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荻 李晓策 臧 亭 郑思俊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城市困难立地生态园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困难立地绿化造林国家创新联盟,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232)
公园城市语境下对人居环境的重视带动了口袋公园建设的加快,作为服务于城市高密区人群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探究其发展方向有助于理论研究与建设的双重进步。基于CNKI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2年上半年口袋公园的发文量、研究热点及趋势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口袋公园研究存在重点关注生态效益且逐步关注社交互动功能的共性特征,但在研究尺度、研究重点上存在差异,国内关注宏观布局调控与规划策略,国外则聚焦心理修复、环境公平等人文话题。在公园城市背景下,未来中国口袋公园及其景观互动性研究应从人群需求调研、多媒体智能技术与参数化设计的应用、管理机制探索等角度拓展深入,以更好地优化口袋公园规划设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口袋公园;景观互动性;知识图谱;公园城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倡导在城市建设更新中突出公园城市的特点,将城市打造成大公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建设大型城市公园的难度较大,导致公园绿地紧缺。口袋公园作为适应城市更新的方法之一,能“见缝插绿”织补公园覆盖盲区,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改善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为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帮助。在当前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热潮下,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口袋公园研究的特征和成果进行分析,以景观互动性作为突破口,梳理目前口袋公园互动性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展望,为未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 5.8.R3对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在CNKI数据库中设置主题词为“口袋公园”进行检索,以检索当月为时间末端,设置数据采集的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22年7月,剔除标题、关键词、摘要与口袋公园关联度较低的数据,去除新闻、会议、报纸等数据形式,保留学术期刊及学术论文,最终筛选出217篇国内文献。基于WoS核心数据库,设定主题词为“pocket park”或“vest park”或“mini park”或“small park”或“neighborhood park” 或“small green space”,设置与中文文献相同的数据采集时间跨度及数据筛选方式,最终筛选出202篇国外文献。
根据文献检索结果,中国口袋公园研究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2007年起张文英才首次引入口袋公园的概念。通过计量分析,可将中国近20年口袋公园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2014年以前为初步探索阶段,研究以宏观层面的概念、特征、设计原则等内容的探索为主;2015-2017年为逐步上升阶段,研究开始转向对具体问题和具体实践应用案例的分析;2018年至今为高速发展阶段,研究主题趋于多样化,且越来越关注人性化设计的相关策略研究(图1)。
图1 国内口袋公园发文量柱状图Fig.1 Column chart of domestic pocket parks publications
而国外口袋公园研究虽起步较早,但成果更多反映在实践案例上,发文量相较于国内涨幅相对平稳,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以前为初步探索阶段,研究主要从所处环境、场地类型等着手探讨空间设计方法,重点关注自然环境及绿化空间;2015年至今为波动起伏阶段,以研究人类各类行为活动、身心健康与环境的关系为主,探索更为细化的景观要素设计策略及意义(图2)。
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口袋公园这类小尺度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成为高密度城市绿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步带动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整体增长。发文量还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2018年后,公园城市理念的发展使全国各地在“十四五”规划中均对口袋公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口袋公园逐渐成为近年以及未来中国城市公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相关理论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及可视化处理,从高频关键词共现图(图3,图4)可以看出,国内外口袋公园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研究涉及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主要聚焦宏观规划布局及生态、人文两方面的中微观设计策略;国外则更关注中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公众健康、人类活动和环境正义等社会人文话题。
图3 中文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图Fig.3 High frequency keyword co-occurrence graph of domestic literature
图4 英文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图Fig.4 High frequency keyword co-occurrence graph of foreign literature
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序图将联系紧密的关键词归纳形成不同聚类,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序图(图5,图6),结合相关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对不同聚类进行归纳,分别形成国内外文献的核心研究主题(表1)。
表1 关键词共现聚类与主题分类Tab.1 High frequency keyword co-occurrence clusters and corresponding subjects
图5 中文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序图Fig.5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co-occurrence clusters time sequence diagram of domestic literature
图6 英文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序图Fig.6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co-occurrence clusters time sequence diagram of foreign literature
国内文献核心研究主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宏观规划研究。该主题是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研究主题,自2007年至今不断发展,表明中国口袋公园研究始终关注宏观层面的规划布局调控,在不同阶段的政策背景下,针对性地开展宏观层面规划研究的探索。在人地矛盾突出的高密度城区,口袋公园需要形成科学系统的布局模式和总体规划。学者基于空间句法模型、地理信息技术、多源大数据等方法对其选址布局进行优化配置,从可达性、服务半径、游憩资源等角度探究影响口袋公园布局与发展的因素,并形成科学调控办法[1-3]。此外,部分研究者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从宏观角度对口袋公园的功能、设计等方面提出总体规划原则,以指导下一阶段的设计[4]。
(2)设计原则策略。关于设计策略的研究始于2009年,通过国内外实例分析的方法总结形成城市口袋公园的设计要点;研究自2011年后开始蓬勃发展,从景观要素、艺术性、城市双修、功能性等丰富角度,探索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策略。该主题也依据场地类型、社会背景的变化持续发展。在不断完善的宏观规划指导下,中观层面原则策略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有所增强。口袋公园类型、服务对象、目标定位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原则策略的不同。研究者以不同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高密区各类口袋公园的特点、功能、使用人群需求等展开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并结合具体场地进行设计应用与实践[5-7]。
(3)生态效益与植物景观。研究者在宏观理论和中观原则的指导下,针对不同侧重点探究微观层面的设计要点及实践,该主题是中国口袋公园研究在微观层面首先关注的重点,自2013年前后逐渐发展起来,现主要在海绵城市等生态理念的总体统领下探索发挥与提升口袋公园生态价值的有效方法。基于海绵城市、公园城市、低碳生态等理论对口袋公园植物景观展开研究,结合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形式,总结植物选择方法和设计策略,在保障景观效果的同时兼顾康养疗愈、雨水处理等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公园绿地微气候,推动城市低碳生态发展[8-11]。
(4)感官体验与互动行为。随着研究的蓬勃发展,中国口袋公园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一定成果,研究视角也逐渐从口袋公园的景观功能转向人文服务功能,自2016年前后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当前口袋公园研究的重点话题。作为景观空间的参与者,人的感官体验与互动活动能强化景观生命力,使人成为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人为本视角下,研究者从心理感受和生理活动两方面分析各类影响因素,探究包含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五感叙事模式下城市口袋公园的设计方法[12],从知觉、行为、情感三个角度总结口袋公园参与式景观相关要素的设计策略[13-14]。
社会背景的差异导致研究重点的不同,国外研究整体偏重中微观层面,针对不同主题对相应的设计原则及策略展开研究,可概括为三大主题:(1)公众健康与心理修复。城市绿地在生理和心理双重层面对公众健康有积极作用。自2006年起,国外学者开始研究社区公园在儿童生理健康问题方面的修复作用,2014年左右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逐步扩大,也开始关注各类城市口袋公园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身心健康的益处,并探索相关设计策略。学者通过观察访谈对口袋公园活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活动行为的产生主要受位置、景观要素、游憩设施、游步道等影响,将口袋公园打造为高质量社区型组团节点能够弥补空间限制的短板,吸引居民活动[15-16]。心理层面,学者基于口袋公园使用情况探索各类环境要素对心理修复的作用,其中植物的影响最为明显[17]。
(2)环境正义与社交行为。该主题出现时间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2015年前后发展达到高峰,其中社交行为至今仍是研究的热点。20年间,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逐步从社会人文影响因素探究、公园内部社交行为特点等影响性研究,转向强调公众参与模式的应用、公园社交环境提升策略的提出等方法性研究。口袋公园通过聚集社交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互动、学习、了解自然的机会,环境正义受经济、种族、社会资源、公园质量等影响,是口袋公园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包含治安水平与活动安全两方面[18-19]。通过提高空间开放度、完善照明设施、加强监管等方式能有效提升口袋公园的治安水平[20];加强对活动设施及空间设计参数、材质、维护等方面的干预,能为口袋公园以老人与儿童为主的社交活动安全提供保障[21]。
(3)生态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生态性作为公园的基础属性之一,该主题也是国外口袋公园研究中出现较早的重点,2007年起开始快速发展至今。受空间制约,相较于大尺度公园来说,口袋公园生态性较弱,但仍具备一定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证实,景观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环境微气候有积极影响[22-23]。同时,口袋公园还能够依托绿色基础设施为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强化口袋公园的绿化设计有助于提升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两者呈正相关关系[24-25]。
关键词聚类时序图与关键词突现图均能体现关键词提出的时间先后。结合前文聚类时序图与国内外前15位突现关键词(图7,图8)可知,国内口袋公园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为出发点,研究重点逐渐从宏观层面走向中观和微观,由规划布局转向具体设计,涵盖内容的深度及广度均有所提升;从全方位多角度的总体原则细化到聚焦特定视角的设计策略,并关注城市更新理念下口袋公园的设计与改造提升;从强调生态价值趋向人文服务功能,注重人与景观间的互动。国外口袋公园研究则以社区公园与公共开放空间的相关研究为参考,研究重心逐渐从生态环境转向社会环境;从基于全民视角到突出强调设计中对老人和儿童的关注;从生理层面趋向心理层面,更注重人在景观空间中行为活动的感受。此外,近两年还针对后疫情时代口袋公园的使用情况、价值评估、建设新模式等展开了相关研究。
图7 中文文献关键词突现图Fig.7 Domestic literature keywords burst diagram
图8 英文文献关键词突现图Fig.8 Foreign literature keywords burst diagram
依据前文对国内外口袋公园研究热点及趋势的CiteSpace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过去20年间,国外口袋公园研究的重心是针对环境正义与社交行为所开展的设计策略研究。这一人文层面的研究主题则是中国近20年研究较为薄弱的板块,自2016年起,国内才逐步开始探索感官体验与互动行为这一主题。而从研究趋势上来看,近年来“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感官体验”等关键词的频频提出,表明国内口袋公园研究正越来越关注使用者的互动活动。
在时代和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革新,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升,对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的需求也更趋于多样化,带动着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互动景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新兴话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国外在互动景观的实践方面颇有成效,而国内口袋公园景观互动性由于发展程度较低、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上均存在一些空白,需要学者进行进一步探索,形成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设计策略,为设计落地提供指引。
因此,不论是从取长补短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科学研究与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景观互动性研究都将成为未来口袋公园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通过对现有成果的梳理,总结国内口袋公园景观互动性研究的总体特征和发展缺陷,借鉴国外优秀实践经验,指导未来该项研究主题的发展方向。
互动景观的概念是交互设计在产品、建筑等相关领域的扩展延伸。1984年Bill Maggridge首次提出交互设计的概念,2009年美国心理学家Donald Norman提出“自然交互”理论,逐渐将交互设计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来[26]。互动景观以参与者需求为导向,利用景观要素的设计引导人与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人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使参与者成为景观的创造者之一,通过互动赋予景观动态的弹性变化。
在CNKI数据库中设置主题词为“公园” AND“景观互动”,保持和前文相同的时间跨度,得到文献146篇,在WoS核心数据库中设置主题词为“interactive landscape”AND“park”,数据采集的时间跨度保持不变,得到文献82篇。因此,整体来看,国外虽在景观交互方面的研究起步早且较为丰富,但在公园景观互动性的理论研究上国内外均略显薄弱,且在针对口袋公园的景观互动性研究方面均存在较大空白。国内理论研究则更丰富,发展更快。国内互动景观实践类型较为传统,应用实践的广泛程度一般,国外则更丰富,创新性、现代性也更突出,理论为辅。
2.2.1 理论研究
从收集到的国内外口袋公园文献中选取与互动、感官、活动等主题词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浏览与阅读。
(1)国内理论成果。国内理论研究主要依托案例借鉴、实地调研,从感官、行为、情感三个层面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并总结提炼设计原则与对策,存在研究方法较为传统单一、成果不够完备等问题。在感官体验与互动行为这一主题下,研究内容重点围绕五感体验、交互景观、人性化设计等关键词展开设计探索。
在五感体验方面,王敏[27]对五感叙事模式下的表达模式和空间场景进行分类,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形成相应的设计原则,但缺乏针对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分析;吕红[28]对交互设计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从感知体验、行为引导、情感共鸣三个角度形成多元感知模式下的景观互动性设计策略,同样也缺乏相关人群需求分析。
在交互景观空间与设施研究上,姚雪艳[29]从人与人、植物、动物三个角度入手,提出社区口袋公园景观互动性营造的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但缺乏具体的实践应用;吴桐[30]从儿童游乐的行为特点与活动空间设计的关系出发,研究社区型口袋公园中儿童活动空间交互性设计的方法,力求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为儿童打造参与度高、互动性优良的景观互动空间;岳红岩[31]通过变量关系模型构建和层次分析法,讨论了人、景观、公共空间三大互动性行为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索人与景观、空间和人三种互动模式的特征,并形成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互动性设计策略。
在人性化设计角度,吴穹[32]基于对康复花园现状问题的分析,从感官刺激、活动机会、园艺疗法三个方面提炼出其互动性景观设计策略,以达到康复的效果。
(2)国外理论成果。国外在交互设计领域起步较早,但景观交互设计作为交互设计在产品及建筑等领域的扩展延伸,自2009年“自然交互”理论提出后才逐步发展起来。在有限的发展时间内,针对城市小尺度公园的景观互动性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围绕功能研究和设计策略研究两个方面展开。
功能研究包括侧重技术手段的交互研究,和强调体验感与使用率的提升方法的体验性研究。互动景观将自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用创新的方式创造人与景观之间的联结与交流。学者以互动景观装置为载体,探究信息技术在景观规划中的有效应用,通过构建景观设计支撑系统模型,开发了互动参与工具与可视化工具[33]。互动景观设计需要基于多感官知觉体验的考量;Deborah和Cohen[34]通过对百老汇街区三个口袋公园的调查,得出口袋公园的使用率比社区公园高是基于其能为居民提供更多运动机会的结论。
Cantrell和Holzman[35]则指出,将交互设计应用在景观设计领域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应装置形成感应、处理与可视化的反馈回路,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交互景观案例展开讨论,总结出基于技术手段的交互景观设计方法。
2.2.2 实践成果
国内互动景观的实践相对较少,且以传统形式的互动设施和活动空间营造为主,互动设施主要包括简单的交互装置以及游乐设施。张唐景观设计的成都麓湖云朵乐园作为较为成熟的案例,展示了艺术互动装置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云朵蹦床设施单车喷水装置、音乐秋千等设施则吸引使用者参与其中,步行桥结合互动灯光设计增强了景观的动态变化,从感官和行为双重层面提升了互动性。长春万科街头公园通过地面投影、互动灯光等设施增强视觉感官效果,利用竖向变化和活动空间营造激发互动行为,用历史文化的小品及构筑物引起群众的情感共鸣,在空间、设施和人文方面共同提升长效吸引力和空间活力。此外,在广州海宝乐园及其他一些口袋公园中,也通过色彩搭配、空间变化、设施设置对互动景观有所应用。
国外在城市小尺度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应用实践则相对丰富,大多以智能化互动装置为主,且维护管理状况较好。罗斯福广场公园利用彩色化绿化、可移动座椅、钢琴等户外音乐、互动照明装置、互动式雨水花园、户外运动自行车水轮等多种互动式装置,为公园吸引了大量游客。荷兰艺术家Daan Roosegaarde为纪念梵高,在其家乡打造了“梵高星空小径”——互动星光自行车道,通过白天吸收太阳能为夜间灯光供能,极大调动了使用者的积极性。耶路撒冷Valleno广场根据行人活动变化开合的巨大花朵路灯艺术装置,在吸引游客前来游玩的同时,也是改善城市空间破碎性的重要连接纽带。
国外口袋公园擅于运用声光电交互技术、感应装置及其他智能科技手段,将其植入景观空间,除口袋公园外,在各类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商业中心、展示空间等城市景观空间的方方面面,都有互动景观设计思想的渗透。如: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入口处的钢琴台阶,利用声光电压力传导装置增加台阶对人群的吸引力; 菲律宾的NIKE跑鞋公园通过LED屏幕上动态追踪影像的展示,提高了人们的跑步热情和趣味性。
提升口袋公园的景观互动性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其当前困境与短板的基础之上。基于观察、调研情况,结合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中国口袋公园的建设普遍较为粗放,部分公园景观和设施效果较差,以简单绿化与休憩空间为主,缺乏活动空间和特色活动设施,导致景观活力不足,使用率低,且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36]。
在互动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老龄化严重。大部分口袋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并未着重考虑互动性,因此场地虽然整体功能较为齐全,但缺乏符合年轻人或儿童定位的活动空间和互动设施。现状以老年人聚集、交谈、活动为主,导致国内口袋公园的使用情况呈现严重的老龄化趋向,使用群体单一,难以实现服务于全民的目标与要求。(2)缺乏双向互动。国内互动景观的设计主要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间和谐的相互关系。因此互动性局限于对于景观在感官层面的单向接收,或人对传统活动设施的单向使用,缺乏一定参与度,导致景观反馈的缺失与大众体验的匮乏[37]。此外,由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容易盲目注重绿地率等各类指标数据,忽略了人群需求,也导致双向互动的缺失。(3)智能化程度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与科技、艺术相结合的智能化、信息化的互动设施逐渐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互动行为产生的有效媒介,有助于打破人与景观设施之间的壁垒[38]。现状口袋公园在互动性营造上多以传统的植物景观、活动设施为主,缺乏新型媒介元素的应用,导致互动景观现代化与创新性较低,互动活动的沉浸体验性较弱。
近年来口袋公园的迅速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贯通和激活提供了新的途径,如何使其实践应用更有成效,是当下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公园城市的理念要求充分利用碎片化的城市绿色空间营造小型节点,通过廊道串联成网,打造城园相融的大美形态。随着国家对人居环境重视程度的提升,公园城市理念的发展逐渐深入,口袋公园的建设力度也随之加大。《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建成公园城市,打造千园之城,其中口袋公园占当年新建公园数量的一半。此外,上海目前正大力推进的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工作也将部分依托口袋公园的形式向社会打开。
在此背景下,口袋公园越来越成为城市人群日常出门活动、与城市空间进行互动的便捷载体,除了基础的景观功能,更应具备服务于人类活动的互动功能,以此激活景观生机,满足群众更进一步的幸福需求。开展口袋公园景观互动性的研究有助于针对不同类型,服务客体和周边环境,探寻有效活化景观空间的策略,解决当前口袋公园互动性较差、使用率较低的问题,使其能够为人所用。
综上所述,中国口袋公园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且正蓬勃发展,以串联城市绿地网络、打造便民空间为主要目标,针对不同主题展开了理论研究与规划设计,但目前仍不够成熟全面。景观互动性作为新兴话题,现阶段缺少着眼于口袋公园的指导性理论研究,实践成果也尚不够充实。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口袋公园研究的分析发现:(1)国内外均对口袋公园的生态效益及活动功能有所关注,但在研究尺度、生态与人文的偏重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国内对宏观布局调控的强调高于国外,而国外则更重视健康、公平等良好人文环境的塑造;(2)国内外发文量整体呈上升态势,国内尤为显著,随着用地情况的限制、社会政策的驱动以及更多学者的关注,口袋公园未来将成为中国绿地系统与公园体系研究的重点;(3)从内容来看,近年来研究主题逐步细化,研究重点趋向人本话题,聚焦口袋公园所需承载的社交互动功能,理论与实际案例的结合也更为紧密。
为助力公园城市这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新模式,未来口袋公园及其景观互动性的相关研究需侧重以下几方面:(1)基于公园城市的新要求,从宏观尺度上探索口袋公园的分布模式,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2)展开广泛调研,充分挖掘各类使用人群对于口袋公园中互动景观类型、模式等方面的需求;(3)对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景观互动装置中的应用方向与策略进行研究,有效推进智慧化公园及城市的建设;(4)更新与深挖参数化设计方法,应用于口袋公园景观互动性提升的策略中,为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其科学性;(5)探索健全的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口袋公园建设及后期维护的有序进行;以更好地指导传统互动模式在口袋公园建设中的优化提升,和新型互动景观的实践应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注:文中图表均由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