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窗影 李利民
克尔凯郭尔说过,个人的心理体验是最真实的存在。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是五代吴越国国君钱镠写给妻子的家书。在这里,借用来指古人对人生过程的欣赏。
一、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欣赏是一种情调
杨基的《天平山中》云: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作者把艰辛的旅途变成了一段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过程,因为他是一个有情调的人。
高启的《寻胡隐君》云: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作者要寻访胡隐君,换行了好几段水路。但他并不急着赶路,而是一路赏花,所以不觉得舟车劳顿,而是一路春风。正因为他是一个有情调的人。
人生就是这样,你只有成为一个有情调的人,才会收获美妙的人生。
二、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欣赏是一种真情
我们来看这首敦煌曲子词《浣溪沙》: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首民歌表现了渔翁出船打鱼,碰到顺风顺水的愉悦心情。渔船一帆风顺,渔翁心绪愉悦。“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样的方式,正是一位渔翁表达愉悦的方式;这样的真情,正如“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是一个牧童对自己生活之美的赏悦一样,本色自然。
《山居书事》的本事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古今诗话》)
对话很妙,诗更妙。“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隐者“偶来”,觉得这里清幽,便“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什么春夏秋冬、人事变迁,全不挂怀,只作逍遥游。欣赏生活,应该是基于一种真情。
三、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欣赏是一份童趣
儿童对什么都充满兴趣,那些在大人看来无趣的事物,比如捉柳花、追蝴蝶,在孩子眼里也充滿无穷的乐趣。
杨万里的《闲居初夏睡起二首》中写道:
梅子留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在“困人天气日初长”的午睡后,作者在百无聊赖之中,对儿童捉柳花发生了兴趣。于是与儿童开起了玩笑——偷偷地捧了一捧水,撒到芭蕉叶上,以致于那些孩子以为是下雨的声音。
程颢也是一位“闲来无事不从容”的性情中人,所以能“万物静观皆自得”。(程颢《秋日偶成》)他有一首诗《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云淡风轻近午天”,这是庄稼汉们歇工回家的时候,而他却“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理解他,以为他装模作样,仿效少年的轻狂。而他正是在这样童真般的闲游中体味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境界。
四、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欣赏是一份浪漫。
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入夜秋风起,萧瑟洞庭波,作者愁怨深切。夜深了,醉卧船上,船底是星光灿烂的倒影。载不动的许多愁,变成了满船浮动的小夜曲。在由痛苦向快乐的转换中,作者加入了一份浪漫。
所以,欣赏是一份浪漫。刘禹锡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就联想到“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王驾由“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就联想到“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春晴》)。刘克庄面对春莺在垂柳之间穿梭鸣叫,就联想到织女穿梭织锦,“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这都是美丽的联想。
有了这份联想,生活便通往阳光灿烂。且看刘禹锡《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沉醉于秋天。当“晴空一鹤排云上”时,他兴发的是一种爽朗高远的诗情。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被贬二十三年后,仍然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老迈年高之时,仍然吟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
五、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欣赏是一份雅致。
古代文人往往倾心于琴棋书画、吟诗作赋的生活。欧阳修曾向客人解释自己的雅号“六一居士”,先举出所钟爱的“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五物,续云:“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这意味着在雅致的生活中,只有“心”才是灵魂。
苏轼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士雅则超越欲望,有肉可,无肉亦可,只要见竹,就很享受。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真正理解晏殊为何拒绝为柳永改官了。且看张舜民《画墁录》的记载: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雅是一种心灵的修为,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我们来看看卢梅坡的两首诗: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梅雪相争,都说自己占尽了春光。梅与雪,二者各有长短,只有相互映衬,才能成就春光。
六、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欣赏是一份闲心。
无门慧开禅师开示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慧开禅师《无门关》)”可见,欣赏生活需要一份闲心。
正像杨万里《伤春》所言: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人生在世,本来是要看看春色,但因为非愁即病,所以每年都辜负了花期。可见要得闲心,须得超越愁苦。
张孝祥的《西江月》: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张孝祥是经过了大起大落的人。他钦点过状元,却被秦桧陷害,同父亲一起系诏狱;以后屡主政地方,以治闻,且力主抗金,却跌遭贬谪。这首词就是他在被贬的路上写的,地点是溧阳三塔湖。三年前他受贬经过这里;三年之后他又一次受贬,又一次经过这里,心情却平静多了,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可以看到,张孝祥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心境达到了超然境界;以这样超然的心境,当然更能欣赏人生的风景。
经历了坎坷,参透了世情,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心静如水,反而能观照美丽的风景,就像东坡先生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古代士大夫都有着“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深衷,正是因为彼时可以“忘却营营”,“身闲处处堪寻乐”,可以欣赏更广阔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风景。
[作者通联:李窗影,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李利民,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