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中国范儿》的民族文化元素翻译策略

2023-07-21 11:00陈依林邹红
今古文创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字幕翻译

陈依林 邹红

【摘要】《中国范儿》(feel of China)作为一档由中国网倾心打造的微视频节目,“短视频+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极具特色,其英文字幕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译者巧妙运用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克服文化异质性从而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目的。本文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角度去研究《中国范儿》中双语字幕中涉及的归化异化策略和增译减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以及如何最大限度通过英译文化负载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完整地传递出去,更为有效地构建大国形象。

【关键词】《中国范儿》;文化翻译;字幕翻译;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4-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4.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外国语大学2022年度2021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微视频《中国范儿》的民族文化元素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10964036)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世界各国人民都在积极聆听中国声音。微视频《中国范儿》从中国传统文化外宣的视角出发,选取、提炼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民族特色文化进行展示和介绍。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字幕翻译是否得当显得尤为重要。将汉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民族韵味用英文在有限的字幕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现出来,让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语言系统的受众更好地理解、欣赏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这是对译者的一大考验。

巴斯奈特翻译思想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1]也就是说译者不仅仅只是两种语言的搬运工,而是两国文化的传递者,考虑到源语言和目的语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大环境,译者也因此被赋予做出恰当调整或转换的权利。[2]所以在译者的精益求精之下,客观事实的文化差异并不能阻挡跨文化交际的洪流。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1813年,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论翻译的方法》一书中提出,凡是与文化元概念有关的事物,其翻译策略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3]前者被称为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用源语言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来传递原文的内涵,即以源语言为出发点;后者被称为归化,即把源语言本土话,以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思维逻辑为出发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站在目的语受众角度并向其靠拢,让目的语受众读起来不会受到文化异质性冲击带来的困扰。

(一)异化策略的运用

1.音译

中华传统文化中涉及一大部分专有名词,英译一般都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利用音译来表达本国事物更能体现其独特性,更有利于塑造中国形象。此外,我国译者在传统文化英译这方面也应该坚持音译,增强中国的翻译话语选择权和文化所屬国的地位。[4]

音译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汉语拼音音译,如土家族Tujia、蚩尤Chiyou、旗袍Qipao等等。另一种则是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拟声。在《藏医药浴法:雪域高原的神奇药浴》中,“藏医药浴”被译为“Tibetan Lum medical bathing”。“藏医药浴法”藏语说法是“泷沐”即“Lum”,是根据藏语发音进行转写的,且是英语中常见的“辅元辅”结构,念起来朗朗顺口、铿锵有力。如果在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先汉语拼音化后再进行音译,音译的二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意蕴和表达效果。

(1)音译+直译

为了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很多时候都用音译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在《中医药:抗击疫情的独特力量》中提到的“清肺排毒汤”这一中医药试剂名称,译者将其译为“Qingfeipaidu decoction”。由于近几年中医药不断对外交流与发展,全球不少国家已经在中医药试剂、中医学术理论、穴位经脉等方面均采用音译,因此在“清肺排毒”“脏腑盛衰”“邪正虚实”等中医独有术语的概念翻译处理上,无须过于担心目的语受众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直接采用汉语拼音对“清肺排毒”进行英译。“decoction”意为“煎熬的药、汤液”,是中西方共同存在的概念,直译可以让目的语读者对“清肺排毒汤”这个中医药方有更快速清晰、直观了然的了解。

(2)音译+意译

在《中国古医术针灸:源于千古,服务至今》中所提到了很多中医的专业术语,译者在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时选择音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在汉语拼音后对其进行进一步阐释,帮助读者最大限度的理解中医理论专业术语的文化内涵,这样既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外衣,又借用目的语的语义组合成了一个既接近作者初衷又能被受众很好理解的翻译方式。

“气血”和“经络”都是中医学里的特有名词,“中医将人体深部的气血(能量)流通,视为网络的状态,纵横交错,称之为‘经络”。译者采用音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即“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life-energy,known as ‘qixue,flows deep in the human body through a complicated network of channels called the meridian system(or Jingluo).”译者将“气血”这一抽象的中医独有概念意译成“生命的能量”,人体脉络像经线(meridian)一样连接头脚为气血流动提供通道,其进一步阐释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内涵与意义,使目的语受众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

(3)音译+注释

用括号来加注汉语拼音音译并适当地给予补充解释说明,避免受众因文化异质性而产生疑问与曲解,这种翻译方法即为“音译+注释”。适当的解释说明可以解决难以理解的文化差异问题、增强译文的可理解性、文化传播的完整性。但由于字幕具有瞬时性,所以译者在给予一个文化负载词解释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字数问题。

空竹是老北京民间极受追捧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译者在对其进行介绍时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即“‘Kongzhu(or Chinese yo-yo)”。“yo-yo”是指靠拉线使圆盘旋转着沿线上下来回移动的悠悠球,和空竹的原理相同,因此将空竹巧妙地解释为“中国式悠悠球”,目的语受众便可很好地理解空竹的基本原理构造。再结合对手艺人抖空竹的精湛花样技法进行进一步细致的解释:“表演者抖动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表演出串烧、抡高、对扔、过桥等动作。”译者将其译为:“Players have to move their bodies to play very challenging tricks like ‘chuanshao(‘String Play),‘lungao(‘Flying Over),‘duireng(‘Throw and Catch) and‘guoqiao(‘Across the Bridge)etc.”再配上視频中精彩绝美的表演画面,双手舞动间的文化传承缓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夜市:最是人间烟火味》和《火锅:烧开汤来涮美食》两期中对中国传统美食名称的英译处理也是采用音译+注释的翻译方法,如:卤煮火烧Luzhu Huoshao(stewed bread)、爆肚Baodu(exploding stomach)、羊蝎子Yangxiezi(braised lamb spine)等等。

2.直译

直译是根据源语言与目的语的特点,按照源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逐字逐句的“一对一”翻译,准确地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

例1:春天至,春风起。草长莺飞,杨柳拂堤。

译文:When Spring comes,the breeze brings warmth to the air.Everywhere the grass is lush and orioles fly high overhead,the drooping willows sway gently on the river bank.

原文典雅凝练、隽永悠长,遣词造句极尽雕琢,即使寥寥数字也可以描绘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译者英译该句时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句式风格和行文特点的前提下,对仗工整、流畅自然地完整表达了原文想要向受众传达的意义和意象,且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和逻辑习惯。

3.增译

由于文化异质性的存在,在跨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增译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翻译方法。增译法是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适当地进行调整,如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使译文忠实表达原文,更加精准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例2:美食的香气让人大快朵颐。

译文:The smells of the delicacies are so enticing that few people can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give them a try.

“大快朵颐”这个汉语成语出自《周易·颐》,“朵颐”是指鼓动腮颊、大吃大嚼。即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性和表达习惯,其往往会出现一些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如“大快朵颐”就是省略主语。这里译者采用增译的翻译方法将其描述成:“美食的香气如此诱人,以至于很少有人能抵挡住去尝试他们的诱惑。”由此可见,适当的增译对原文意义内涵的体现更淋漓尽致,也更符合目的语的语法表达习惯。

4.减译

通常来说,有些信息对于视频传播发展的意义不大,或者说其内容超出了目的语观众的理解能力,此时直译只会徒增受众的理解负担。因此,译者只需要概括出原文的精髓主旨要素即可,删减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用更加精炼的话语去概括便可达到最佳效果。

例3:“京绣”常用各色“无捻掰绒丝”(由一根丝掰成数根细丝),运用缠针、铺针、接针等针法用变换色块的方法表现物体的阴阳面。

译文:Jingxiu is very selective with its choice of threads.The craftsmen prefer to divide selected threads into more tenuous threads by hand.Thereafter,they will use various needling skills and color changes to present different shapes.

京绣的针法极为细致、考究,再加上微视频画面加字幕只有几秒钟,将每一种针法都翻译出来会显得句子冗长、拖沓,增加目的语受众的理解负担,过多的解释说明会引发目的语观众的不适从而难以达到字幕翻译的效果。所以译者将原文京绣针法中的“缠针、铺针、接针”直接概括翻译成“various needling skills”。

(二)归化策略的运用

1.意译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局限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在源语言与目的语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应用较多。大量的翻译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反映了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和物质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在《苗绣:新时代的“绣”色可餐》中视频中提到的“针脚不一”“程度不一”是汉语中典型的表述方式,直译只会显得晦涩、生硬。译者直接用“be pretty liberal with”译为“对……很自由”“不拘泥于……”将“针脚不一”“程度不一”灵活意译成形容词词组,这样的适应性改译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受众的语言习惯,译者灵活地进行词性转换,巧妙地将扎染技艺的多样性呈现出来,使目的语受众更加准确地捕捉手工扎染过程中的文化内涵。

2.词类转换

词类转换法是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对原句中的某些词类或者句型进行转换。英语与汉语的语法使用手段、句法成分对应关系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汉语中使用主动语态较多,且对于句子成分的要求没有很高;相反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较多,且最基本的句子中必须包含主谓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就需要译者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写。

例4:珍珠串,景泰蓝,玉器玲珑看不完。

译文:Pearl strings,cloisonné and jades are beautiful and ever eye-catching.

原文的“蓝”“完”非常押韵,是口语中追求的独特表达方式。译者并没有拘泥于翻译“看不完”,而是将“玉器玲珑看不完”转换改译成“玉器是美丽、永远引人注目的”,谓语动词且没有宾语独立存在的成分改译成定语形容词修饰成分,改写后的句子完整流畅、自然通顺,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直接地阐明景泰蓝玉器的精致美奂、无与伦比。

3.套译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仅直译汉语中的某些特殊意象在另一种语言背景下可能会颇为费解,从而影响原文内涵的准确传递。当两种语言和文化形不同而意相似时,便可采用套译,这种译法能传神地表达原意,又可以使英语译文更具有民族特色。套译是跨文化习语翻译中经常被使用到的一种翻译方法。

在中国“秋老虎”是一种民间叫法,指立秋或处暑节气后又出现短暂高温的现象,通常发生在8、9月之交。在西方某些国家的文化里,“老妇夏”是指像老妇的年纪一样,此时的高温已是酷暑之末,高温过后便迎来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如果译者将其直译为“autumn tiger”,在西方读者的认知里没有这个词,会让他们对立秋节气上有理解上的偏差,虽然西方的“老妇夏”和中国的“秋老虎”在时间上并不吻合,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用“old wivessummer”来解释“秋老虎”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让西方受众快速理解的同时,又多了几分亲切之感。[5]

三、结语

如今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洪流不可阻挡,微视频《中国范儿》只是塑造积极进取、勇担责任的大国形象的传播实例之一,是向全世界展现国家综合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决心的有力证明。

翻译不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简单任务,而且是文化冲击、信息传递和情感渗透的复杂过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在翻译过程中保持耐心、细致。虽然在翻译过程中有时某些词汇语句不可避免地要“改头换面”,致使某些民族韵味流失,译者应尽可能深刻地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内涵,从而构筑起双方交流和理解的桥梁,用标准、科学的方法实现文本英译的规范性,以便更好地投身服务于中国文化外宣翻译的事业中。

参考文献:

[1]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宋引秀,郭粉绒.“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4):88-91.

[3]Schleiermacher,F.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C].(1813)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culture.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2:141-166.

[4]蔣继彪.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医术语英译策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11):1802-1805.

[5]孙芸珏.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二十四节气的文本翻译——以微视频《中国范儿》字幕英译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22,40(02):95-100.

作者简介:

陈依林,女,辽宁瓦房店人,吉林外国语大学本科生。

邹红,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字幕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下看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从语境维度理论的角度探讨电影《卑鄙的我2》中的字幕翻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