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体制改革30年产业化发展历程与展望

2023-07-23 19:22:38赵益
中国电影市场 2023年7期
关键词:体制改革

赵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体制改革30年的全景式回顾,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单位,分段阐述我国电影制片发行行业的具体发展历程,兼论改制与产业化进程对国产影片创作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总结三十年来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也对未来媒体融合等新的产业方向提出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体制改革 电影制片 电影发行 电影产业化

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印发《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广电部1993年3号文件),中国电影正式开始了体制改革的进程,到2023年正好30周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影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并与国家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与政策推行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我国电影制片发行行业与市场深度融合,形成全面、高效、跨越式的产业化发展局面。整体来看,电影体制改革及其后续影响以十年为时间单位,呈现出十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包括制作发行模式更迭、多元的投融资形态、资源跨区域整合、产业链逐步完型、电影数字化等主要研究维度。当我们截取每个时间段内的主要行业特征进行阐述,则可以把中国电影体制改革30年来的发展脉络较为清晰地提炼出来。

随着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家庭电视、录像厅、歌舞厅等文化娱乐方式在内地迅速普及,我国的电影业出现了生存危机。一是原有的电影观众被严重分流,文化市场格局转型;二是长期依靠政府补贴生存的国有制片厂入不敷出无以为继。在改革开放政策具体落实的过程中, 80年代中期电影业被规定为企业性质,电影局由此提出政企分开以及扩大发行业自主经营权的要求。国营电影制片厂作为企业主体,通过自主向银行贷款来筹集拍摄资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进而获得利润并缴纳税款。这可以说是电影体制改革的前奏。

1992年底,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形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具体指导方针,开始了市场经济的全面改革。广播电影电视部1993年印发的《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中影公司对国产电影制片厂出品影片统购统销的发行方式改为制片厂独立自主发行影片,打破了中影公司在发行渠道方面的垄断地位。紧接着,广电部于199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广电部1994年348号文件)将发行的行政流程大大简化,制片厂可直接将影片发行至基层放映机构,而不必经过省、市级地方发行公司。从这时起,中国电影体制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本着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从发行入手延伸至整个行业领域。

1995年,由广电部发布的《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攝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广发影字第〔1995〕001号)将国产电影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于电影生产的前端制片机构,文件在国有制片厂和私有法人公司的出品权方面都做出了规定:除国务院原批准具有影片出品权的16家制片厂之外(见表1. 1),各省、市级国有制片厂也可以作为故事片的出品单位,拥有独立出品权;而投资额度只要超过70%,任何社会法人组织即可与拥有出品权的电影制片厂共同署名“联合摄制”或“联合出品”,并由制片厂作为该影片的出品方[1]。这一举措大大拓宽了内地电影拍摄的融资渠道,激发了电影制片行业的活力,而改革带来的竞争机制和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也促使制片机构开始正视观众对电影的娱乐需求。

80年代以来,大量电影创作团队来内地取景拍片[2],这种早期合作将海外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等较为先进的电影制作模式直接引入内地,激发了内地电影业态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国产影片开始了自发的具有娱乐功能的创作探索[3],虽然还不能称之为类型电影,但也为后来的类型美学奠定了实践基础。电影除了宣传与艺术属性之外,也增添了商品属性并开始接受市场检验。到了90年代末,国产电影已经具有明确的档期意识,特别是春节档出现了以喜剧片和动作片为主要类型的市场局面,这是典型的由行业尾端发行放映方式变化而引发的对制片与创作的整体影响。

除了发行与制片领域的改革之外,电影业在1993年之后整体都在进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转型。例如从1994年开始通过分账方式每年引进十部“大片”; 1995年影视合流政策的实施,通过在电视台开设电影频道来拓展发行增加收入等等。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简称WTO)前,我国进行的双边谈判协议规定入世之后,每年进口影片的引进数额由10部提升至20部,并在三年内达到50部,其中20部影片采取分账制。这一系列规定对于内地电影市场而言,意味着封闭的观念与审美时代的终结,引进大片高度完善的娱乐形态为观众与市场带来强烈的冲击,“电影成功与否与影片的发行效益和观看规模建立起不可逆转的联系,旧电影秩序在新的电影观念和管理机制的建立中开始走向瓦解。”[4]

2001年12月,国务院公布《电影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2号),从制片机构设置、电影许可证颁发、中外合拍电影、电影后期制作、电影审查制度、电影进出口制度、电影发行放映以及相应惩罚措施都做了详细规定。《电影管理条例》的出现使90年代电影拍摄制作和发行放映的许多不规范行为得到了有效管理,同时加强了加入WTO之后进出口影片的管理和规定,为下一阶段明确内地与香港合拍片以及外国进口影片之间的差异优惠政策做好铺垫。

同月,为适应电影体制改革后放映市场环境的新需求,并遵守中国加入WTO在电影院线方面的承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文化部联合签署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广发办字〔2001〕1519号文件),文件重点明示以推进院线制为核心的发行放映改革要求。随着该细则的颁布和实施, 2002年全国各地的影院公司开始了电影院线的组建和原有影院的收购改组,新的电影市场秩序开始建立。院线制“以若干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院线可以是影院与影院、或发行与影院、或制片与影院的联合;可以是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院线,也可以是以供片签约为主的松散型院线。”[5]同时跨地区、品牌化的院线共存,从硬件设备、服务意识、规范运作等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更有利于激发市场能动性。院线制改变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内电影院布局结构单一、位置相对分散、管理封闭的特点,一方面简化发行环节的程序,使其成为明确的商业行为;另一方面也将放映系统的市场承载力大大扩容,为即将到来的电影产业化做好准备。

2003年至2012年是中国电影改革深入推进的十年。随着电影产业化政策的提出,電影行业开始从单一的、各自为营的企业形态向链状结构的产业形态过渡。《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简称CEPA)和《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合作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的签署,加速了国产电影各类资源的跨域配给调控,引导两岸三地的资金、人才、制作模式、管理方式等都深度参与到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在这十年中,民营资本迅速进入电影产业,大量民营公司发展成为国产电影制片发行主力军,彻底改变了市场的原有格局。

首先,电影制片厂改制从单一公司向集团化发展,民营公司大量进入市场,促使电影公司之间以垂直整合和卫星制模式形成产业链,产业结构逐步完型。2000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文化部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深化中国电影业改革,并于当年6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2000〕320号),意见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机制、影片流通、资金匮乏和影片创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务实且准确地阐述了电影行业面临的问题,并做出具体的改革举措要求,主要包括规范组建企业集团、股份制与产权结构调整、推行跨地区经营院线制、鼓励发行国产影片、扩大开放交流等。一年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就深化改革的具体执行要求又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广播影视集团化改革的实施细则(试行)》(广发办字〔2001〕1452号)。该细则要求中影、上影、长影、珠影、峨影、西影为骨干,率先组建六个电影集团,并以紧密型或松散型方式加入省(市)广播影视集团。

为落实推进电影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 2004年2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又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除了电影企业的内部改革之外,意见内容还突出了建立电影产品多元盈利模式、开发多层次电影市场、调整融资政策、引进竞争机制和深化院线制改革等要求。电影产业化发展意味着重新调整市场结构布局,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完善资源优化配置,同时直面加入WTO之后电影行业所必须经历的外部冲击和挑战,发展“走出去”工程与国际化市场战略。就商品属性而言,电影产业化发展与电影后产品开发,意味着电影行业从单一的票房收入模式变为全产业综合营收模式,通过扩大收入途径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继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其次,资源配给逐步突破地缘限制,形成资本或经纪公司主导下,以满足市场为核心诉求的自主调控机制。香港电影北上是这一时期资源配给转型最为显著的现象。CEPA及其补充文件的出台对内地和香港电影业而言是双向利好的,从产业角度而言由发行放映业作为切入点,正式将香港电影产业的“垂直整合”模式引入内地,以先发行后制片的模式启发内地电影发行公司完善垂直产业结构,大大加速了内地电影产业化进程,督促内地民营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比较典型的民营公司如博纳、万达等等,都是从发行放映向投资制片逐步发展。此外,国产电影这一时期开始逐渐盛行的电影投资方与制作方分离的产业模式,也与香港电影产业中的“卫星制”非常相似,只是母子公司的模式被业务外包和买断制作取代,是一种比较松散和存在交叉现象的卫星模式。香港电影业的发行公司及制片公司也可以直接在内地重新注册,香港影人与电影公司因此大举北上,极大节约了制作成本并享受到了内地经济政策与服务贸易政策的优惠。这些都为国产电影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03年至2012年的十年时间里,国产电影从宏观产业形态来说处于内地民营资本、中国港台地区资本与海外资本并存且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组建的民营电影公司在链状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竞争,通过与大型经济集团公司合作逐渐形成产业巨头,如博纳、保利、万达等。至此,内地改制后的国有集团公司与多元资本民营公司形成了兼容并包、跨越式发展的市场局面,国内电影产业链形态愈加丰满。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第三个十年,其最显著的特征一是文化与金融协同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电影成为文化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电影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制片发行领域的网络生态塑造,再次呈现跨越式发展;三是科学技术渗透电影数字化存储、放映、制片、创作、研究等领域,使电影的行业概念与本体属性更加复杂,电影逐步融入交互娱乐的时代浪潮之中。

从国家文化金融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之后文化部陆续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文产发〔2012〕17号)、《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产发〔2014〕27号)、《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4〕28号)等多个重要文件,以及由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签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产发〔2014〕14号)等文件,不断强化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正式印发,电影作为文化发展与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时代潮流开始了新一轮迅猛发展。2016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并于2017年3月1日正式实施。《电影产业促进法》从法律层面确立了电影“产业经济”的属性,并从电影创作、摄制、发行、放映、审查,以及产业支持与保障和相关法律责任几个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将国产电影的产业化发展上升到法律高度依法保护监督。“着力打造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的作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国产影片观众满意度。”[6]也为下一步作品形态的多样化,以及艺术电影的商业化推广打下了基础。2018年3月,电影转隶中宣部,中宣部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同年12月,国家电影局印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国影发〔2018〕4号)[7],对全国影院银幕总量、院线建设、城镇特色院线差异化竞争等内容都做出了明确指示,并规定了专项资金的资助数额与比例。在该政策指导下, 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642. 66亿元,同比增长5. 4%;国产电影总票房411. 75亿元,同比增长8. 65%,市场占比64. 0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 27亿。2019年新增银幕9708块,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8]。

2013到2023的十年间,我国先后完成了4G、5G两轮通信技术商用换代,手机用户已经全面超过台式电脑用户,移动互联终端成为网络使用首选。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聯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9]正式出台,从宏观调控角度肯定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未来形态需要依托于网络媒介与数字化,加速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全面转向。从电影票团购到手机App线上购票、选座、点评、二创,移动端为观众带来了更为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电影市场再一次从发行向制片领域延伸,在垂直维度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2014年影片《心花路放》开创超前点映与网络口碑多轮提升票房的先河; 2020年影片《囧妈》临时调整为线上放映又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电影发行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此后互联网正式打通了电影产业链,也使电影与网络产生了更深层的经济关联。2020年之后,电影制片、投融资与市场发行几乎都依托于网络进行,而电影存储的胶片、硬盘与光盘等实体介质也极大程度被云共享模式取代,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又不断进化着电影的制作模式。

除了产业经济领域出现基于用户侧写的智能发行之外,网络硬件科技与智能算法也在影响着电影本体概念的革新和创作模式,使其由传统的传授模型向更具有交互性的泛娱乐模式进化。这一过程对电影本体的发展影响一是基于虚拟制片和“影游融合”呈现出的交互作品形态;二是未来三到五年将会出现的基于算法的AIGC[10]生成电影。随着社会层面对游戏的正向认可度不断提升,以及电子游戏产业化发展带来的经济利好,从电子竞技到产品本身的附加值都在引发民众娱乐观念的变革, VR、AR、全向游戏机等设备也早已商用落地。正因如此,“影游融合”所具有的双重IP联动、两栖形态、受众共享,以及多渠道和多轮投资回笼等优势才得以迅速显现。这类作品带来的复合感受,能够满足用户观赏、操作和沉浸体验等多重心理需求,是未来电影作品形态和产业形态最为显著的发展方向。基于角色扮演游戏(Role Playing Game)的玩法设置,采用电影叙事结构,通过电影拍摄手段或真人捕捉方式完成制作,使得受众完成从操作快感到参与叙事的情绪感知,再到哲学层面的深度思考,是目前“影游融合”交互类作品的共性特征和发展方向。国内外大量电影和游戏作品已经呈现出明确的融合特征,学界也针对相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021年11月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十四五”为开端到2035年左右完成国家文化专网搭建,并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等具体建设目标,同时实现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与2012年电影数字化发展要求对比来看,“十四五”期间的文化数字化建设具有明确的基于区块链技术及去中心化思维特征和文化数字化的全局战略高度。随着元宇宙概念出现和2023年GPT4智能生成系统上线,以及越来越多的生成艺术作品参与文化金融领域的资本博弈,在已经到来的Web3. 0时代,科学技术对文化艺术的深度介入成为一种必然。2023年4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1]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政府监管职能与意识形态诉求,以及下一步数字化治理的具体类目内容。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全球电影行业后,已初步实现自主生产和机器化分工的底层搭建,这是AIGC作品的典型创作模式。国内来看,爱奇艺智能制作系统通过让互联网技术深入项目评估、生产流程管理、拍摄制作等影视行业全流程,实现降本增效,目前上线的网剧作品已能够初步实现模块化生产和替换,节约了大量渲染时间和硬件成本。虽然距离人工智能自动模块创作尚需时日,但从电影制作发行的前中后期来看,类型化剧本创作、美术设计、虚拟拍摄、虚拟偶像数字人、粗剪、音乐及声音混录、后期色彩系统、视觉特效、发行策略、观众侧写等都已初步实现人工智能化,即通过智能应用平台,完成算法主导的相关工作内容。可以预见AIGC生成电影落地,特别是类型电影与工业化流程对此的应用,只是时间问题。到时降本增效和产业利益最大化将会深刻影响电影创作和作品形态;与此同时,艺术性较高的风格化电影和完全无人工智能技术介入的作品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30年的产业化发展既浓缩了全球电影行业的百年发展特征,又与本土政治经济政策及宏观调控深度关联,实现了具有国家文化特征的跨越式发展。在产业化高速推进的三十年中,中国电影始终以坚韧的姿态和顽强的生命力迎接外部环境与行业自身的发展变动,国产电影的美学形态和市场占有率也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塑型,并体现出鲜明的本土优势。相信中国电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注释

[1]该《规定》全文详见110网法规资料库, http: / / www. 110. com/ fagui/ law_ 181929. html

[2]《少林寺》(1981)、《火烧圆明园》(1983)、《垂帘听政》(1983)、《木棉袈裟》(1984)、《敦煌》(1988)、《新龙门客栈》(1992)、《黄飞鸿》系列(1993)等影片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代表作品。

[3] 80年代后期内地出现了《东陵大盗》(1986)、《父与子》(1986)、《二子开店》(1987)、《顽主》(1988)、《代号美洲豹》(1989)、《黑楼孤魂》(1989)、《父子老爷车》(1990)、《圣保罗医院之谜》(1990)、《双旗镇刀客》(1991)、《爷俩开歌厅》(1992)等一大批初具娱乐形态的影片。

[4]丁亚平,意识形态、象征形式与自生能力———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体制变迁的路径,《文艺研究》, 2009 (1): 97

[5]张丕民答《电影艺术》记者问,院线制: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的核心,《电影艺术》, 2002 (5): 14

[6]童刚,贯彻落实电影产业促进法 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人民日报》, 2016-12-28 (11)

[7]意见全文详见国家电影局官网: https: / / www. chinafilm. gov. cn/ chinafilm/ contents/153/1254. shtml

[8]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http: / / www. gov. cn/ xinwen/ 2019-12/31/ content_ 5465531. htm

[9]意见全文详见中国政府网http: / / www. gov. cn/ zhengce/ content/2015-07/04/ content_ 10002. htm

[10] AIGC (AI Generated Content),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它被认为是继PGC、UGC之后的新型内容创作方式。———作者注

[11]办法全文详见国家网信办官网: http: / / www. cac. gov. cn/2023-04/11/ c_ 1682854275475410. htm

猜你喜欢
体制改革
河道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及改革方式探索
中国经贸(2016年19期)2016-12-12 22:09:04
对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思考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与对策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特征与发展策略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01:13:57
人性化管理的临床应用现状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0:08:41
浅析山东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8:49:24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9:00:34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8:55:05
论新型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完善
针对我国公共财政下预算管理改革的问题分析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