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君
摘 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设计课程内容,强调纵向衔接,依托实践任务培育劳动素养。这要求劳动教学以素养要求为依据,以纵向衔接的内容要求为线索,整体规划与有序实施劳动项目,以实践任务为依托创新多元劳动过程记录与评价展示,展开基于任务群要求的单元整体教学。统筹规划项目进程,以素养目标统领实践过程,通过问题驱动、多元支持和过程复盘,引导学生在多元体验探究和展示反思中深化劳动价值体认,内化劳动素养。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单元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7-0018-04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构建了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对于不同的劳动任务,根据其知识技能基础、所起功能作用、性质从属等方面归类形成不同层次的劳动任务群;同时,明确指出,劳动课应基于多样且开放的劳动项目,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接受劳动实践锻炼,在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稳定的劳动品质[1]。这对于学校劳动课程的整体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此,我们在解读劳动课程标准任务群设计基础上力求把握劳动项目的实施要点,对单元教学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课程标准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出发,设计了十大任务群。劳动任务群具有主題聚焦、结构清晰、内容开放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一个劳动任务就是一个劳动项目,多个劳动项目共同构成一个劳动任务群。劳动项目作为贯彻劳动课程内容与精神、彰显劳动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充分反映了课程的实践特点,强调以劳动实践引导学校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要求。
(一)以素养要求为依据,项目开发强调整体规划与有序实施
劳动素养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进行劳动项目开发时,应以素养培育要求为依据,注意整体规划和有序进行,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整体规划是指在开发劳动项目时,应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这需要在开发劳动项目之前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和趋势,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的项目计划。有序进行是指在开发劳动项目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这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包括项目的启动、实施、监控、评估等环节,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应注意劳动项目实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劳动项目的安全和质量。制定了明确的计划和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
(二)以内容要求为线索,项目活动设计注重纵向衔接与递进
人的身心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通过劳动教育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也应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课程标准中的三大劳动内容十大任务群充分体现了学段特征,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内容和劳动素养提出了相应要求。例如,在“劳动观念”目标中,低段学生需要养成自理意识并感知到美好生活不仅需要自己创造更需要他人劳动的付出,初步形成一种公共意识;而高段学生在此基础上,需要将劳动的意义同国家和社会联系起来,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渐培养起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劳动项目与学段特征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在设置活动时遵循不同学段的纵向衔接和递进关系。例如,工农业生产和工艺制作劳动项目具有周期较长、耗时较多的特点,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劳动实践,后一阶段劳动的完成建立在前一阶段劳动素养的习得基础上。因此,学校可以学年为单位,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整体规划各学段劳动项目。
(三)以实践任务为依托,创新多元劳动过程记录与评价展示
课程标准倡导基于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为更好地推进课程实施,教学应以实践任务为依托,各有侧重地开发劳动教育项目,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提高劳动素养和生活技能。项目的开发围绕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的实践任务,明确项目要求,即通过完成任务达到一定的劳动教育目标。面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项目开发实施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确保任务的可操作性。
因此,项目实施过程始终蕴藏着学生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以多样方式,记录实践任务的整个过程,包括任务的目标、步骤、结果、问题和收获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和进步,这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劳动学情况进行评估。完成实践任务后,要对应前测评价创新多种成果展示和评价方式。如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进步和成长。通过评价“复盘”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过程反思中,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和生活技能,促进全面发展。同时,促进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目标实现。
基于以上对任务群的理解,我们尝试对“传统玩具我制作”(浙教版劳动课五年级)单元进行劳动项目的整体规划,力求发挥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统筹规划单元项目进程,以“劳动素养”统领实践过程
“传统玩具我制作”单元以传统玩具制作工艺的学习和传承为线索,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玩具,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这一单元内容属于劳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的“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2]。在课标的目标指引与内容要求下,我们明确了本单元的素养目标:能根据劳动需要,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传统工艺作品,感受并阐述传统工艺价值,体悟传统工艺劳动中的劳动智慧,初步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感受工匠精神,初步形成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
具体而言,在劳动观念方面,知道传统玩具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传承劳动人民聪明才智与创新精神。在劳动思维方面,能根据材料特点和使用需求,合理设计竹蜻蜓、七巧板等玩具,能依据玩具实物或图解想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能画设计图表达玩具结构的设计与创意。在劳动能力方面,会正确运用尺子、剪刀、锯等工具辅助玩具设计与制作活动,会按照设计方案,制作相应功能特点的玩具,会运用自制玩具开展相应的娱乐活动;在劳动品质方面,懂得合理使用工具提高效率,在玩具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爱劳动、爱动手的好习惯,养成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怀。
这一目标规划强调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根据真实情境设计有针对性的劳动任务,帮助学生认识传统玩具,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在创造性的劳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锻炼劳动能力,涵养劳动价值观和品质。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对课时进程进行整体规划(见图1)。学生将在任务群下的各项活动中逐步深入展开项目式学习,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二)问题驱动项目任务分解,以“亲历体验”深化劳动价值体认
围绕上述素养目标,我们将三项任务进行分解,注重在技能要求、工具使用技术上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通过模仿设计、亲身制作,学会传统玩具的制作技巧,帮助学生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完成任务,展开项目式学习。在不同任务的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亲历体验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深化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优质的项目式学习起始于一个真实的好问题。例如,“制作竹蜻蜓”任务以入项问题“怎样的竹蜻蜓飞得高”引领学生观察研究竹蜻蜓的结构,探究竹蜻蜓飞行的秘密。由此,学生从材料、结构以及玩法等方面展开一系列思考与分析,激活了探究欲望。例如,在问题的论证学生初步了解竹蜻蜓的结构特点,探究竹蜻蜓飞得高的原因,进而展开设计并完成竹蜻蜓的制作。
在劳动项目式学习中,评价前置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具有促进作用。前置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目标,了解自己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师将评价前置,如表1所示,以具体的评价指向和细则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劳动探究,在反复实践与优化中形成劳动成果。借助评价表,可以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品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前置,了解学生对劳动项目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实践难点和困惑,更好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三)提供项目学习支架,以“多元支持”助推劳动任务探究
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围绕项目的三个子任务,教师可提供劳动任务单、劳动作品分析表和劳动工具使用视频等支架,帮助学生聚焦任务分解问题,提示学生立足本项目的劳动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激发劳动创造力和想象力。
劳动任务单是用来记录某一劳动任务的方案设计、劳动过程、劳动结果、劳动经验等信息,可作为评价学生劳动实践效果、劳动目标实现情况的依据。例如,任务二围绕“制作七巧板”设计了劳动目标、完成时间、团队成员、所需材料工具或设备、劳动计划或设计方案、劳动过程或劳动步骤、劳动成果、劳动收获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劳动过程指引。以此帮助学生明确项目学习中的具体任务和步骤,如何进一步展开实践探索,教师在本单元项目学习中,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分项完成任务。同时,学生在相互合作、逐一解决项目任务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
为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根据板材的硬度、厚度,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教师提供了“制作七巧板的常用材料与工具的比较表”(见表2)。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质地与制作难易程度进行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提出注意事项,完成相应工具的选择。除任务单、思维导图等,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需求提供资源支架。劳动工具说明书、劳动实践讲解视频、劳动作品设计样稿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辅助资源。学习支架的多元支持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不仅习得劳动技能,更提升了解决问题能力和传承传统技艺的热情,真正做到劳有所获。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实习实践”。[3]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提前了解学情,并依据不同主体的不同学情,提供相应层次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顺利解决任务问题,实现知、行、思合一,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任务。
(四)创新项目成果展评,以“过程复盘”内化劳动素养养成
项目学习成果是评价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成果不仅仅是做出东西,更是要解决真实问题,展现自己和团队成员在此过程中的深入理解与探究。”[4]因此,项目式学习的评价方式要求能全面反映劳动任务的关键知识和技能,既能指引学生学习高阶知识,又能充分彰显劳动成果。其应指向学习目标,具有目标-实践-成果-评价的一致性,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为指向,以提升劳动素养为最终目标。
在本单元项目学习中,教师设计了“传统玩具博览会”主题出项活动。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发挥个性和特长,设计了“六巧板”“成长阳关道”等创新玩具。在“博览会”上,学生分组合作,进行玩具站位布置、玩具介绍、自制玩具交易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出项活动。通过成果展评,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教师设计了成果展示核查单(见图2),师生从玩具特性分析、玩具构造、玩具创意、玩具安全和玩具宣传等方面共同进行评价。
在成果展示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整个项目过程进行“复盘”,通过具体的问题,包括“你最喜欢哪个任务中的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你認为工具的选择对制作玩具重要吗,为什么 ”“你在项目实践中了解到哪些有趣的传统玩具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难题,是如何破解的”“小组合作中你有怎样的体会”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学习效果和能力。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3.
[3][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9,87.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