景观的功能、结构与儿童成长之间的联系。另外,还有关于物质、材料、游戏设施对儿童发展的分析研究,例如Sonja等[15]探索儿童日常体验以及接触到的一切可触碰的物质实体、空间环境与儿童成长之间的联系;Reimers[16]提出儿童游戏场设计应提供多元的游戏设施及游戏空间,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使用需求;Yue[17]提出现实大部分工业化生产的儿童游戏设施是基于成年人视角设计的。

现有的文献研究多侧重儿童游戏场地与儿童行为之间的联系,研究的空间类型多种多样,多集中于公园、街道、社区等,缺少针对滨水区的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探索,尤其是儿童在游戏玩耍中接触的景观设施等物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目前户外公共空间设计过程成为成品设施的简单堆砌[18],设计师需要直接听取儿童及家庭的意见[19],基于此,文章从公众偏好视角出发,选取上海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三段滨水空间样点,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获取滨水区与儿童游戏空间相关的公众偏好数据,结合杨树浦电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更新改造实践案例,提出城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研究设计策略。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场地

选取上海市黄浦江滨水区中具有自然生态、艺术文化、地域传统代表性的徐汇、杨浦、前滩三段作为研究区段,分别以三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儿童游戏场地及周围景观空间作为样点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杨浦滨江段先期开发的南段5.5 km[20],即秦皇岛路渡口—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段,内部有上海杨树浦发电厂等历史建筑,同时滨江空间参与2019届城市空间艺术季;徐汇滨江岸线长度11.4 km,区域内有装卸煤炭专用码头等工业遗址[21],同时也有西岸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场馆,两者极具工业遗存特色及文化艺术氛围;前滩选择“鳗鲡嘴”滨江公园附近,原址为捷东水泥厂[22],比较三个研究区域的滨水儿童游戏空间,均为2010年以后建造成的滨江绿地,设计较新颖,对公众开放且具有较高使用率。

1.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参考国内儿童年龄[23]划分,分为学步儿童(1~3岁)、学龄前儿童(3 ~6岁)、学龄期Ⅰ儿童(6 ~8岁)、学龄期Ⅱ儿童(9 ~12岁)、青少年(12 ~18岁)共5阶段。

1.3 数据收集

选取2021年10月天气晴朗的节假日及周末为现场调研时间,对上海徐汇、杨浦、前滩滨江绿地研究段进行儿童游戏空间调查(图1),鉴于正式儿童游戏空间规划配置数量少,因此本次调研范围包括正式的游戏场地和非正式的游戏场地。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观察法等。对测试样点的景观照片进行影响要素的解析处理让公众评价,并运用问卷调查法让受访者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重要性排序,通过反复比较,分析调查数据,从而得到反映公众对于滨江儿童游戏场地偏好评价。鉴于家长的防备,儿童主要采取观察法,观察结束后对儿童进行聊天访谈。问卷发放仅针对带有儿童的成年人。

图1 公园选点图Fig.1 Stagnation point of targeted park

三个样点分别进行两次问卷调研,本次共发放有效问卷203份,其中前滩滨江共64份,杨浦滨江共50份,徐汇滨江共89份。问卷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1)儿童及家长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孩子受教育程度)及滨江绿地活动情况(包括来园时间、来园方式);(2)儿童及家长对滨江儿童游戏场地活动及场地类型的偏好分析;(3)对滨江绿地儿童游戏设施、材料选择的趣味性及地域性设计满意度调查。研究采用图表形式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为相关滨江绿地儿童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2 研究结果与存在问题

参加这次调研问卷的家长年龄基本在30 ~40岁,孩子年龄基本集中在12岁以下,12 ~18岁儿童数量比例最少,徐汇滨江占11.236%,杨浦滨江占14.000%,前滩滨江占比21.875%(表1),其中12岁年龄以下主要以学龄前3 ~6岁及学龄6 ~8岁为主,儿童男女比例1∶1.1。游客大多数是以家庭的形式出现,到达方式以步行、自行车为主,一部分选择私家车。

表1 徐汇滨江、杨浦滨江、前滩滨江受访儿童年龄概况Tab.1 Age Status of the interviewed Children of Xuhui waterfront, Yangpu waterfront, Qiantan waterfront

2.1 研究结果

2.1.1 游戏活动类型偏好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在公园活动时间以0.5~2 h为主,超过2 h的家庭在滨江选择露营休息聊天,大部分受访家庭因儿童年龄集中在12岁以下,认为贴近自然的地方更适合孩子们的玩耍。通过调研和观察得出活动类型中运动类、攀爬类选择占比最多(表2)。徐汇滨江有攀岩墙设施,因此结果倾向于运动类及攀爬类,自然类次之,很多家庭选择在攀爬区和滑板玩耍区活动;杨浦滨江攀爬设施少,景观更富野趣,家长及孩子更倾向于自然类,设施类次之;前滩滨江运动类占比最高,其次为自然类。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家长更喜欢挑战性低,天然材料,非既定性游戏,而在调查对大龄儿童(大于6岁)的聊天访谈过程中发现,儿童则更喜欢挑战性高的游戏类型,在游戏活动类型安全性方面,家长与儿童具有不同的游戏活动类型偏好。

表2 徐汇、杨浦、前滩滨江儿童游戏活动类型公众偏好差异性分析Tab.2 Analysis on public preference difference of children’s play activity types in Xuhui, Yangpu,Qiantan waterfront

2.1.2 游戏活动区域及设施偏好分析

通过访谈发现家长出于安全角度,更喜欢草坪区域,塑胶场地次之,最后则是室外防腐木及砂石。大部分家长认为草坪更贴近自然,愿意与孩子在草地多停留或游戏,能够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在安全方面也会更有保障,另外塑胶场地相较于砂石地更安全,较草坪更干净,成为活动区域材料偏好的第二选择。通过观察发现,相比较塑胶场地,儿童更喜欢草坪和砂石偏自然的区域,对植物茂盛、地形变化丰富、水边等自然氛围且富有变化的场所也很感兴趣,而研究段内互动性水景观缺乏。

研究显示,大部分家长认为徐汇及前滩滨水儿童亲子互动游戏的场地面积尚可,可以接受;杨浦滨江的家长则认为儿童亲子互动游戏面积少,建议增加,同时认为儿童游戏空间与慢行道联系不紧密;三处样点的儿童游戏设施数量与类型调研结果均显示数量一般,类型一般,还可以继续增加相关设计;针对儿童活动空间地域文化特色设计,三大绿地景观设计虽各有特色,但在儿童游戏场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设计方面还需加强。

2.1.3 景观设施及材料偏好分析

城市滨水区儿童非正式游戏空间在游览路线和空间功能上,与整体滨江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对周边景观设施及材料设计的公众偏好进行了调查分析,以铺地、景观小品设施、无障碍设计及所使用材料的公众偏好研究为主,针对铺地设计安全舒适、类型多样、有趣味性,公众以一般满意为主;针对公园的景观建筑(亭、廊架等)、座椅、花池、照明灯具、垃圾桶等样式、安全性、材料选择方面,由图2得出公众偏好,徐汇滨江的公众对景观树池的满意度最高,杨浦滨江的显示对照明灯具满意度最高,前滩的公众对景观建筑满意度最高,针对公共艺术雕塑,仅杨浦滨江的满意度偏高,另外公众更偏向互动性公共艺术体验设施。

图2 徐汇、杨浦、前滩滨江儿童景观设施公众偏好满意度Fig.2 Public preference satisfaction of children’s landscape facilities in Xuhui, Yangpu, Qiantan waterfront

无障碍设计调研方面,公众认为数量尚可,即设计还有待提升,杨浦的则认为无障碍设计数量少,严重不足;研究观察发现样点空间没有设计特殊的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无障碍设施,均以常见无障碍设施为主,同时分布在非正式儿童游戏空间,正式儿童游戏空间并无无障碍设计考虑;在色彩组合偏好方面,公众均倾向于色彩自然和谐的设计,针对儿童游戏场地中接触人体的部分(座椅、扶手等)则偏向木材,认为木材整体在舒适度和使用便捷性上更具有优势,其他材质的偏向性较低,尤其对石材、混凝土的倾向性最低(图3)。

图3 徐汇、杨浦、前滩滨江儿童游戏空间材料设计Fig.3 Materials design of children’s play space in Xuhui waterfront, Yangpu waterfront, Qiantan waterfront

2.2 存在问题

(1)滨江绿地正式儿童游戏空间数量与类型不足,同时缺乏儿童公平性景观设计。研究数据显示滨江来访儿童年龄基本集中在12岁以下,由于地理原因多数是以带形线性开放性空间为主,面积较大,结果显示整块完整的可供儿童游戏玩耍的正式游戏空间相对缺乏。徐汇滑板公园吸引运动类爱好人群,线性空间内规划设计攀爬与滑板两种儿童运动活动场地;杨浦及前滩滨水区公众偏向于自然活动类型,与研究段内正式儿童游戏空间及儿童进行其他相关活动体验场所数量不多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研究显示公众建议滨水区增加儿童正式游戏空间的场地数量与类型。同时可供无障碍轮椅通过的正式游戏空间缺乏,无法提供儿童公平性景观体验。

(2)儿童游戏空间缺少自然性建构游戏场地。调研发现多数草坪采取围栏围住的方式,亲子活动无法在柔软的草坪上进行,研究表明家长与儿童均喜欢自然起伏的草地或以温暖的防腐木为主的游戏空间,家长对金属类温度感应变化快的材质倾向性低,而大部分儿童游戏空间实际情况主要以不锈钢滑梯、金属攀爬架等人工设施最为常见,自然游戏空间想象力的促进作用较小;沙坑与游戏设施布置在同一场地,通过访谈得出公众评价沙坑面积小且功能不合理,如杨浦滨江缺乏沙坑绿化遮挡,自然元素与功能场地连接不系统;滨水区景观设计中水元素多呈现雨水花园等观赏类景观花园,作为滨水区重要的景观设计要素,亲水性、体验自然性不足,儿童无法进行滨水互动生态自然的体验。

(3)儿童游戏设施缺乏地域性文化表达。三段滨江绿地均为工业遗产景观,设计策略均考虑了场地历史,从整体滨水区域空间来看,各具特色,徐汇保留红色钢塔吊、煤炭装卸漏斗、铁道信号灯等,原场地资源再利用[21],杨浦滨江南段保留原有防汛墙、钢制栓船桩和混凝土系缆墩等[20],场所精神诗意呈现。而调研结果中公众对儿童游戏活动空间及儿童游戏设施可以体验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景观设计欠缺,与其他公园儿童游戏场地相比较,无特殊区别,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相对大众化,城市水文化的挖掘不足,地域性及趣味性缺失。

(4)公共艺术缺乏与儿童游戏空间互动联系。公共艺术相对独立,观赏性强,与儿童群体互动性低,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的公共艺术装置。研究结果显示公众偏好互动性公共艺术装置,艺术装置互动过程中,家长与儿童可以增加情感互动,同时增加儿童与空间环境的刺激,具备游戏性的空间及其界面、形态、组织都致力于创造身体在空间中的参与度和感官上的游戏体验[24],儿童仅从视觉上欣赏,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无法进行艺术教育的融入。

3 设计策略

皮亚杰提到儿童的游戏活动,尤其是在自然中的活动,是他们探索世界、融入社会的主要手段[25],儿童是在游戏中学习到这一切的[26],公园和其他开放的空间现已成为儿童最重要的户外空间[27],滨水区域作为城市独具特色的活力场所,宏观层面儿童游戏空间规划设计应依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上位规划要求,中观尺度上考虑景观慢行系统人性化建设与多元化布置,微观层面应根据滨水空间客观环境特征与儿童主观特征[28]综合考虑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景观设计,本文前期实地研究主要聚焦于公众使用状态及偏好满意度评价,因此从中观及微观层面提出城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策略(图4),并结合案例进行场地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图4 城市滨水区儿童友好游戏空间设计策略Fig.4 Design strategy of child friendly play space in the urban waterfront area

3.1 设计策略

3.1.1 中观规划层面

(1)景观慢行系统人性化建设。考虑滨水区多为线型空间,可以通过骑行道趣味化设计,为儿童提供人性化滨水骑行体验,同时链接正式儿童游戏场地,儿童游戏空间与骑行道紧密联系,空间分布与主体景观游线一致,增加游戏空间的可达性。沿堤跑步、骑行道等慢行系统线路设置应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速度和心理行为特点,滨水慢行步道宽度在满足上位规划强制性管控要求基础上,可考虑亲子骑行自行车道设计,慢行系统符合确保步道使用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景观性[29]。

(2)儿童游戏空间多元化布置。儿童年龄段不同,呈现不同的特点,设计应考虑分级,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高度及实用性。观察及访谈发现儿童相对偏爱刺激的活动,在保证场地环境的安全性前提下,根据难度的不同,设计极限运动区域和普通运动区,如滑板、攀岩等,苏珊·G·所罗门认为一个有意义的游戏场应是变化、复杂、挑战、冒险和儿童能够适应的[30],适当增加刺激冒险类的活动项目。另外球类运动能够增加孩子们团队意识,滨水区应预留充足的体育运动场地,同时考虑儿童公平景观,游戏场之间、运动场之间系统化联系,形成功能多元化的儿童游戏空间。

3.1.2 微观设计层面

(1)儿童游戏空间地域性文化保留与创新。城市水系承载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滨水区场所特征营造应挖掘城市水文化,有利于儿童增强滨水空间的情感记忆感知,如西哈莱姆海滨公园(West Harlem Waterfront Park)景观设计要素如铺装图案、成片的草坪、景观座椅等设计灵感均基于生态学的水文化元素;改造利用保留的构筑物以及历史资源进行儿童游戏空间设计重构,将地域性的文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传递;重视儿童游戏空间地面铺装色彩、肌理、材料的组合,考虑儿童喜欢神秘感的空间,如缝隙、藏身、洞穴、窥视等,设计不确定和随机性的活动空间,同时结合空间界面的景观处理、公共艺术的地域性表达等设计手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材料耐久安全的前提下,游戏设施或游戏空间材料也可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激发儿童想象力。

(2)儿童亲自然创造性空间建构。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对于自然元素的接触具有重要的意义[31]。儿童天生喜爱自然,观察访谈中发现枯树枝、水体等都是儿童喜欢的自然要素,同时也被家长认为是最适宜于儿童游戏的材质之一。在自然式设计中,设计师们更合理地运用地形地貌的变化,会更多地采用自然材料和自然元素,如树木、水体、石头、沙子和木材等,来处理场地的空间围合、景观节点、道路联系,并搭建游戏设施等[32],同时综合运用地域水文化理念,儿童喜欢水景观,城市滨水区应增加营造以水环境为主体的游戏小花园,弥补滨水区“看水不亲水”不足。

滨水区应考虑利用自然地形、土丘等设计亲自然的创造性空间,这类空间大多属于非正式游戏空间,通过观察儿童行为及访谈发现,研究场地杨浦滨江码头篮球场北侧灰色碎石铺装,徐汇滨江保留铁轨枕木之间黑色20 mm、40/60 mm的碎石块,儿童使用度较高。另外,可观察/接触小动物[33]是儿童亲自然的重要因素之一,调研样点仅在徐汇滨江设计中有与小动物互动的空间环境。

(3)景观设施要素趣味性体验。景观设施如座椅、花池、垃圾桶等调研结果显示设计符合正常成人人体工学,缺少考虑儿童行为心理的景观设施设计。正式儿童游戏场地家长陪护景观座椅等设施布置的位置不合理,视线无法观察玩耍中的儿童。研究观察中发现,儿童经常选择座椅或花池等非正式游戏空间进行活动,无障碍坡道在无真正轮椅使用者使用时变成儿童活动的场地,而现实无障碍栏杆、地面除满足正常无障碍功能使用之外,在形态与颜色等方面与其他公共空间并无异同。访谈中了解到公众倾向于城市滨水区设计多考虑趣味性或艺术性座椅等设施小品设计。杨浦滨江照明灯具因其独特的造型,在满足基本照明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公共艺术观赏的特质,众多设施中公众满意度最高,因此滨水区景观设施应在基础的功能上增强其趣味性、科普性、艺术性、多元性。

(4)儿童互动性公共艺术感知。艺术以空间构筑物形式存在于公共场所中[34],选择不同类型的传统与新型材料,加强滨水区景观空间的艺术性、趣味性表达,如传统性材料混凝土,调研中公众偏好选择性低,但其坚固耐久的特点十分适宜滨水区,可以将其作为公共艺术表现,如Kumutoto滨水区(Kumutoto waterfront)将混凝土喷绘成鲜艳的绿色,既作为驳岸的边界处理又兼有公共艺术观赏性;通过儿童景观设施与公共艺术结合,增加公共艺术的互动性,从形态上与空间上融合地域文化、情节构建[35]、自然生态等要素,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感设计,与空间环境互动,也可通过与新媒体艺术、公共装置艺术等新技术相互融合,如阿肯色河沿岸聚集地公园(Gathering Place)中感官花园内旋转巨石内放置放大语言工具,激发儿童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兴趣。城市滨水区公共艺术景观设施化,景观设施公共艺术化,满足公众对滨水区景观设计功能多元化复合化的需求(图5)。

图5 城市滨水区儿童友好游戏空间微观设计Fig.5 Microcosmic design of Child friendly Play Space in urban waterfront

3.2 儿童友好游戏空间目标下的场地更新设计

杨浦滨江现状存在多处未开发利用的场地,有较大设计提升空间,工业地域文化性强(图6),本文以杨树浦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图7),设计中结合滨水区儿童友好游戏空间微观设计策略——地域性、自然性、趣味性、艺术性4个维度(图8),进行儿童空间景观设计初探。考虑上位规划要求,场地选取杨树浦电厂西北两侧绿地,面积共计约8.4 hm2。

图6 杨树浦电厂滨水区地域性文化Fig.6 Regional culturein the waterfront of Yangshupu Power Station

图7 杨树浦电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总平面图Fig.7 Master plan of children’s Play Space in the waterfront of Yangshupu Power Station

图8 杨树浦电厂滨水区儿童友好游戏空间设计策略Fig.8 Design strategy of child friendlyplay space in the waterfront of Yangshupu Power Station

(1)地域性策略。设计方案整体形式来源于折纸船的折叠形态,西侧绿地同时借鉴杨树浦电场储灰罐的螺旋曲线外观造型,与丰富的工业文化、滨河历史发生碰撞,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的儿童游戏景观空间。考虑儿童亲水性的特点,场地内新增多处儿童戏水设施,如煤炭路径与水泵筒水帘,戏水设计借鉴煤炭运输及校验间中煤炭变成粉末的生产工艺过程,提供孩子们丰富的五感体验;水体设计考虑安全性要求,水中内置轨道运输设施,轨道内放置可移动抽象的玻璃钢船舶模型,利用水的流动落差,寓意通过水路运抵码头的煤炭运输路径;象征煤粉末的沙石乐园,为儿童提供多种粒径的砾石沙子材料;考虑陪护区家长的需求,防腐木台阶的设计为家长提供大量可坐、同时可观察儿童行为的休憩空间,上置折线形态的遮阳设施,廊架结构柱为电厂水泵筒形象,边界形成一片人工水帘,结合附近小广场景观喷泉,形成互动戏水广场,通过水游戏的方式增强儿童的想象力。

(2)自然性策略。利用儿童对材料触感的好奇心,采用材料回收再利用,形成特色石笼阶梯生态景观,美观生态的同时兼有科普教育的意义;林中探秘、自然乐园等主要以亲自然材料为主,形成自然化的儿童游戏空间。西侧景观多以植物绿化为主,营造自然花园的野趣,利用雨水改造成湿地花园、溪流石水等景观;北侧景观以自然绿地与趣味性折纸游戏空间相结合,更强调水元素的趣味利用,两处场地各有侧重,形成别具特色的滨水区儿童景观。

在安全的前提下,景观边界增加自然材料的自由组合度,形成开放性游戏空间,自然碎石不仅提供了生态可持续渗水地面,空间趣味性及材料创造力强,向儿童提供了自然生态教育体验;另外,在安全性前提下,猫咪折纸屋等动物观察场地,提供生物多样性的观察教育,也是对儿童成长助益的亲自然理念之一。

(3)趣味性策略。西侧景观水坝游戏利用地形的变化,内设迷你大坝等设施,在游戏中模拟现实中大坝工作原理,儿童在游戏中了解机械原理,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场地内保留的工业圆筒遗迹提供青少年冒险刺激的游戏体验,北侧滑板乐园利用高度落差,空间更富变化;具有工业感的纸船廊架,端部采用防腐木材料,供低幼儿童简易攀爬,提供遮阴功能,同时满足儿童探索的心理;设计中自然起伏的折线形态,尺度较宽大的座椅表面向公众提供了灵活的使用方式,除满足成人正常使用功能外,采用多种设计手法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如座椅侧边适宜的角度可供儿童攀爬,正面设置船舶元素及文化性的景观文字,地面辅以杨树浦电厂天际线图案的特色铺地,在游戏玩耍中加深儿童对电厂的历史情感融入。

(4)艺术性策略。西侧景观水坝游戏的场地选取多样的色彩,呼应儿童活动氛围,地面局部设置网状蹦床,同时增加儿童互动性公共艺术感知体验,设置可互动的电表公共艺术景观;北侧煤炭路径一端将称重用的煤斗进行设计提取,形成可供攀爬的公共艺术,考虑儿童的安全性,攀爬煤斗下方设置柔软草坪,结构材料选择钢为主体,外侧包裹柔软织物,避免金属材料温度感应变化问题;设计充分利用环境中景观设施、公共艺术的材质、颜色、形态、高度、界面的围合感,这可以促进儿童情感与行为上的交流,改变艺术只能以“雕塑”欣赏的形式呈现,增强其互动性。另外景观设计师与公共艺术家一起设计景观煤斗水帘,融入水元素的同时使滨水空间充满美育教育。

4 结语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绿色空间,其品质的提升可以增加城市的活力,同时也是儿童感知大自然的重要场所,因此,应重视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儿童游戏场所建设,营建人性化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36]。本文以上海徐汇、杨浦、前滩滨江绿地三段典型儿童游戏空间现状调研为基础,以公众偏好评价为导向,定量与定性分析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的实际问题,试探性提出城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中观及微观设计策略,中观层面考虑景观慢行系统人性化建设与儿童游戏空间多元化布置,微观层面注重地域性文化保留与创新、亲自然创造性空间建构、景观设施要素趣味性体验、互动性公共艺术感知。以上海市杨浦滨江杨树浦电厂周围场地为例,从地域性、自然性、趣味性与艺术性4个维度进行儿童游戏空间微观景观更新改造,为打造城市滨水区儿童友好景观设计及滨水区的整体品质优化提供规划设计参考。目前城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公众偏好研究较少,本文研究样本主要选择上海市已建成滨江绿地,后续设计实践的区域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基础信息数据获取方式仍以传统问卷、人工信息处理为主,缺乏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入,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拓展研究区域的范围、优化大数据处理的技术,为城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注:图1、图5(d-e-f-g-h)由作者根据项目网络图片改绘(图1由google earth地图改绘;图5-d/f网址https://isthmus.co.nz/project/north-kumutoto/; 图5-e网 址https://landscape.cn/landscape/10865.html;图5-g网址https://www.mvvainc.com/projects/gathering-place2; 图5-h网址https://w-architecture.com/projects/west-harlemmaster-plan-waterfront-park/);图3、图5(a-b-c-i)、图6由作者自摄;图7,图8由作者指导,陈祥/李怡菲设计绘制;图2,图4,表1,表2由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杨浦水区滨江
福州滨江私宅
百年杨浦大变YOUNG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芜湖滨江天际线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滑板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杨浦科创:“担投贷”融合的园区金融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上海杨浦侦破系列诈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