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 靓 丁芷芯 唐艺源 郭光普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2.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3.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 200092)
郊野公园是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游憩功能、增强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探索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游憩服务的协同是优化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以上海青西郊野公园为例,以鸟类作为指示性物种,探索郊野公园中鸟类潜在生境与人类游憩热点空间的协同关系模式。利用观鸟数据服务平台数据、本地团队观测数据等多源数据,结合地表覆盖数据,推测公园内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潜在生境的分布情况;利用百度地图慧眼平台的30 m × 30 m的网格人口数据,分析人群游憩活动在公园内的时空分布特征;由此,识别鸟类潜在生境与人类游憩空间的冲突区域。最后,根据鸟类分布潜在生境划定亲自然游憩空间,提出相应环境优化策略,以期实现郊野公园既能锚固城市生态格局又能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目标,为郊野公园的综合功能提升提供新的视角。
鸟类潜在生境;游憩活动;协同关系;郊野公园;多源数据;地理信息系统
郊野公园是集耕地、林地、绿地、湿地、水系、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生态人文资源为一体的生态郊野空间。自21世纪以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特大城市纷纷结合各自城市特点开展相应的郊野公园规划编制工作,如深圳在2002年编制的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了21个郊野公园的建设建议;北京在2007年将其第二道绿化隔离带逐步升级为郊野公园环;上海于2013年批复了《上海市郊野公园布局选址和试点基地概念规划》,并同步编制了5个郊野公园的《郊野公园单元规划》,将郊野公园建设与郊野单元规划相结合,推动郊区的土地整治和农民集中居住[1]。经过20年的规划实践,以生态保育、自然保护、休闲游乐、健身康体为主导功能的郊野公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正日益成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游憩功能、增强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2]。
郊野公园地处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通常拥有丰富的生态空间类型、多样化的生境和一定的游憩设施,是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憩服务的关键空间区域。当前有关郊野公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规划布局方式、景观营造方法、生态功能实现、旅游经营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成效评估[3]等方面,而较为忽视生物多样性保育、碳汇、气候调节等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4]。因此,探索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游憩服务的协同是优化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方向。
郊野公园的早期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案例分析和问卷访谈为主,近年来许多互联网大数据也被纳入到郊野公园的量化分析中,如有学者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社交舆情数据等进行郊野公园的游客画像与设施评估,为郊野公园未来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决策依据[5-6],也为研究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游憩服务的协同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基础。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处于食物链的高级或顶级营养级,对栖息地的组成和环境污染积累效应较为敏感,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7],因此常常作为目标保护物种应用于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实践中[8]。目前少有学者研究郊野公园中人类游憩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尤其是鸟类栖息与人类游憩活动的时空交叠和冲突关系。因此,探究郊野公园中鸟类栖息空间与人类游憩空间协同方法,提出针对性的人鸟和谐共生规划设计策略,在实现郊野公园锚固城市生态格局的同时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综合功能中具有重要意义。
青西郊野公园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西南部的大莲湖畔,距上海市中心城区约40 km,是上海市首批建成的7个郊野公园之一,也是青松生态走廊、黄浦江生态走廊上的重要节点[9],其规划范围东至山泾港、规划路(谢庄公路),西至练西公路,南至南横港,北至淀山湖。公园总用地面积为2 185 hm2,规划前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中水网交织纵横,形成了“湖、滩、荡、堤、圩、岛”等特色水域景观和集农田、湿地、湖泊、河流、森林于一体构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吸引了大批野生鸟类栖息。
青西郊野公园的规划以土地整治为核心内容,辅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存增转化操作机制,尊重自然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等农村土地要素在功能和形态上的综合整治,使其成为一个兼具生态、景观、耕地保护等多功能复合的、重要的生态网络节点。公园分三期建设,于2016年10月首次开园,一期建设面积共计737 hm2,本研究范围为青西郊野公园的边界内区域(图1),并对承担了主要休闲游憩功能的一期建设范围予以重点关注。
图1 青西郊野公园现状卫星影像图Fig.1 Location and satellite image of Qingxi Country Park
研究所需数据包括鸟类数据、游客活动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鸟类数据来源于观鸟网站、监测记录、官方新闻等;游客活动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提供的上海市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表1)。
表1 研究使用数据及数据来源Tab.1 Data used for research and their sources
本研究首先基于观鸟数据服务平台数据、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监测记录和相关网站、新闻记录等多源数据得到青西郊野公园内出现的保护鸟种分布的时空信息;然后根据筛选出的保护鸟种的偏好生境,采用专家打分法为公园的地表覆盖类型赋予不同鸟种出现概率值,再结合青西郊野公园中不同类型地块面积和鸟类出现的次数得到不同保护鸟类出现潜力的分布图,并使用等权相加法得出全郊野国家保护鸟类的潜在生境分布图。接着利用百度地图慧眼人口数据分析青西郊野公园内的人群分布时空特征,并将国家保护鸟类的潜在生境和人群活动热力图相叠加,归纳二者之间的关系模式。最后,基于鸟类潜在生境分布图,利用多环缓冲区法划定亲自然游憩空间,结合青西郊野公园现有景点、游线与未来开发计划,提出青西郊野公园人鸟和谐空间优化建议(图2)。
图2 研究技术路线图Fig.2 Research technology roadmap
1.3.1 保护鸟种的确定
青西郊野公园拥有田、湿、湖、河、林复合的多样化生态系统,可以为游禽、涉禽、猛禽、鸣禽等多种鸟类类群提供适宜生境。以中国观鸟记录中心(www.birdreport.cn)数据库中所有观测点的观鸟报告(最早一份报告时间为2015年)作为基础数据源,考虑到郊野公园周边类似生境中被观察到的鸟类在一定适宜条件下均有可能出现在公园内,因此在数据提取过程中将青西郊野公园及其西面沿大莲湖上游水系的6处村落和东北处的东方绿舟共计8个相似生境基底条件的观测点①观测点地址分别为:上海市青浦区青西郊野公园、上海市青浦区东方绿舟、上海市青浦区岑卜村、上海市青浦区岑卜路、上海市青浦区缪尔生态农园、上海市青浦区大丰村、上海市青浦区大丰路、上海市青浦区泾溪路藕塘。在2015 - 2022年间的观测报告的所有鸟类纳入初始数据库,并综合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提供的该地区鸟类监测数据和青西郊野公园官方新闻报道的信息进行核对。其中,对于仅在官方新闻中有文字报道但未见影像资料、且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和研究团队监测记录均未出现的鸟种,不计入本次研究。
经过对多源鸟类监测数据的收集和筛查,共统计出在青西郊野公园及其周边已有明确活动记录鸟类共87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9种,涉及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鸣禽5大类群(表2)。本研究以这9种二级保护鸟类作为目标鸟种群落进行研究。
表2 青西郊野公园及其周边记录的国家级保护鸟类Tab.2 National protected bird species appeared in and around Qingxi Country Park
1.3.2 识别国家级保护鸟类潜在生境
可获取的鸟类数据将青西郊野公园视为一处地理空间位置而缺少更精细化的地理坐标信息,在郊野公园尺度上无法采用物种分布模型进行生境识别,因此本研究采用对相应地类作为潜在生境概率打分的方式推测保护鸟类潜在生境。具体方法如下:(1)参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所用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方式并根据表1所获取的上海市2020年高分一号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进行校正,得出细分的土地使用类型;(2)结合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数据库2015 - 2022年间包含目标鸟类的观鸟报告,进行鸟种出现只次的统计,得到目标鸟类的出现频率,为鸟类在相应用地类型中的偏好打分提供依据;(3)基于《中国鸟类观察手册》[10]等文献所提供的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的栖息地类型,对照相应细分地类的解释,由研究团队中具有多年野外鸟类调研经验的保护生物学专家归纳出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在青西郊野公园的栖息地类型及在相应地类中的出现概率(表3),基本打分逻辑为文献中出现的最主要栖息地类型为1分,其余分值相应递减;(4)考虑到林水斑块不同大小对鸟类生境的支持功能不同,基于不同鸟类在林水斑块上的得分基础,对不同规模等级的林水斑块进行分级概率权重赋值,即不同鸟类在某一林水斑块的生境潜力得分=该鸟类在该林水用地类型出现的概率×林水斑块面积权重,面积权重的赋值原则为:林地(包括有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研究范围内最大林地斑块面积为9 hm2,故1 hm2以下权重1,[1,5)hm2权重1.2,[5,10)hm2权重1.5;水域(包括养殖水面、河流水面、坑塘水域、湖泊水面),研究范围内最大水域斑块面积为66 hm2,1 hm2以下权重1,[1,10)hm2权重1.5,[10,50)hm2权重2,50 hm2及以上权重2.5。
运用ArcGIS对每种保护鸟类在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用地斑块上出现的概率进行可视化表达,形成该种鸟类的潜在生境分布图,最终等权叠加9张图中的用地斑块得分形成综合9种保护鸟类的潜在生境分布图。
1.3.3 解析人类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在百度地图慧眼的城市人口地理大数据平台中选取了包含研究范围内约22 100 hm2范围的11天(节假日3天:2021年10月1-3日;工作日4天:10月15日、12月9日、12月10日、12月17日;休息日4天:10月16日、12月11日、12月12日、12月18日,数据每1 h切片一次)含有坐标、人数、日期、小时等字段的网格数据,进行坐标矫正后在ArcGIS中使用XY转点工具将人群分布情况可视化,筛选落在青西郊野公园规划范围和一期建设范围内的坐标点,分别统计每日各时段研究范围内的人口数量情况,并按节假日—休息日—工作日的日期差异进行对比分析;选取人数最多和最少的两天分别按小时进行核密度分析,得出人群活动密度热力图,通过不同时间热力图的变化情况推断人群分布变化情况;最后根据人数最多的日期中最高峰时段的人群分布情况划定游憩活动的高、中、低热点区。
2.1.1 保护鸟类潜在生境偏好
综合9种保护鸟类的潜在生境得分后得出综合鸟类潜在生境评价(图3),结果显示,不同鸟种对生境的偏好有明显不同,如红隼、普通鵟、灰脸鵟鹰、黑翅鸢这4种猛禽对林地的偏好更强,潜在生境得分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一期范围外郊野公园东侧的有林地;亲水性较强的鹗、棉凫、水雉则更偏向在水域活动,一期建设范围内的大莲湖及周边农田是它们最有可能出现的地点;小鸦鹃、震旦鸦雀主要在林地和湿地中活动,不常在农田和水域出现,故在全郊野公园范围内的出现潜力得分较高的区域也较少。
总体来看,保护鸟类在有林地、湖泊水面、荒草地、滩涂等自然生态属性较强的用地中出现的频率相对更高,在大莲湖和东侧林地中的鸟类生境潜力得分最高,可达到7分以上;而在养殖水面、水工建筑用地、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设施农业用地等人类活动频繁、硬化程度较高的用地的出现频率较低,鸟类生境潜力得分不超过0.4分。
2.1.2 保护鸟类潜在生境分区分布模式
青西郊野公园规划以北横港、合拦路港两条水系为界,将整个郊野公园共分为三个功能区,主要生境类型分别为湿地、森林和农田,本研究按同样的边界将郊野公园全域划分为湿地生态区、森林生态区和农田生态区,其中湿地生态区为郊野公园一期建设范围,承担当前主要的游憩功能。
按2.1.1节鸟类出现潜力得分的自然断点分类法的分类结果,将鸟类生境潜力得分在0 ~1的地块划为鸟类出现低频区(共881.02 hm2,占全郊野公园面积的40.05%,下同);得分在1~3.9的地块划为鸟类出现中频区(1 011.11 hm2,45.96%);得分在3.9分及以上的地块划为鸟类出现高频区(307.82 hm2,13.99%)。对不同等级鸟类出现潜力的区域按三个生境区进行分类汇总,并对三个生境区内的鸟类出现潜力得分进行加权统计(计算公式:Σ(斑块得分×斑块面积)/生境区总面积),主要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青西郊野公园鸟类出现频率与生境区的关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bird frequency and habitat area in Qingxi Country Park
湿地生态区和森林生态区都拥有集中的大面积核心生境类型,分别为中央的大莲湖和水上森林保育区以及东面的林区,两者平均鸟类生境潜力得分也相似,均高于整个青西郊野公园的平均水平,但高、中、低三类得分的结构不同使得湿地生态区总体得分略高于森林区。而农田生态区中鸟类生境潜力得分最低,鸟类出现高频区的分布面积占比也最少,主要分布在靠近淀山湖的北侧水域和农田区东侧的一小片林区中;鸟类出现中、低频区的面积占比也最多,人类活动和建设行为主要集中在该区域。综合来看,鸟类对湿地生境的偏好略高于森林,并显著强于农田。
2.2.1 分时段人群数量变化
根据百度地图慧眼数据统计结果(图5),青西郊野公园的小时人流量峰值约在2万人左右,平均高峰时段人数为18 381人;在承担主要休闲游憩功能的一期建设范围内可达到近万人,平均高峰时段人数为5 815人,不同日期的人流量有明显波动。
所有日期中上午9时至下午16时公园内的人数最多,一期范围内的人数在全郊野公园范围内的人数占比也在此期间升高至30%~40%,旅游旺季能超过40%(如10月2-3日),而在旅游淡季中全天内的占比则不会有显著变化,维持在15%~20%(如10月15-16日)。整个公园范围和一期建设范围的人数—时间曲线和峰值时段在大部分日期有较大差异,在整个公园范围内人数高峰时段在上午的次数最多(8次),而在一期建设范围内人数高峰时段则偏向在下午(6次),说明公园内人群的所有活动行为和游憩活动行为在时间上分布的模式有明显不同,游憩活动对人群分布的模式有较大影响。
从不同类型日期高峰时段总人数汇总表(表4)可知,一期公园范围和整个规划范围的人数波动随工作日、节假日、休息日的变化基本一致,节假日远高于工作日,高于休息日,说明在青西郊野公园节假日的游憩行为相比休息日更加显著;但公园内的常住人口和工作人口在总人流量中占了较大比例,他们在休息日也趋向外出休闲,并且青西郊野公园的主要客流为退休老人和大学生,愿意在工作日错峰前往,故出现工作日高峰时段人数高于休息日的现象。而10月相比12月,一期建设范围内人流量更大,总郊野公园范围内人流量则更小,对比图4结果,说明国庆小长假对游憩行为的刺激效应显著,主要的客流量集中在节假日期间和一期建设范围内;而12月作为观鸟旺季则从更长的时间段内吸引游客前往,活动范围也不仅限于一期开园范围内,分散了客流量。
表4 不同类型日期高峰时段总人数汇总Tab.4 Total number of people in peak hours on different types of days
2.2.2分时段人群分布变化
选取当日总人流量最多的10月2日和最少的10月15日分别代表节假日(休息日)和工作日的人群分布情况,考虑到以1 h为切片的人群分布变化幅度不大,以更为直观的2 h为切片对这两天的人群进行核密度分析,按照相同的密度等级进行可视化处理,对应主要景点、居民点和注记,结果如图6所示,可得出以下结论:
图6 人数最多(10月2日)和最少日期(10月15日)各时段人群分布热力图Fig.6 Heat map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t each hour on the date with the largest and least number of people (Oct.2, Oct.15)
(1)节假日人群活动热点区整体相比工作日明显增多,公园营业时间内在游客服务中心和水上森林景点形成绝对热度区,露营基地和大莲湖周边的人数也有所上升,说明游憩活动对郊野公园内人群分布的空间模式有显著影响。
(2)除了几处旅游景点外,在工作日和节假日皆形成人群集聚区域的地点为本地社区、沪渝高速的两个入口立交和工厂,其中工厂的人群热度在休息日有所减退,说明除了游憩活动外,平日内本地常住人口和劳动人口的活动同样不可忽视。
(3)除居民点、工厂和旅游景点之外,人群的分布还沿G50沪渝高速和沪青平公路两条道路形成一段连续中等级热度带,且节假日总热度相比工作日要高,说明节假日两条道路上的出行活动增多。
2.2.3 保护鸟类潜在生境与人类游憩活动的交叠与冲突空间识别
根据统计结果,选取人数最多的2021年10月2日14时的热力图代表青西郊野公园内游憩活动的人群分布情况,按照自然断点分级法将公园分为人群高热点、中热点和低热点区域,与鸟类出现高频区叠合结果如图7所示,可将地块划分三类:
(1)鸟类保护与人类游憩行为主要冲突区:即鸟类出现高频区与人群高热点区重叠部分。在湿地生态区中主要位于大莲湖东侧靠近村庄的部分和水上森林景区的西南角,大莲湖和水上森林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突出、景色优美,也是公园的核心景点,旅游旺季人群活动密集,可能会使得野生保护鸟类前往的概率降低;在森林生态区中并未出现重叠区域,主要原因是目前还未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人流量较低;在农田生态区中主要位于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处,对东侧带状林地中保护鸟类的栖息有一定的影响。
(2)鸟类保护与人类游憩行为次要冲突区:即鸟类出现高频区与人群中热点区的重叠部分。在湿地生态区中主要位于大莲湖东侧沿岸带和水上森林景区范围内,以及大莲湖西侧山森村附近的水域中,同样在核心景点范围内,虽然不如景区入口、旅游大巴停靠点等节点处的人流量大,但仍承担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憩功能,需要平衡两者关系;在森林生态区和农田生态区中主要位于北部靠近淀山湖的林区和水面上,附近居民点和道路的人流会对鸟类栖息产生干扰。
(3)鸟类保护与人类游憩行为共存区:即鸟类出现高频区与人群中低点区的重叠部分,主要位于湿地生态区中人类无法踏足的大莲湖和森林生态区中的大规模成片林地。目前林地片区中心的村庄已出现少量农耕园、民宿等业态。
为平衡鸟类潜在生境保护和游客的游憩行为,缓解二者的空间冲突,本研究拟在郊野公园内划定合理的亲自然游憩空间,使鸟类既不被人类的活动打扰,人类又能从视听上感知到鸟类的存在,作为对现有景点和路线优化的依据,同时指导未来森林生态区和农田生态区的旅游开发。
利用ArcGIS对每一类鸟种出现潜力最大的区域,即2.1.1中得出的不同鸟类出现潜力得分图的最高等级地块进行多环缓冲区分析。缓冲距离分别为:(1)防护距离,即鸟类惊飞距离,根据黎杰俊、杨爱芳、Livezey、Møller等学者[11-14]曾测算出的一些鸟种的惊飞距离,结合多位生物学专家的实际观鸟经验确定;(2)听觉距离,即人类能够识别出鸟鸣声的最远距离,参考了Mazaris、Farina等学者[15-16]进行声景研究时所确定的缓冲距离175 m,超出该距离则判定人类并不能从自然声景中识别出鸟鸣;(3)视觉距离,即人类能够辨认出鸟类的最远距离,参考了刘翔、王仲伟等学者[17-18]在研究人的视觉距离时所定义的“可看清物体轮廓、心情愉悦的步行距离”250 m,超出该距离则判定人类不能凭肉眼辨认出鸟类;(4)观测距离,即观鸟爱好者使用价格适中的普通八倍望远镜能看清的最远距离,一般为1 000 m(表5)。
表5 不同鸟类防护距离和视听距离表Tab.5 Different birds’ protection distances and audiovisual distances
防护距离以内的空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不适宜人群进入;在防护距离以外、听觉距离以内的空间,为最适宜的观鸟活动区;听觉距离以外、观测距离以内的空间,为较适宜的观鸟活动区;超过观测距离以外的空间,则判定为不具备观鸟功能。将所有鸟种的多环缓冲区合并,得出全园区范围人鸟和谐导向的亲自然游憩空间等级(图8)。
图8 人鸟和谐导向的亲自然游憩活动适宜空间划定结果Fig.8 The result of demarcation of suitable space for pro-nature recreation activities
根据划定结果,青西郊野公园全域基本能提供观测距离以内的亲自然游憩体验,而人群分布中高热点区与最为适宜的视听距离内的区域在大莲湖东侧沿岸、水上森林和两条公路部分重合,但同时也与保护核心区有部分重叠,应尽量均衡高峰时间段人群的分布密度,减小核心保护区的瞬时接待压力,尽可能降低人类对鸟类栖息和生存的影响,以下从三类生态区出发提供具体优化建议。
3.2.1 湿地生态区:分散客流量,加强湿地保育
青西郊野公园的鸟类潜在生境和人群分布热点在水上森林区域的重叠面积最多,也是公园内部热度最高的打卡点,鸟类与人类的矛盾最为激烈。目前该景区出于生态保护需要和相应基础设施配置压力,实施了预约制度和限流措施,但旅游旺季从11时至16时的瞬时客流量仍经常超出核准人数,2021年冬季甚至出现了区域内木栈道因大客流多处支撑木桩断裂的情况。随着未来地铁站点的建设和华为研发基地的入驻,公园游客量将进一步增长,应对景区内部实施瞬时客流量限制,保证身处保护区内的人数不超过1 500人,并迁移鸟类栖息较多的树木附近的休息平台。
大莲湖东南侧沿岸的冲突也较为明显,主要原因为该区域接近游客服务中心且附近莲湖村的旅游服务功能较为完善,人流密度较大。可以通过改变游线引导,如变更观光巴士路线的方式,将有亲水游憩需求的游客分散到大莲湖其他沿岸段中;莲湖村位于划定结果中的视听距离范围内,属于较适宜的亲自然游憩空间,可以通过强化与周边自然生态的耦合效应,将部分生态服务价值转移到周边农田和村内水网空间中,以降低人群在大莲湖沿岸的聚集程度。此外,应继续加强大莲湖的湿地保育功能,如在大莲湖游客较少或难以到达的区域设置保育区,使鸟类不受游客干扰,能在此生存和繁殖,发挥整个区域以鸟类为主的生物多样性“源”的功能;也可在湖岸与游客道之间适当种植蜜源植物、鸟嗜植物,在浅滩水体区域种植沉水植物[19],形成缓冲区,为水栖鸟种提供多样化生境,并阻止游客进一步深入水体。最后,应尽量避免设置基于大莲湖的水上游憩活动项目。
3.2.2 森林生态区:控制旅游业态规模,建设适鸟化林地
尚未开发的森林生态区在沪渝高速以南基本都被划定为核心防护区,目前南部林地集聚区中心的安庄村已出现了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在后续开发中应对这些旅游服务业态进行一定限制,保证进入到该区域的人流量维持在不会影响鸟类栖息的大小,可在林地外围视听距离范围内提供少量游憩节点和观鸟区,观鸟区应设置观鸟廊道,屏蔽游客的干扰。沪渝高速以北的亲自然游憩空间主要位于沪青平公路南部村庄和农地中,可结合现有道路规划绿道环线,与东北侧东方绿舟景区衔接,增强游憩功能。
针对现有林地,可在优化保育措施的同时,进行相应适鸟化改造,根据实际情况增强部分核心林地的植物多样性,并与其他绿地相连通,便于林栖鸟种的迁徙活动。也可以采取人工干预方式引鸟,如在较为隐蔽的乔木上设置人工巢箱、冬季进行科学人工投喂,以增强本区域内林地对鸟类的吸引力,使该区域成为鸟类的巢居和觅食空间。
3.2.3 农田生态区:结合研发基地,促进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
正在建设中的华为青浦研发基地位于农田生态区的沪渝公路南侧、大莲湖北侧区域,预计于2028年全部落成并投入使用,规划以“森林小镇”为核心理念,着力建设生态绿色的科创中心,未来将吸引更多样化的人群进入郊野公园区域,届时人流量将会有进一步提升。
农田生态区作为生物多样性核心防护区面积最少的区域,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潜力最大,应作为分担全郊野单元客流量重点区域,可结合研发基地的入驻,赋能区域内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配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区域内的育坪村、三塘村为核心形成新的生态旅游服务热点,周边的点状林地的视听距离内的可建设景观小品和游憩驿站,作为新的旅游目的地。
本研究利用多源鸟类观测数据、地表覆盖类型数据以及百度地图慧眼数据得出上海市青西郊野公园的保护鸟类潜在生境空间特征和公园内人群游憩活动的时空分布模式,并对二者的交叠和冲突关系模式进行总结,最后基于保护鸟种的惊飞距离和人类视听体验划定亲自然游憩活动适宜空间,以此为依据提出青西郊野公园的人鸟和谐环境优化设计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1)青西郊野公园的保护鸟类潜在生境主要位于以大莲湖为核心的湿地内以及安庄村周围的林地中,应进一步加强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工作。
(2)青西郊野公园的人群游憩活动在节假日及12月旅游旺季的11时至16时最多,活动区域集中于水上森林池杉景区与大莲湖东南沿岸,与湿地生态区的主要保护鸟类潜在生境相重叠,面临较大的保护压力。
(3)根据亲自然游憩空间划定结果,应通过游线变更和限流等措施减轻以湿地为主生态区的承载压力,重点建设以农田为主的生态区的新型生态旅游服务设施以起到分散客流量的效果,合理控制现有的以林地为主的生态区周边的旅游业态规模并加强适鸟化建设。
虽然高峰时期较大的客流量为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压力,但根据公园生态观察员的描述,公园湿地的优质水体吸引了许多新的鸟种前往越冬[20]。从前人研究经验来看,人类旅游与游憩活动对鸟类群落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特征,如有研究证明景区内鸟类数量在休息日和假日期间相比工作日有明显降低[21-22],另有研究发现人类的旅游活动并未使鸟类群落出现了重大变化[23]。本文基于多源数据探索了郊野公园鸟类栖息和人类游憩空间的关系模式,由于数据精度有限,专家打分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还存在一定偏差,未来可进一步结合监测数据与循证研究,进行更长时间尺度上的定量化验证,为营造人鸟和谐共处的郊野公园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注: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致谢:
感谢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孙彦伟老师、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杨博老师和上海市自然博物馆谢汉滨老师对本研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