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琳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采用批注式阅读法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完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简要分析批注式阅读法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批注式阅读 内涵意义 应用策略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分析文章内容为主,学生在缺乏独立思考的环境下很难提高学习效果。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主要指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以符号或文字的形式标注出来,以加深对课文中心主旨的理解。教师要将批注式阅读法应用于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高效阅读,为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批注式阅读法的内涵与意义
批注式阅读法是指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对文章的结构框架、语言特点、写作风格、创作背景等方面展开研究,用特殊的符号或文字标注,而后总结出相應的中心主旨。具体说来,就是在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养成批注的良好习惯,教师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点拨,及时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在针对性辅导下使他们对文章形成全新的感悟。同时,为师生互动提供宝贵的机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阅读中不应保持单一的思维,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互动,有助于阅读效率的提升,从本质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见,批注式阅读法比较注重实施策略,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批注式阅读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认真思考文章的遣词造句以及基本框架,做出相应的批注,以此为依据分析文本的深层次内涵,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则起到引领作用,根据学生的批注内容进行针对性指导,既能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获得全新的感悟。另外,批注式阅读法主张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大量的素材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为学生日后的写作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在批注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认真思考文章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朗读,而是使学生掌握更多写作技巧,实现语言应用技能的提高。
二、批注式阅读法的应用策略
步骤一是自读自悟,做好批注。自读自悟是实施批注式阅读法的首要环节,让学生自主分析课文,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批注的方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泛读课文后对主要信息形成大致的了解,再根据段落和层次进行详细阅读。自读自悟的要求不高,旨在分析文章的题目、字词、语句、框架、情感等内容,用简单的文字做好标记,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而后通过精细阅读再次进行批注,尝试总结课文的主旨大意,以此保证阅读的实效性。在该环节中,教师不应过多地干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进行标记,以此完成阅读教学中的基本任务。
以《我与地坛》为例,通过泛读可知,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描写,涉及的主要人物是“我”,地点则是“地坛”,将这些信息简单地记录在旁白处。接下来就可以围绕人物和地点进行分析,保证阅读的实际效果。或是在厘清文章基础内容后,根据段落和层次做出相应的标注,在循序渐进中对课文形成进一步的掌控。此时,教师应总结学生不同观点,不要直接公布正确与否,只是作为参考,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上初步形成“对”与“错”的观念,而后通过深度阅读的方式加以验证。这样一来,结合文章内容做出的批注才能发挥出最大价值,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阅读方向,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步骤二是交流批注,点拨深化。经过自读自悟,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了解,为了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批注,在讨论中提高阅读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做好批注,而后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保证阅读效果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对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设计课堂提问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思路,将问题的答案简单记录在旁白处,为后续的讨论环节做好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要给出相应的提示,避免出现盲目讨论的情况,影响最终的学习效率。通过交流批注的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及时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取长补短中促进阅读能力的共同提升。
以《祝福》为例,本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深刻认识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根据文中祥林嫂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进行批注,对她的人物形象形成初步了解。而后与组内成员分享自己的成果,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若是想法不统一时,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全文一共对祥林嫂进行了两次外貌描写,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三次,并详细勾画出对应的段落。在批注的提示下,组内成员共同分析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第一次描写虽然能看出她生活贫困,但是仍有活力,第二次描述能够看出她已经对生活失去希望,第三次描写则是绝望、麻木的状态。在交流批注过程中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彰显批注式阅读法的应用价值。
步骤三是再次批注,积累运用。再次批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交流与讨论的情况,完善自己第一次的批注,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经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学生有可能会生成与泛读时完全不同的想法,在批注中展现出来,达到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另外就是归纳总结,深入分析文章的中心主旨,体会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结构和情感进行批注。再次批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不清楚的地方标记出来,在与其他同学或教师的针对性沟通中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例,学生在初次阅读时标注出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内容,知道本篇课文介绍了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包括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大致经过。再次批注的内容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主,详细分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结合真实的历史事件总结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反复阅读课文获取的,批注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通过记录关键字词的方式让学生厘清文章的框架以及蕴含的中心思想,梳理文章脉络后更好地把握具体情感,有利于理解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批注式阅读法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读自悟,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了解后,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互相分享心得与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提高阅读效果。考虑到学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批注进行激励性点评,同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作者通联:辽宁锦州市锦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