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管理推动小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研究

2023-07-21 12:13:11丁延霞
求知导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

摘 要: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教育应当发挥各门学科的思政教育优势,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激发全体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热情,实现思政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文章以创新教学管理推动小学课程思政改革为主题展开探究,阐述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创新教学管理推动小学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基于实践基础提出改革的具体路径。希望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不断完善小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在学校内部构建起“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创新教学管理;小学;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创新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BY[2022]G25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延霞(1978—),女,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一小学。

思政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课程,是全面落实学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在全新的发展时代,学校教育要想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在明确“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小学课程教学的特点解决思政教育“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教育应着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立体式协同教育体系,积极创新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全面推动小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小学教育中铸魂育人的效能[1]。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在课程教学中落实思政教育,是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2]。课程思政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综合性教育观念,是基于传统思政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提出的一种创新性教学观点,强调将非思政课程的学科教学活动与思政教育活动相融合,在课程教学中突出“立德树人”的课程教学目标,发挥不同学科在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性格塑造上的积极价值,进而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因此,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一种新颖形式,通过积极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价值,结合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并与教学活动全过程相融合,进而使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形成同向、同行的发展模式,在学校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二、创新教学管理推动小学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

教学管理是针对教学工作开展的管理活动,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特点的专项工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核心所在。在课程思政改革落实过程中,学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立足于新课改要求落实实施方案,才能够推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因此,学校创新教学管理能够引导教师在改革课程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渗透,对于德育、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均具有重要价值。

(一)促进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道德情感的启蒙,通过系统性教育活动(包括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形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积极情感,自主产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美好愿望。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就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价值。因此,教学管理的创新能够更好地促进各门学科教学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主动将国家大政方针落实于教学实践,积极促进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强化对道德情感的认知,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念的启蒙教学和有效引导,促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良好发展[3]。

(二)促进教学改革,凸显各门学科的传统特性

课程思政强调突出各门学科教学的思政教育价值,如语文、英语等学科中包含的人文教育价值,数学、科学等学科中包含的科学教育价值,音乐、美术等学科中包含的艺术教育价值,以及每一门学科在历史发展中无数先驱者对梦想的追求等,都是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素材,对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中,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够有效增强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适应性,指引教师更深入地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政教育价值,凸显各门学科的传统特性,为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学管理创新不仅能够促进课程思政的落实,也能够促进各门学科教学改革的良好开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育德”与“育才”教学目标的同向、共性,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学的教育价值。

(三)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层面的讲述,还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引导。对学生而言,他们将接受更具有引领价值的教育,不断提升人文综合素养,形成独立的人格,不断发展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创新教学管理推动小学课程思政改革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文、史、哲等方面的文本培养学生的高尚情趣和情操,在“文道统一”和“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熏陶下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使其将家国情怀植根于内心深处,对祖国、民族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教学管理的创新能够持续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实施,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强化各学科的教育价值,持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乐观向上、品德优良的时代少年。

三、创新教学管理推动小学课程思政改革的

路径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思政教育又是德育的重要维度,是实现学生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实施中,学校要重视思政教育的协同式发展,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充分融合,积极挖掘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上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进而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在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当从管理、教师、课程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探索出一种符合学校特色的教学管理新模式,不断推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良好发展[4]。

(一)优化组织管理建设,为课程思政提供全方位保障

课程思政是一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先进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学校教育在传道授业解惑和育人育才等方面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不断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它与传统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模式完全不同,强调隐性教育,强调润物无声,以学生内在感悟替代教师外在说教,从而增强学科教学对学生思想的塑造和价值引领。同时,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式多样,需要将包含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不同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课程思政代表着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引导各门学科教师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科所具有的思政教育价值,并根据该门学科的特点实现德育渗透,才能发挥该门学科的思政价值。为此,在教学管理中,学校首先应当着力推进组织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完善,以学校党委为组织核心,带领思政教师、学科教师共同探讨课程改革方案,从学校实践层面制定完善的改革规划。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不断健全课程思政的规章制度,增强课程思政改革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规章制度可从激励、惩罚、监督三个维度展开,根据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表现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金、晋升等挂钩,不断强化教师的参与热情,推动课程思政的良好发展。

(二)突出教师主导地位,激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热情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活动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将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幕后导演,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感、如何引导学生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等上,要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魅力。而这一过程就是实现思政教育和学科教学相融合的重要途径,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单一化知识学习的基础认知,从更多元的维度进行学习思考,不仅能够看到知识本身的内涵和原理,还能看到知识背后无数先驱者的坚持和努力,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思政教育渗透。由此可见,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学成效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氛围的创设引导学生进入思政教育的情境中,使其在学科知识的刺激和引导下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达到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的目标。鉴于此,学校在教学管理创新工作中应当紧抓教师这一关键因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主导价值,不断加强对教师观念的引导,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和策略指引教师感悟到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且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这样一来,各学科教师将更乐于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特点,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积极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管理的成效,让课程思政成为一种教学常态,不断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加强课程教学研究,围绕思政教育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思政是指导教学改革的一种教学思路,教师不仅要将其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加强理论层面的教学研究,这样才能够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不断促进思政教育在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的长远发展。学校应积极推进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思政教育为主题开发校本課程,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引导和帮助。为此,学校应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部门或小组,系统性研究各门学科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立足于学科教学的特点,明确不同学科教师应承担的教学职责,明确教学活动所应达到的思政教育目标,为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保障。与此同时,学校还应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目标优化思政教育的内容,以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切入点,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思政的校本课程,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既让教师易于操作,又让学生乐于接受。另外,学校相关部门还要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的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教学实践加以研究,提出整改方案,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

(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需求开发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小学课程思政改革带来了更多机遇,学校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一方面,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引入视频播放、音频播放和图片展示等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另一方面,学校能实现对课程思政教学资料和信息的整合与管理。例如,学校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学习材料上传至网络平台中,可作为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开发多样的管理功能,让教师可直观了解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留言、私信等方式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使课程思政构建起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相融合的管理模式。

结语

现代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讲授和技能方法的掌握,更应注重身心素质的同步培养,促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学校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教育与各门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通过立体式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断促进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步发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应认识到创新教学管理对于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价值,能够充分结合小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模式,在着力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持续加强教学研究,在立体协同的思政教育体系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6):286-298.

[2]张浩,刘海莲,张锐.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2):11-14.

[3]李娜,张卫东.立体协同:构建新时代小学思政课程体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0(2):35-41.

[4]庄汝刚.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思考[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5):78-8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小学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7:51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0:05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6:40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5:16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2:26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