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丁雄
摘 要 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形式,语文是劳动教育的载体,生活是联系劳动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桥梁。生活之中处处是劳动,也处处是语文。为此,语文教师要以生活为桥梁,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借助紧贴生活的写作训练、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关键词 劳动教育 语文教学 实施路径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劳动教育”提到了与“德智体美”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培育新时代合格人才指明了方向。作为肩负着育人责任的语文学科,自然应该在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意义
1.提升学生的劳动认知水平,增强劳动实践能力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但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也不断弱化了学生对于劳动的需求,导致大部分学生自理能力差,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知。为此,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既能让学生感知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体悟劳动者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他们的劳动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进而明确劳动在新时代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现实价值。
2.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手段。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有关劳动的内容,以朗诵、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为深刻地理解劳动、体验劳动,就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意志,提升劳动认同感、责任感和幸福感;就能拉近学生与世界的距离,让他们从劳动中感受世界的美好,体验生活的乐趣,寻找人生的价值;就能让他们在劳动中体会到身心的愉悦,在与他人的合作竞争中领会到合作共赢的乐趣,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享受到足够的尊重。
二、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实施路径
1.立足教材,紧盯课堂教学
相比传统教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虽依然设置了不同的教学单元,但打破了既往的文体界限,根据任务群教学遴选文本,在“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核心价值统摄下,衍生出若干人文主题。其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劳动教育”,以人物通讯、新闻评论和诗歌等体裁样式,报道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劳动模范张秉贵、“探界者”钟扬等典型人物,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再现了古代富于生活情趣的农家生活,树立了时代楷模,展现了古人日常劳作的欢乐场景,凸显了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彰显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从典型人物的身上获取优秀的劳动品质,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那“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的单元教学目标就能够真正落地。
例如,在《芣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读导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既做吟诵者,又做劳动者,并由此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终于可以從狭小的课堂放飞到大自然中去亲自劳动了。诵读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劳动的激情释放出来,放声地读、自由地读,让劳动之情、劳动之境奔涌心头。学生初读《芣苢》,由于学生对文本内容不熟悉,对《芣苢》内描绘的劳动场景缺乏想象,吟读时显得凌乱无力,软绵绵的。此时,就需要教师细心引导,可以先划分节奏,指出问题并示范朗读;可以以语言的描绘让学生置身于想象中的劳动场景,配合着肢体动作吟读,从而体悟劳动。
2.回归生活,巧设写作任务
教师要结合现行语文教材内容,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及劳动技术能力培养两个主题,精心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配套的写作专项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写作中描写劳动典型、呈现劳动场面、总结劳动心得,在提升写作表达能力的同时,自觉接受劳动教育。在写作任务的布置上,一是写作的对象要典型,二是写作的内容要紧贴学生的生活,三是要结合亲身的经历与感受,写出真情实感。如果真能这样,学生就能够与写作的对象同呼吸、共命运,自觉增强劳动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例如,在进行《芣苢》教学之前,老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任务:细心观察你身边的劳动者,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对象,亲身体验他们的劳动,用简洁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感受。在《芣苢》教学之时,老师先让学生谈一谈他们的观察与感悟,并带着这种感悟走进《芣苢》,借之让学生明白,劳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劳动可能是重复而单调的,但劳动是鲜活而灵动的,劳动给人带来的激情欢愉和感染力是真挚而有力的。在《芣苢》教学结束后,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任务:学习了《芣苢》之后,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知和感悟?请以“我劳动,我快乐”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此时,学生一是通过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了劳动本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二是因为在学习之前有过劳动实践的亲身体验,所以,学生就可以很好地从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出发,写出真情实感,从而进一步明确劳动者的身份和责任,提升劳动认同感和荣誉感。
3.注重实践,开展丰富活动
除了把握课堂教育和写作训练之外,在校园内,还可以结合语文学科开展各式各样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比如,可以组织“校内劳动百科知识竞赛”活动。在命制竞赛题目的时候,力求题型多样、覆盖面广、表达灵活。竞赛题型涉及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自主创作题;竞赛内容包含劳动的相关知识,劳动者的形象、故事、成果;竞赛答案表达的载体可以是对联、诗词歌赋以及劳动实践的感想等。这样的竞赛活动,不仅能够大大丰富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视野,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对社会劳动的价值认知水平,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劳动价值观。还可以开展“劳动者诗歌朗诵比赛”或者组织以“当代劳动人”为主题的大型演讲比赛。让学生在对诗歌作品的深入理解、对自我生命情感体验的充分表达中,领略古今中外作品中创造的种种典型劳动者形象,学习借鉴他们身上的优秀劳动品质,为将自己塑造为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补足精神之“钙”。
综上所述,劳动不仅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刚性要求,更是人能够得以走出困境,于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主宰的决定因素。故此,我们一是必须弄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二是要积极寻找渗透路径,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学习也是一种劳动的道理,进而激发劳动兴趣,自觉接受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培养劳动品质,让劳动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通联:王 丹,贵州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丁 雄,贵州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