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明,梁凤波,温君慧
(1.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北京交通大学 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044;3.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学生工作部(处),北京 101101)
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效果欠佳,除受应试教育、不良社会风气和有欠缺的家庭教育外在影响外,其自身理论和实践的不足也是内在的重要原因,体现在目标论方面,存在着盲目追求体育的多功能和多目标,导致德育目标的“虚化”及上下位目标的“虚实错位”;在内容论方面,存在着对德育内容的“浅读浅解”,导致体育德育教材的“平庸化”和“碎片化”;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对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严重缺失,存在着“自然成就”的错误认识与做法。另外,在体育立德树人的环境论方面,存在着教育“温情化”“规矩制度缺位”“教师身教不足”以及“家、校、社体育共育不足和责任分散”等问题[1]。在此,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就目标、内容与方法进行讨论。
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在目标设定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追全”“求大”“浮表”和“轻行”4 个方面,究其根源均因对体育功能及功能与目标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所致[2]。
所谓“追全”,是指将体育德育的功能说得满满的,将体育课程思政的可行性说得多多的,这种错误倾向在2001 年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列出100 个体育品行的目标难以指导基层体育教师去切实地贯彻执行[3]。“追全”极易导致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迷失重点目标,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和“丢西瓜捡芝麻”现象。克服“追全”的正确做法是以青少年的主要品行问题与发展为导向,抓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向进行教育,大力加强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针对性。
何为青少年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在领袖和伟人的论述中可清晰循迹:毛泽东[4]在《体育之研究》中说:体育强筋骨,进而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习近平[5]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蔡元培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6]。从上述领袖和伟人论述中可以看出,体育立德树人之主要方向为:(1)体育调节感情,能培养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此是体育不同于其他文化活动具有最显著效果的精神陶冶;(2)体育锤炼意志,能培养人不怕苦累崇尚坚持的奋斗的精神,这是体育明显不同于其他文化活动具有显著效果的身心锤炼;(3)体育健全人格促进社会化,能培养人与人和睦相处、遵规守矩的团队协作精神,体育相较于其他文化活动有显著集体教育的效果。
依据领袖和伟人的指引,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培养其乐观向上之精神,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其集体精神促进社会化,锤炼学生的意志,使其成为不惧挫折勇于进取的接班人,应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
所谓“求大”,是将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目标制定过高,这种错误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计划中。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因涉及意识形态、精神、人格和“三观”层面,其上位目标有“高大上”也属正常,但当中观和微观的教育场景中,制定过于“高大上”的目标,必然导致目标内容泛化、方向不清,教育教学望文生义、照本宣科、导致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性不佳[7]。要纠正目标“求大”的错误,应注意以下两点:
1)认识到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目标的多层级性。同其他目标一样,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也有超学段(课程)、学段(水平)、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等层级。各层级的德育目标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不分清层级目标的功能特性,层次会被混淆。制订层级目标有其“着眼点”和特定工作,其“搭载文件”也不相同[2]。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不可能出现“课时的德育目标”,同理,教案里也不能出现像“课程德育目标”那样宏观的目标。
2)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要“从小见大”“抓小促大”。虽然德育里大是大非的问题多,但大是大非的教育却往往是从小事小节抓起。为此,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切勿“抓大放小”,更不能放任“小节”,相反德育教育要严抓狠抓学生品行的“细枝末节”,将其作为品行教育的突破口和契机,从“小节”里发现学生“大节”的问题,抓好“小节”促其向“大节”的质变转化(见表1)。
表1 各种正反面的“小节”行为及其投射的“大节”
所谓“浮表”,是不求甚解、表浅地去理解德育的内涵并将目标设定在表浅的理解之上。道德品行之事即内涵高远又体现在日常,这使得人们往往容易从日常理解去解释道德,形成对品德的“浅读浅解”[8]。在体育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师更有将“长跑=意志锻炼”“跳箱=锻炼勇敢”“集体做游戏=团结友爱”“分组比赛=竞争拼搏”“探究讨论=培养创造性”的简单联结。但当大家细究起何为意志、勇敢、坚强、忍耐、公平、组织性纪律性、团结、友爱、顽强、拼搏等时,又觉得说不清道不明。进一步谈及固执与意志、莽撞与勇敢、懦弱与忍耐、平均与公平、哥们义气与团结、取巧与竞争的区别时,迷茫的人更多。因此,要克服“浮表”的错误,必须要对“良好的道德品行”有正确深刻的理解。
道德品行的结构要素:(1)在何种环境下面对何种困难,此时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不良道德品行的面对是一样的;(2)应对的态度(即思想意识),此时良好道德品行和不良道德品行的面对是不一样的;例如“勇敢”思想意识是正确而理性的,是“为正义和他人利益的勇为”,莽撞则是不正确和不理性的,是“抱有侥幸心理的情绪化的勇为”,而懦弱则是不正确但理性的“为私利的不勇为”;(3)应对表现(行为),此时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不良道德品行的表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勇敢和莽撞仅从行为上看都是勇为,而懦弱和谨慎都是慎行;(4)态度和行为是否成为习惯性反应,习惯性的就是稳定的道德品行,不稳定的就是偶发的行为。依据上述结构要素对主要体育道德品行进行了分析(见表2)。
表2 各种道德品行的结构性解读
所谓“轻行”,是偏重讲道理抓认知,但缺乏行为教育与行为规范的做法。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都需要“知行合一”的教育,但现实中,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工作存在“重知轻行”“知行分离”现象。体育教师往往因认知的内容相对简单,内容也较丰富,因此更重视“讲道理”,但由于“行”的规范因学生的行为问题比较多样且更加复杂,往往抓的不紧,导致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因缺乏“知行并举”而实效不佳[9]。“知”与“行”是品行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对“知”和“行”加以区分(见表3,限于篇幅,仅举例4 种品行说明),不能将两个层面的问题相混淆,进而推进“知行合一”和“知行并举”的工作。
表3 品行中的“知”与“行”内容
体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体育可以成为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教材的内容也很多,如伟人的体育论述、杰出人物的体育事迹、优秀中华体育文化、青少年成长故事等等。但是被整理成为中小学生的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系统教材的却不多见,相应的教材理论就更少。为使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内容更加系统和结构化,更有可学性和可评性,急需有关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教材化。
要建构系统、结构化的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教材体系,应求得“中小学生突出的品行问题”与“便于学校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情境下进行教育的内容”的公约数,构建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可教可学、可育可评的体育德育教材体系。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研究认为,《弟子规》是集全面性、形象性、具体性、便于记忆性、可教可学性、可育可评于一体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的优秀教材形式,是很值得尝试的体育德育教材编写思路。并基此编写了《体育弟子规》和基于《体育弟子规》内容的《体育品行课课养》的德育教材[10]。
编写《体育弟子规》,首先要勾勒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理想像”(方向性),然后梳理中小学生比较突出的品行问题所在”(针对性),再将教育内容限定于“学校体育和体育学科范围的内容”(学科性),进而选出“便于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中进行教育的内容”(教学性),最后将内容定位在“符合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可行性)上。此5 个方面要素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体育弟子规》的内容构成。应该说,《体育弟子规》的上述工作,实际上就是体育德育教材的教材化工作,它为体育德育教材的编写基本原则的确定,为筛选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内容的方法论、程序性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可行的方法。
《体育弟子规》有较好体系性和结构性,其内容包括10 个方面的板块,从简单行为到复合行为、从个人行为到集体行为、从学校行为到社会行为、从体育行为到健康行为、从良好行为到精神面貌的递进性、互为基础和发展性的结构性系统性内容,即:(1)待人接物文明行为;(2)文明健康动作行为;(3)体育课的良好行为;(4)运动学习良好行为;(5)体育锻炼良好行为;(6)野外活动文明行为;(7)日常生活健康行为;(8)公共场所文明行为;(9)健康生活习惯养成;(10)时代体育精神养成(见表4,限于篇幅,仅述及前5 个方面)。
表4 《体育弟子规》部分内容及其教育目的
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进而在《体育弟子规》的基础上,与北京工业大学附校的师生共同设计和编写了集知识性、故事性、正误对比性、启发性、教学性、探究性和教学训练性为一体的《体育品行课课养》教材。《体育品行课课养》从文明行为的道德意涵解说、榜样故事、易犯错误、学习训练等几部分来诠释《体育弟子规》中的内容(见表5)。
表5 “体育品行课课养”的模式化教学程序、形式与方法
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实效性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机制机理不明。为何体育能培养意志、勇敢和拼搏精神?参加了体育就一定会意志坚强、勇敢和有拼搏精神吗?不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吗?做了什么就可以培养,没有培养是做错了什么?其中的机制机理何在?在此以意志力培养为例,讨论一下体育立德树人的机制机理问题。
通常,看得见某人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也能判断某人意志是否坚强,但却看不清“参加体育锻炼是否能使人意志坚强”,更难确切地说“经常锻炼的人一定意志坚强”,当然,更看不清“在体育中有意志的人做其他的事也会有意志”的演绎。许多体育教师都承诺在自己的课堂上会培养学生意志,但结果是培养了还是没培养,是部分培养了还是全部培养了,没能培养下次要改进什么,培养了今后要坚持什么等,当下都是疑问。
要解开这个疑问,须先解开“人面对困难时为什么会坚持努力”的机制机理。日本广岛大学的佐藤裕教授曾有个理论很有启发性。佐藤认为:意志就是座右铭,即一个人在困难时,能坚持努力靠的是自我激励,即自我暗示,即“自己对自己说的一句话”。下面举个学生长跑的例子加以说明:某班学生在长跑,跑到极点,个个胸闷气短,是坚持还是半途而废?每个学生都会犹豫,可以设想有以下4 种情况发生:(1)A学生想:哎,何苦呢,不就是1 500 米跑吗,不跑完又能怎样,别和自己过不去了!于是A 学生停下脚步;(2)B 学生想:刚才老师教导说要在困难的时候有意志,老师说得对!于是继续坚持跑了一段,但突然看到体育教师正在树荫里喝茶,心里顿生被蒙骗感,于是他也停下了脚步;(3)C 学生想:我上高中不容易,哥哥为我中学没毕业就打工去了,现在是靠哥哥的辛苦钱在上学,我必须努力,每门课都要争取好成绩!想到这里他努力继续向前跑,但极点迟迟过不去越来越难受,于是转念又想:反正今天的1 500 米跑也不是考试,不及格也没有什么,那我中考体育时再努力吧,于是他也停下了脚步;(4)D 学生想:昨天同屋的小李、小王讽刺说我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坚持像个懦夫,我说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信,还说看他明天跑1 500米到底能不能坚持,我今天就让他们看看我是不是懦夫,不就还有1 000 米吗,不信还能跑死我不成,D学生学生跑完了全程。
“意志就是座右铭”的理论给予体育德育的机制机理研究有益启示:(1)品行表现的深层机制机理是认知,是在关键时的自我自我暗示,即一句像座右铭的话;(2)自我暗示有着正确和不正确的指向,这导致品行的不同结果;(3)同指向的心理暗示也有不同的激励鼓舞强度;(4)心理暗示的内容是可以通过教育形成的;(5)久而久之,自我暗示的内容成为遇到困难时的座右铭,这个座右铭就是学生在任何困难前是否表现出意志的决定因素,也是意志教育的最终目标。“意志就是座右铭”的培养思路为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提供了教育内容及可行方法。
以往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效果欠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体育教师不善于创设适合的情境进行品行教育,即抓不住良好的教育契机[11]。学生品行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学生人格自尊心,因此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品行教育的最恰当情景和时机并用合适的“教材”进行教育(见表6)。
表6 各种体育品行教育的适合情境和“教材”案例
综合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品行教育应有4 个阶段的工作,即“形成正确的认知”“反省并纠正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巩固正确的和纠正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将正确的认识和行为演绎到更为宽泛的领域”。这4个环节就应是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教程。
1)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是品行教育的基础和第一步,主要是向学生讲明道理,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观念。至今的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在此方面是很强调的,也是体育教师比较熟悉的工作。需要注意教材要生动形象,扣准问题,深入浅出,难易适度,能打动人心。
2)纠正错误的认识行为。这是至今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有所忽略之处,也是体育教师不太熟悉的内容。以意志为例,学生在意志方面会有如下错误认识与行为:(1)有错误的“座右铭”。如“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一个长跑用得着那么认真吗”“不及格就不及格了,不及格的人多着呢”等;(2)错误榜样影响。有些同学缺乏主见,属“从众”类型,在遇到困难时会先看别人怎么做,如果是错误的榜样时就会放弃坚持;(3)意志的“阈值”过低。有些同学不是不努力,而是坚持努力的“阈值”太低,往往坚持一会就泄气了;(4)缺乏行为的突破和自信心。有些学生在以往的挫折中丧失了自信,觉得别人能坚持的事自己未必能坚持。
3)巩固正确的认识与行为。这是至今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需要大力加强之处。以意志培养为例,要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稳定的“座右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巩固确认那些符合自己能给与正能量的“座右铭”;(2)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教师要营造出鄙视懦弱的集体意识,并使学生产生对集体意识的自觉服从,会因“集体道德感”的压力而不敢轻言放弃,久而久之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3)良好榜样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树立“努力拼搏”和“勇于坚持”的榜样,使其在艰苦的运动过程中起到榜样和“领头羊”作用;(4)不断提高坚持努力的“阈值”。对一些“坚持阈值”较低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任务困难难度,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小步快走、不断地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5)让学生突破困难建立信心。教师要营造困难难度不是很大的情景,如在跳箱学习中鼓励学生挑战,并利用集体的声援鼓励学生战胜困难,然后因势利导地让学生体会“突破感”,从而建立信心。
4)将正确认识和行为演绎到更广泛的领域。这是至今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教程做的不够的地方。品行教育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要举一反三,帮助学生理解品行教育的深刻意义并能自觉地将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转变为自己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的品行习惯。
研究团队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公体游泳课依据上述理论认识,对培养大学生意志进行长达3 年的实验性教学实践,部分验证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取得较好实践效果[13]。
在大学的游泳教学中,学生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那是培养意志的教材与情景,因此上课前必须要对这些情景和教材预想清楚,进行必要的准备。表7 是大学生在游泳课中会遇到的困难情境。
表7 在体育运动和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情境及意志教育的教材
意志的培养与教育方法主要有“道理的说明”“情感的诱发”“榜样的指引”“集体的影响”“表扬的激励”“纪律的规范”“纪律的要求”“适当的批评”“适度的惩罚”“教师的师表”等,但这些方法也是有利有弊(见表8),因此要恰当地运用。
表8 在游泳教学中培养意志的主要方法及其利弊所在
要根据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事先准备好一些“自我暗示的语言”,以便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座右铭”的教育,这本质上就是对在游泳课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备课”。这些“自我暗示的语言”的类型方向各不相同,强度效度也不尽相同(见表9)。
表9 作者在北师大游泳课用过的教育语言以及其中的“座右铭(信条)”
大学生在游泳课中的意志培养需要有恰当的条件、适合的氛围、良好的环境和有正能量的集体存在,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必须努力去创设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见表10)。
大学游泳课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的效果体现:(1)进行意志教育的5 个班级的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游泳课中都取得了好成绩,每个班级均有2/3 左右的学生完成300 米的蛙泳和技评,获得了100 分的成绩(北师大规定:完成100 米的蛙泳和技评获100 分);(2)各班学生都有各种懦弱的表现,如怕冷、恐惧水、头不敢下水、怕累等现象,但学期结束时这些懦弱表现都得到一定克服;(3)生物学院班上曾有一位严重跛脚学生,但在教师的额外教学和集体鼓励下,该生克服巨大困难,完成30 米的蛙泳,教师在征得同学的同意下,给与其85 分的成绩;(4)相对其他同时教学的班级,实验班的班风和游泳成绩都明显要好。
精神萎靡不够昂扬、怕苦怕累意志不够坚强、难以融入集体不能遵规守矩是当前学生思想品行的突出问题,而培养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不怕苦累崇尚坚持的奋斗精神、与人和睦相处遵规守矩的精神既是体育的主要功能所在,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要求相吻合,因此应将其定位为当下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而其他方面目标要配合主要目标去实现。
应描绘出当代学生身心健康“理想像”,对各学段学生的“理想像”清晰描绘,才能全面、清晰地构建出当代青少年学生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教育理念和体育特色传统描绘出本地区学生身心健康“理想像”,以形成富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地区教育内容体系;各学校,特别是名校就更应依据学校的体育传统和办学特色描绘学生的“理想像”,以形成有特色的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校本内容体系。
应摈弃极端思想和方法,在以往的学校体育理论和课改实践中,曾经有过“学生是上帝”“教师是超市的导购员”“上体育课学生叫教师妈妈”“体育教学温情化”“不要严格要求”“不要刻苦锻炼”“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的错误主张与错误实践,要加以防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健全学生人格和锤炼学生意志的要求,大力加强对学生体育品行的严格要求与身心锤炼。
上述的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团队的《体育弟子规》与《体育品行课课养》的教材设想只是众多教材建设思路中的一例,但无论何种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教材体系须符合以下基本原则:(1)充分体现体育的功能与特点;(2)教育要以小见大,从具体行为入手;(3)内容要尽量做到可见、可育和可评;(4)以正面教育为主但也要强调纠正错误;(5)建立相应训练内容体系,特别要加强行为矫正的内容。
应建立有效的体育思政的途径和方法体系:(1)讲道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认识;(2)明纪律,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3)树榜样,引导正确的品行方向;(4)搞评比,建立正向的比、学、赶、帮、超的氛围;(5)建集体,利用良好集体的教育作用,影响带动学生的品行教育。上述方法中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基本原则,有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教法手段,需要不断加以研究和进行模式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
家、校、社3 个方面教育不可相互矛盾、相互割裂、相互干扰、相互抵消。因此,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中的“课程”应是“大课程观”,是将课内外、校内外联合起来的教育,要开展诸如“体育爸爸会”“健康妈妈会”的成功实践。要将“理想像”、《体育弟子规》《体育品行课课养》的内容与家庭社区共享,推进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家庭作业,努力创建在“双减”新形势下,家校社联动共育的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新局面。
应在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并探索有效途径方法基础上,组织专家集体攻关,创编《体育课程思政教材教法》教材,以便于对未来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便于对在职体育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职后教育,并促进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体系与方法体系成熟。
当前体育教师为人师表存在问题,体育教师“三观”、素养、修养等也还时常受到社会的质疑。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师德水平,既要从前端的体育教师培养抓起,也要抓紧后端的在职体育教师师德评价,而这又都依赖于对体育师德内涵的研究,依赖于科学的体育师德评价标准的制定,这是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