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持良好的体态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其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稳定性,防止身体出现一些健康问题。正确的体态会降低躯体关节受到的应力,而不良体态则会让这些应力显著增加。不良体态逐渐低龄化,逐渐引发家长和社会的关注。文章探究中学生常见的不良体态及相应的健康问题,并对校园内体育学科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通过学校体育运动改善中学生体态异常问题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体态;体育教育;体育运动;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侯渭蓉(1977—),女,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龙亭学校。
一、研究背景
不良体态是人静态时躯干肌肉、骨骼的力学排列异常化,通常是由人体肌肉的力量、长度、维度等发生非正常的慢性改变引起的,会影响躯干肌肉、骨骼的排列,最终使人的物理外观畸形。
当代中学生课业压力大,生活方式单一,肌肉骨骼的不对称生长逐渐低龄化,并且由于城市化生活和较少的体育运动锻炼,其体态异常的问题逐渐加重。肌肉、骨骼排列失衡,也会增加中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出现损伤的风险。运动是矫正不良体态最有效、简便、经济的干预方法。有研究分析表明,规律性运动,尤其是功能性力量训练与抗阻运动对青少年儿童的体态异常具有明显的矫正作用[1]。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低龄的中学生群体关节灵活性和软组织弹性较好,骨骺线尚未完全闭合,可塑性较强,若在此时进行体态的纠正,能有效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当代中学生不良体态现状
如今,中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不良体态及不良姿势种类繁多。异常的体态最大的影响是对人体的骨骼与关节造成异常应力,导致躯干相关部位出现疼痛,且大部分不良体态也会影响其他身体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增加其他身体系统出现问题的概率。以下笔者分别探讨中学生常见的不良体态与其健康隐患。
(一)驼背圆肩、颈前伸等上交叉综合征问题
颈前伸和驼背是较为常见的体态问题[2]。驼背圆肩的具体表现为脊柱区胸椎部向后的曲度增加,肩关节过度内收。从人体的正常生理曲度分布来看,胸椎进化为自然地向后弯曲。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为了使胸腔有更大的体积容纳心、肺等重要器官,但部分学生由于久坐及上肢内收的操作性动作(如长期书写、使用电子产品等)增加,使得自身的胸椎弯曲角度逐渐增加,这会挤压上躯干内脏系统,使胸腔容量减少,从而影响心肺系统的正常工作,削弱呼吸与循环功能。在体育运动中,存在该类异常体态的学生易产生呼吸模式变化及降低运动表现等情况。
颈前伸指上位颈椎过度伸展,头部与颈椎在冠状面上向前平移的幅度增加。头部的过度前移会显著增加颈椎承受的应力,增加颈椎过早产生退行性改变的风险。
驼背圆肩与颈前伸是上交叉综合征的表现,也可能是造成上交叉综合征的原因。上交叉综合征指在长期驼背圆肩、颈前伸的体态下造成肌肉失衡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上交叉综合征会引起背痛、肩痛、颈痛、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等。
(二)高低肩、脊柱侧弯、骨盆倾斜、长短腿等综合问题
高低肩、骨盆倾斜一般由不良姿势习惯引起,如:中学生在写作业、听课时身体重心歪斜,一只手撑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放在桌下;长期使用一侧肩膀背书包;跷二郎腿;等等。此类重心偏斜或長期使用一侧肢体发力、支撑的习惯,会导致躯干或四肢一侧肌肉紧张度增加。长期的一侧躯干肌肉紧张会增加相应区域脊柱关节的应力,导致脊柱侧弯,严重的脊柱侧弯会引起内脏系统疾病,需要外科手术介入,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三)骨盆前倾、膝过伸等下交叉综合征问题
当肌肉发生异常的紧张性缩短或松弛性拉长时,会造成骨盆、腰椎关节的功能结构异常,躯干表现为中下段的体态异常,如骨盆向前倾斜、腰臀部弯曲度增加、腰椎补偿性伸直、膝部过伸等。中学生是较容易发生骨盆姿势异常的群体,其久坐的行为本身会使屈髋肌群长期处在短缩状态,而臀部肌肉收缩的需求较少,会造成“臀肌失忆”;且部分中学生无规律的体育活动习惯,会导致腹侧核心肌群力量逐渐被削弱,臀肌失活时大腿后侧的腘绳肌过度补偿造成膝过伸。此类异常体态增加了腰椎椎体排列上的剪切力,会造成腰背酸痛的问题。
(四)X形腿、O形腿、扁平足等问题
X形腿学术名称为膝外翻,O形腿学术名称为膝内翻,与扁平足一样,这两类表现有可能为结构性畸形,即先天形成的骨骼发育异常,也有可能是后天肌肉骨骼关节结构失衡造成的异常体态。膝外翻与膝内翻表现为小腿胫骨相对于大腿股骨向外或向内倾斜。非结构性扁平足指内侧足弓在人站立行走时过度塌陷的现象,此类非结构性的异常,一般都是由肌肉失衡引起的。这些异常体态较为常见,但通常不会引起学生、家长与老师的关注。尤其是存在非结构性扁平足的学生,体育运动表现一般较差,但较少引起体育教育者的关注。
三、不良体态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常见不良体态大部分由肌肉失衡引起。人体肌肉作为关节运动的原动力,需要关节的转动才能维持适当的拉长、缩短交替改变,从而保持肌肉纤维的正常弹性。而青少年学生久坐学习的生活习惯违背了人体肌骨系统正常的运行机制,再加上中学生及其家长对体态问题的关注较少,以及学生书包重量较大、长期频繁使用电子产品、不经常运动锻炼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很容易出现体态异常的问题。因此,学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时可从中寻找突破点,通过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不良体态进行
干预。
四、通过体育课程矫正中学生不良体态的策略
(一)加强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培训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该纲要明确指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在所有教育阶段,将健康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培训健康教育教师,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校与家长更关注学生的成绩,体育运动的时间被大大压缩,而目前青少年的体态问题逐渐加重,这个矛盾使体育教师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学校体育课程是学生非常有限的运动时间,要想通过体育课程设计对学生的不良体态进行干预,体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相关健康知识,如功能解剖学、功能性训练的概念与基础方法、肌肉骨骼康复学、运动生理学等,以便为学生制订科学的体态纠正运动策略。此外,体态纠正运动策略的设计还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多项体育运动的专业技能和动作要领。因此,不论是统一培训,还是自主的学习提升,教师都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有助于中学生不良体态的纠正。
(二)学校应明确体育教育改革的本质
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因此,部分学校存在忽视学生体育需求的问题。部分地区已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的考核内容。然而,体育教育的使命不是提升学生体育成绩,而是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学校的体育课程是学生接触运动项目的重要途径,要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的运动健身信念,让学生学到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终身良好习惯和爱好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打破体育教学刻板化、流程化的状态,回归体育课程的运动本质,根据学生的体质、体态异常的类型、运动爱好等开展分类运动课程,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感受到自身良好的体态带来的满足感、舒适感,从而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学校和相关机构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可尝试打造“体康结合”的特色体育课程,通过针对性的体育运动从根本上提升中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变家长“重智育、轻体育”的错误观念,增强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力。
(三)开展针对性的肌力训练、柔韧性拉伸等体育运动课程
上文提到,造成中学生不良体态的主要原因为肌肉失衡,而改善肌肉失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针对性的肌肉训练。以下交叉综合征为例,拉伸短缩而紧张的屈髋肌群、下背部肌群,训练松弛无力的腹部肌群、臀部肌群,即可改善学生的骨盆前倾、膝过伸、腰臀部曲度过大的不良体态。此类运动对器械、场地的要求较小,使用简单的哑铃、弹力带等即可运动,经济便捷,非常适合当前中学体育
课堂。
(四)体育教育者进行小区大众健身器材的
使用宣教
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在日常生活中可用来运动的时间非常有限,而现在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小区均配备有简易的公共健身器材。坐姿蹬腿机可以训练大腿前后侧肌群,仰卧起坐器可以训练核心肌群,站姿扭腰机可以改善腰椎灵活性,行走机可以辅助屈髋肌的拉伸,综合使用以上器械可以锻炼下交叉综合征的失衡肌群。肩部旋转器和上肢升举器可以提升肩胛骨的活动度,从而改善驼背、圆肩等体态问题。体育教育者了解这些器械相关的使用方法和功能并向学生宣教,让学生利用这些简易的健身器械进行锻炼,可以有效矫正学生的一些异常体态。
(五)开展功能性的训练与多样化的体育课程
此外,学校可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课程。长跑、短跑等经典体育项目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耐力或爆发力。但人体躯干重要区域较多,单一的运动训练不能帮助学生改善肌肉的失衡情况。多项研究表明,综合性、功能性的体育训练对不良体态有较好的干預效果。刘鹏应用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本体感觉训练、下肢肌力训练等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运动矫正了部分小学生的异常腿型[3]。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受时间、场地、器械等限制,教师应调整功能性运动,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等。张春苗通过12周的大众健美操运动,改善了实验组学生的骨盆前倾、高低肩、不良腿型、脊柱侧弯等情况[4]。此类课程对学生的体态问题有矫正与预防的作用,且趣味性较强,易被学生和家长接受。此外,教师可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开展目前比较流行的HIIT运动和TABATA运动。这类运动动作幅度较大,需要身体较多的肌肉参与,对青少年的体态和体质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教师开展此类运动时要注意学生运动前及运动中的肌肉骨骼损伤情况。
除了较为流行的现代体育,我国的传统体育是历史文化传承中的瑰宝。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课程,其动作柔和缓慢,对躯干的核心力量要求较高,同时对四肢肌肉有较好的训练效果。王丹对23名存在上交叉综合征的青年进行了12周的健身气功干预,发现所有受试者的疼痛水平降低,颈部关节活动度明显提升[5]。
(六)学校和家长应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学校与家长应关注学生平时出现的躯体不适,如疼痛、头晕、睡眠障碍等,了解这些问题是否与体态异常有关;关注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运动损伤,及时分析运动损伤可能导致的问题。学校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驼背等不良体态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对此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让学生知晓不良体态是可以被改善和纠正的。良好的体态会给青少年带来良好的气质和良好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课程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卫军,乔玉成,贺群莲.规律性运动对儿童青少年体态异常的矫治效果:荟萃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2,37(3):83-90.
[2]蒋玉梅.青少年异常身体姿势现状的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0):61-64.
[3]刘鹏.昆明市1—4年级小学生不良腿型姿态的调查及干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4]张春苗.大众健美操对12—15岁青少年不良身体姿态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
范大学,2021.
[5]王丹.十二周健身气功运动处方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干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