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词义演变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常用词“锻炼”古今概念义及其褒贬色彩义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本文结合历史语料,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梳理“锻炼”词义演变的具体历程,并分析其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
【关键词】“锻炼”;词义演变;动因;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4-011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4.036
一、引言
“锻炼”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328中有三个义项:1.指锻造或冶炼;2.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3.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提高。如:“体育锻炼”“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在现代汉语中“锻炼”是常用的褒义词。
但现代汉语中的这三种义项放到以下古代汉语的句中却读不通:
(1)司孔目吏解晖,性狡而酷,凡有推劾,随意锻炼。(《旧五代史·汉书列传》)
(2)凡有大狱,当面讯,防构陷锻炼之弊。(《明史·刑法志》)
结合以上两个例句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推断此处的“锻炼”不是褒义词,现代汉语中“锻炼”的义项放在这也不太合适,那么“锻炼”的所有义项(包括感情色彩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值得我们仔细探究。本文将立足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梳理“锻炼”的词义演变过程,对不同时期的义项进行明确界定,并尝试探究其词义演变的动因和认知机制。
二、“锻炼”历时词义演变
(一)上古汉语时期
《说文解字》对“锻”的解释是“小冶也,熔铸金为冶,以金入火焠而椎之为小冶”,“炼”的解释是“鑠治金也”,均指冶炼金属的过程与手段,在这里,许慎将“锻”和“炼”与冶炼金属联系起来。“锻”和“炼”均作为单独的词出现,这种用法自先秦时期开始到近代汉语时期都很常见①。例如:
(3)备乃弓矢,锻乃戈矛。(《尚书·费誓》)
(4)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览冥训》)
以上例句中的“锻”和“炼”表示“锻造冶炼”的含义。结合其字形分析来看,字本义与词本义一致,本义的概念是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的意义[2]91,由此看来,“锻造冶炼”是“锻”“炼”的本意,只是作为词组的时候将两个字拆开使用了,合并在一起时本义没有发生变化。
(二)中古汉语时期
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率性篇》中,作为一个词的形式的“锻炼”出现了4次,都表示“锻造冶炼”,以动作并列的方式连合成词,泛指冶炼金属的过程,同时,其他典籍中也出现该词并表示“锻造冶炼”之义,例如:
(5)冶工锻炼,成为銛利,岂利剑之锻与炼,乃异质哉?(《论衡·率性篇》)
之后引申出“罗织罪名,陷罪于人”的义项,例如:
(6)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后汉书》李贤注作为注释《后汉书》的集大成之作,对书中的“锻炼”做过解释:“锻,椎也。锻炼犹成孰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陶铸锻炼,使之成孰也。”贪官小吏为了一己私欲,编造子虚乌有的罪名并硬加于某人头上,通过手段使某人的本性在外人眼中发生改变,已达到置其人于死地的目的,这种手段行为与冶炼金属使钢铁本质改变的过程类似,该引申义项自东汉后期使用频率逐步上升。
(三)近代汉语时期
在中唐时期,首次出现“锤炼文辞”之义,例如:
(7)专志于学,为文无谬悠迂诬之谈,锻炼翦截,动可观采。”(《柳宗元集》卷23)
唐代开始,“锻炼”一词的文献分布率和见次率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前代出现的各义项得以延续,并且广泛使用,例如:
(8)良工锻炼经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初学记·古剑歌》)
(9)正此是锻炼神冰铁,磨琢成工光皎洁。(《西游记》19回)
(8)—(9)中,“锻炼”均为本义“锻造冶炼”,通过冶炼技术得到“宝剑”“光亮的神冰铁”。同时,具有贬义色彩的义项“罗织罪名,陷罪于人”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例如:
(10)狱吏希旨,锻炼其事。(《新五代史·唐臣传》)
(11)因锻炼成狱,杀廷弼以杀诸公也,视同文馆狱祸尤烈矣。(《清诗别裁集》卷14)
(10)—(11)中,结合语言环境,一些狱吏采用“罗织罪名,陷罪于人”的手段,造成不好的后果。
在这一时期,“锤炼文辞”之义也很常见,例如:
(12)清诗要锻炼,乃得铅中银(《苏轼集》卷25)
(13)诗放笔快意,一泻千里,不甚锻炼。(《瓯北诗话》卷5)
“锻炼”作“锤炼文辞”之义,将本义“锻造冶炼”的描述主体铁矿石改变成了文字,鐵矿石经过捶打冶炼变成铁器的过程与文字精雕细琢联系起来,重点在于强调两个过程的相似,从而直接引申出“文章精炼”的义项,词性变为形容词,具有褒义色彩,例如:
(14)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新唐书·李郑二王贾舒列传》)
“锻炼”本义是“锻造冶炼”,这种浴火成材的过程所赋予的感受,与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增长才干”的感受有相似性,因此引申出“在艰苦中经受考验”义项。例如:
(15)愿生生居学地,而自锻炼。(《五灯会元·世奇首座篇》)
(16)阅历益久,锻炼益深,气足则调自振。(《瓯北诗话》卷10)
从冶炼金属的过程来看,锻造冶炼是在高温环境中对铁矿石进行熔炼和捶打,引申出“拷打折磨”义项。例如:
(17)舜陟大怒,文致其罪,送狱锻炼,备极惨毒,登几不能堪。(《鹤林玉露·乙编卷二》)
(18)怎当严刑锻炼,疼痛难熬,只得一一细招。(《醒世恒言》34卷)
近代汉语时期,“锻炼”一共有6个义项②,分别是:“锻造冶炼”“罗织罪名,陷罪于人”“锤炼文辞”“文章精炼”“拷打折磨”和“在艰苦中经受考验”。本义使用频率大幅降低,但一直存在,相对于贬义色彩义的使用频率差距较大;中唐时期,“锤炼文辞”义项首次出现,但使用较为少见,自元末开始至清朝中期,使用频率逐步升高,并直接引申出“文章精炼”义。这一时期,由本义隐喻而来的“艰苦环境中增长才干”和“拷打折磨”义开始出现,但使用频率总体比较低,各义项使用呈并列发展趋势,体现出语言发展上的共存现象。
(四)现代汉语时期
自清朝后期开始,“锻炼”的见次率大幅下降低,但义项仍是前代的延续。民国初期,保留本义,例如:
(19)日日夜夜地锻炼,费了整三年的精神,炼成两把剑。(《故事新编·铸剑》)
贬义色彩意义继续出现,例如:
(20)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清史稿》卷270)
清末民初,“锤炼文辞”之义,以及引申出的“文章精炼”之义,仍然存在,但见次率明显减少,例如:
(21)王安石的文章锻炼含蓄,收敛沉着,很有深度。(郭沫若《王安石》)
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社会背景的变化,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锻炼”义项逐步单一化,原六个义项仅保留“在艰苦中经受考验即磨练”之义,例如:
(22)用乐舞去教年轻人,不是锻炼他们又是什么呢?(张庚《试论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为反映社会变化,引申出新的意义“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例如:
(23)使学生彻底明白体育的目的,是为锻炼自己的身体。(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新文化运动后,“锻炼”一词含义趋向单一化“艰苦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引申出“体育运动”义项,色彩义到此时完全变为褒义。
三、“锻炼”词义演变的动因
词义演变的主要动因是外部客观世界、人的主观世界和语言本身[3]33,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对“锻炼”词义演变的动因进行探究。
(一)客观世界的变化影响
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现实现象,若是发生变化,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之后,相关变化就会相应地及时地反映到词义变化中,词义的发展演变与社会政治相关。“锻炼”在古代汉语中的贬义色彩义项“罗织罪名,陷罪于人”“拷打折磨”在现代很少见,这与社会背景的不同有很大关系。专制独裁的封建社会发展为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流行的潮起潮落,一些词的含义也不稳定[4]3。
(二)主观世界的心理需求
人类随着长期社会实践和体验的发展,思想观念和心理需求等都会不断发展变化,从而使词义也发生了相应较大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锻造冶炼”作为本义使用反映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人民已开始懂得进行冶炼工作。一般来说,一个词带上贬义色彩后,人们在非贬义环境中减少使用,从而导致其贬义色彩义项的使用占据上风。元末明初文化转型,自由平等乐观的市民精神的传播,创作热潮高涨,对文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强调人品学识的长期修养与积累、人的意志的反复磨炼,便多用“锻炼”来表示。清末民初,国内战乱频繁,文学发展水平迟缓,“锻炼”的文献分布率和见次率在不断减少,但各义项的使用仍然存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提倡民主科学。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在选取词语时都有求简的心理[5]69。后来在使用“锻炼”一词时,义项逐步单一化,随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强调高品质的生活,人们注重健康体质,又引申出“体育运动”义项。人们思维水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投射到词语上,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使词的义项发生变化。
(三)语言的演变发展
从语言的演化机制看,语言的演变就如同生物进化一般,存在着自我更新。语言的演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演变的结果也是错综复杂的[6]131。细化到词与词之间,明确的语言环境和词的组合发生变化,都会导致词义发生相应变化。以“锻炼”为例,其中作为动词的“锤炼文辞”义项,在与不同词汇的搭配过程中,引申出作为形容词的“文章精炼”义项,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同义词“琢磨”“推敲”等词的出现,减少了“锻炼”在该语言环境中的使用,因此在现代“锻炼”的“锤炼文辞”义项使用频率大幅度下降。
四、“锻炼”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根据Sweetser的观点,他认为“新词义的获得并不是任意的,其依据是使各种意义以有理据的方式联系起来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ing)[7]9”。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多义性理论,我们将从隐喻、转喻和主观化三个方面对“锻炼”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分析。
(一)隐喻
隐喻是指施喻者对源域与目标域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确认,其真正的认知内容就是两者的相似性[8]125。“锻造冶炼”作为“锻炼”的本义,是描述铁矿石的冶炼过程,而编造罪名使别人陷于麻烦之中,从这可以推断出铁矿石本质改变的目的与置人于死地的目的相似。同时过程上的相似,分别引申出“艰苦中增长才干”和“锤炼文辞”之义,这两个义项的主体由原来本义的铁矿石变为人和文字。
(二)轉喻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过程,而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中进行的映射,即同一认知域中的一个范畴被用来替代另一个范畴,其首要的功能是指称[9]14。以“锻炼”为例,其本义“锻造冶炼”形容铁矿石的冶炼过程,这一冶炼过程有一些明显特征:高温过程,反复捶打使其成型,映射到“锻炼”义项中,增加义项“拷打折磨”。另外转喻在词性演变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锻炼”中的“锤炼文辞”义项,做一个动词,指字斟句酌推敲字词的行为,而“文章精炼”义项,做一个形容词,指文章整体的情况状态。由于行为和导致的情况状态处在一个临近关系中,因此动词“锤炼文辞”义项通过转喻思维方式产生了形容词“文章精炼”义项。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锻炼”词义演变过程,以及在演变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思维方式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将其词义演变过程用箭头导向图来表示,如图1所示③:
(三)主观化
沈家煊认为,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也在语言中加入了自己的相关立场、情感这些自我印记,主观化就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自我印记”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10]268。人们在认识和接受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语言表达上都注入了态度、意愿和情感等自我印记,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使用,约定俗成,固化下来所形成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意义就包含了主观化的成分,特别是在词语褒贬色彩义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主观化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锻炼”在现代汉语中贬义色彩已逐步消失,成为褒义词,一方面的原因是客观世界社会环境对词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主观化的作用,人们更注重精神上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强调“锻炼”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在使用该词时,更注重身体锻炼和精神锻炼给人们所带来的益处,“锻炼”的色彩义逐步转变为褒义,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褒义词。
五、结语
词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会产生相应改变,词义变化的方式和途径与人类的认知规律最为相关。了解词义演变的历史发展过程,能更快地帮助我们在阅读古典书籍中,掌握词语内涵和文章大意,总结出一些词义演变的规律,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词义演变的动因和认知机制。
注释:
①本文语料的选取主要采用以点代面的方法,选取的是相关内容出现频率较高、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时期选取标准相同。
②《朱子语类》中有个例子较为特别:但恐如草药,锻炼得无性了,救不得病耳!(《朱子语类·杂记言行》)该句中的“锻炼”是“烧熬”之义,它是本义“锻造冶炼”在句中产生的特定含义,因此未将其纳入六个义项中。
③圖中ME代表转喻思维方式,M代表隐喻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28.
[2]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1.
[3]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J].外语学刊,2010,(1):33.
[4]李行健.词义演变漫议[J].语文建设,1994,(7):3.
[5]曾石飞.“东西”的词义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探索[J].现代语文,2010,(2):69.
[6]丁崇明.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131.
[7]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9.
[8]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125.
[9]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4):14.
[10]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7):268.
作者简介:
廖雅璐,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湖北理工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词汇语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