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
【案例呈现】
英语课堂上,杨老师正在激情满怀地讲评期末模拟卷,突然发现小畅在做数学题,杨老师有一丝生气,说了一句:“小畅,请认真听讲。”小畅没有理会,继续做数学题。杨老师更生气了,一把夺过小畅手中的作业本,转身走向讲台。这时,小畅站起来朝杨老师怒喊:“你烦不烦,英语试卷上的题目我又没做错,凭什么不能安排自己的时间,你不要管我了。”杨老师愣了一下,强压心中的怒火撑到下课,课后怒气冲冲地对我说:“张老师,你们班的小畅我管不了了,以后我的课她爱怎样就怎样!”
这一起课堂冲突让初次当班主任的我陷入了两难境地:从师生关系看,小畅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且公然顶撞老师,显然是不对的,但我如果只是简单地批评、惩罚小畅,不仅会让我和她的关系疏远,而且也难以知晓她行为背后的动机。从师师关系看,科任教师在我班受了委屈,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妥,她不仅会质疑我的班级管理能力,还可能会对我班产生负面印象,影响后续的教学。如何当好杨老师和小畅之间的“和事佬”?我想到了非暴力沟通。
【方法分享】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步骤:
1. 观察。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便是放下成见, 耐心倾听,以此获取较为客观的事实。通常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听说……是吗?”“你的意思是说……”
2. 感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进入深度沟通的前提。要注意的是,感受与想法不同,“我觉得我数学不好”是想法,“我不会做数学题,我很沮丧”是感受。通常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感觉如何?”“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 需要。只有明晰内在需求,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常我们可以这样提问:“是什么想法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你看重……对吗?”
4. 请求。能够满足个体内在需求的具体举措便是请求。当我们被情绪左右时,很难清楚地表述出恰当的请求,说出的通常是命令。所以,在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并且要传达出无意强人所难的善意。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是否愿意……”“所以,你想……”
我尝试用以上方法与小畅和杨老师沟通。
【谈话过程】
1. 与小畅的谈话过程
我:小畅,能跟张老师说一下今天英语课发生的事情吗?
小畅:我感觉英语老师故意针对我,我很生气,所以冲她吼了几句。(小畅在评论,而非客观描述事实,因此需要进一步引导。)
我:你能具体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你有这种感觉吗?
小畅:今天英语课讲评的试卷错题我已经弄清楚了,于是我就拿出数学错题本复习。您知道的,数学是我的短板,期末考试临近,我想在数学上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但是,杨老师在课堂上不停地点我回答问题,还将我的错题本收走了。
我:所以,你是对杨老师打断你复习数学一事感到生气,是吗?(点明矛盾点,确认信息,拉近距离。)
小畅:是的。
我:其实你很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对吗?(询问需求。)
小畅:当然。就是因为中考数学成绩不理想,我与理想的高中失之交臂。进入高中以后,数学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我的数学成绩仍不见起色,所以我选择了历史方向。分班后,双语学科是我的优势,政、史、地目前也还不错,唯独数学扯了后腿,所以我想把数学成绩提上来,不再重蹈覆辙。
我:你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认知很清晰,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突破数学的瓶颈。(给予肯定,进一步拉近距离。)老师也都希望你们能够考取心仪的大学,可见,我们的需求是一致的。只不过,杨老师是英语老师,自然会多关注学生在英语学科的表现。
小畅:这学期以来,我在英语学科上并没有花太多时间,但成绩还能稳住。现在想想,其实多亏了杨老师的帮助。之前我的作文总是扣很多分,杨老师找我谈了几次,逐字逐句地帮我修改。每次大考结束之后,她都会拿着答题卡逐个跟学生分析问题,她的确是一个严谨负责的老师。(小畅的情绪平复,回归理性。)
我:我想,正是因为杨老师严谨、负责,所以她在课堂上对同学们的要求会比较高,她希望同学们都能跟着她一起投入课堂,你觉得呢?
小畅(点头):杨老师希望我的英语能够再提高10分,进入高分段,其实我也想冲一冲。
我:所以,你想调整一下英语学习计划吗?(进一步挖掘需求。)
小畅:是的。我一方面要转变观念,虽然目前英语有一定优势,但也要居安思危,不能顾数学而失英语;另一方面要调整行为,上甲课做乙课作业不仅违反课堂纪律,而且自己也提心吊胆,学习效率并不高。(明晰需求,调整行为。)
我:看来今天的事让你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老师的期待。
小畅:是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2. 与杨老师的谈话过程
我:听说今天英语课上小畅顶撞了您,作为班主任,我为此感到非常抱歉。(表达感受和歉意,拉近距离。)
杨老师:哎,教书几十年,这还是第一次被学生公开指责。
我:小畅的课堂行为让您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很生气,对吗?(确认信息,询问感受。)
楊老师:当然。为了准备这节课,昨晚我在办公室加班到十点。我原本也可以简单处理试卷,不用专门拿一整节课来讲解。
我:所以您非常看重这一节试卷讲评课,也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对吗?(询问需求。)
杨老师:是的。虽然这次考试的阅读理解题目不难,但是这几篇文章的逻辑结构严密,词汇和语法高级,非常值得学生精读、模仿。
我:正是在您的带领下,我们班的英语成绩才能进入年级前列,学生和家长都特别认可您。(给予肯定,进一步拉近距离。)
杨老师: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儿,我们付出并不图回报,只是想让学生在高考时多一些底气和信心。(引出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期待。)
我:是的。尤其是我们班的学生,大部分都存在偏科现象,未来恐怕还得老师多费心。
杨老师:文科班的学生是这样,双语好一些,数学是“绊脚石”。
我:是啊。小畅就是这样,数学成绩不及英语的一半,临近期末,她非常焦虑。(引导杨老师与小畅共情。)
杨老师:哎!我当时也有些冲动,要是知道她的处境,下课找她单独聊聊可能会更好。(明晰需求,调整行为。)
当天晚自习,小畅找杨老师道了歉,经过杨老师的开导,小畅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师生关系也得以修复。
【总结反思】
师生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往往是双方都想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去改变对方,而忽视了对方的心理需求。诚如《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所言:“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在上述案例中,我运用非暴力沟通,引导科任教师与学生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期待,并且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在沟通的过程中,杨老师和小畅逐渐明白,他们其实是同一战线的盟友,师生关系得以改善。这样一来,师生冲突危机便转化为教育的契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