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仓央嘉措“无题诗”的形成原因

2023-07-21 09:51孙语晗
今古文创 2023年24期
关键词:成因

孙语晗

【摘要】仓央嘉措的“无题诗”广为流传,为世人所传颂,但诗歌大多没有明确题目。这些“无题诗”多以描写爱情为主题,不过由于其活佛的独特身份,隐指的对象及内涵至今未有定论。本文从仓央嘉措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宗教信仰、历史因素及政治背景入手,探讨仓央嘉措在人生经历影响下的主观诉求、政治矛盾影响下的客观背景与其“无题诗”形成的关联性,以揭示仓央嘉措“无题诗”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仓央嘉措;无题诗;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4-003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4.012

仓央嘉措曾是个性独特的藏族宗教领袖,他的诗歌更是掀起了一股“仓央嘉措热潮”。于道泉先生于1930年出版了由“拉萨本”和“达斯本”翻译而来的自由体《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按照诗意将诗句人为划分为62节,并采用“直译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诗歌原意,开创了仓央嘉措诗歌翻译与研究的先河。随后,刘希武先生于1939年出版了由另一版本的英文本翻译而来的五言本《仓央嘉措情歌》,展示出与于道泉先生完全不同的“其事奇,其词丽,其意哀,其旨远”的风格。

仓央嘉措的“无题诗”大多论及情爱,因而较多学者对其产生了“浪荡子”的身份误解,在汉译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突出了“情欲”因素,那么仓央嘉措所写的“无题诗”究竟是不是“情歌”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探究仓央嘉措“无题诗”形成的原因。

一、人生经历影响下的主观诉求

“无题诗”,古今中外都有。一般情况下,“无题诗”都表现出“情感迷离、语言朦胧”的特点,这大多与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所影响的主观诉求有关,诉求不同,其所指之义则不同。

(一)诗歌的多义性

仓央嘉措的诗歌以爱情为引,实则另有寄托。诗中出现了大量“伊人”“爱人”“情人”等词语,如果仅仅从字面理解,这样的表达方式极易产生误解。尽管仓央嘉措在化名“宕桑旺波”出游玩乐时邂逅了令他“梦寐不忘”的达娃卓玛,产生了一段至纯至真又如同泡沫般的真挚情感,但这终究是一个无法掌握的漩涡,只能在诗歌中发出“若非死别,绝不生离” ①的誓愿。事实上,仓央嘉措作为一位出身宗教世家、受过严格宗教教育的达赖喇嘛,其诗歌作品主要是在自由受限、身受陷害的特定历史背景下,阐发佛法修炼心得与怀念桑结嘉措的心情。其“情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政治诗”抒发对政治斗争的矛盾心情与厌倦心理;二是以“道歌”的形式记录修证佛法的感想;三是对日常生活有感而发的“生活诗”[1]。

实际上,在仓央嘉措的藏语原文中出现了“仓央嘉措古鲁”的解释,也就是“道歌”的意思,“情歌”之意是汉人的解读,而作者的原意可能是有劝诫意义的宗教道歌。降边嘉措认为,“用情诗作为标题,也只是因为怕用‘道歌可能产生与宗教和迷信相关的误解,是当时的出版环境所决定的”[2]。至于一些看不懂的诗,则需要具备相关的佛教知识和藏传佛教修持功夫的人才能理解。有专家指出,仓央嘉措的诗歌是在书写宗教内容,即便字面上可理解为对情人的思念、对美好的赞颂、对丑恶的揭示等,但是从密宗角度全能作出宗教方面的解释。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在与政治、生活、佛法相关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下,仓央嘉措的“无题诗”并非简单的“情歌”,其内涵具有主观性与多义性。

仓央嘉措“无题诗”主观地表达了与其人生经历相关的诸多意义:

第一,仓央嘉措以“乌托邦”的心态创作“无题诗”,其诗中选取了诸多自然意象,直接或间接地象征着和平观念与朴素的生活本质,诗人爱欲之词中的热情既是对爱情本身,也隐喻了对自然和谐与自由的趋向。

第二,仓央嘉措善于以生活经验表达箴言式的佛理,例如,“花开的时节已过,松石蜂儿并未伤心;同爱人的因缘尽时,我也不必伤心。”仓央嘉措认为需要通过佛法修证超越凡情因缘,乐于追求解脱修行,唯愿终得自由。

第三,诗中还包含有“比、兴”手法的运用,例如,“后面凶恶的龙魔,不论怎样厉害;前面树上的苹果,我必须摘一个吃。” ②其中的“龙魔”与“苹果”分别用来比喻修道之路上的魔障和修成的正果,以鲜明的对比表达仓央嘉措不畏艰难、誓愿成佛的决心。

第四,仓央嘉措感知到人的局限性与命运的不确定性,所以他的诗中充满各种启示,并暗示人们如何将人生之虚无通过佛法的修行转化为人生之有意义。例如,“不管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③这首诗启示那些无明之人,不要希冀以双手握住永恒,希望人们能从诗中看破无常、参透生死。

第五,仓央嘉措的“无题诗”所含的开放性语义还在于:仓央嘉措是个有自省意识的诗人,不仅有先进的爱情观,也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例如,“杜鹃从门隅飞来,为的是思念神柏。神柏变了心思,杜鹃只好回家。” ④仓央嘉措借诗中提到的历史事实阐明门隅及门隅文化主权的归属问题,这首诗歌也隐晦地传达了解决边境争议、捍卫国家尊严、保卫国家领土的积极的主权意识[3]。

(二)热爱自由的个性风格

仓央嘉措热爱自由的个性风格体现在“无题诗”这一诗歌形式上。仓央嘉措是1683年出生于西藏门隅一户农民家庭的孩子,很早便开始接受藏族宁玛派⑤“以‘觉性为要,与世俗结合”的佛学影响。其热爱自由的个性风格不仅表现在他曾写下大量的“追求自由、歌颂美好生活”的诗篇,更体现在诗句中徜徉的“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快乐之中。作为一名热爱自由的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无题诗”基于他的现实处境和内心所归,对内心情感和自由意志的书写在他的道歌中无不真实如初,故不论他的诗歌有无题目,当时的民间读者都能真切地体会他对生命自由的热情與期待。因此,仓央嘉措的人生经历决定了其追求自由的个性特征,这种追求不仅促成了“无题诗”的产生,也促成了“无题诗”这一自由的诗歌形式的产生。“无题诗”之形式十分符合仓央嘉措追求生命自由的心理,也使读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开放。

仓央嘉措热爱自由的个性风格还体现在“无题诗”作为民歌之用。民歌是藏族人民语言交流的常用表达方式,仓央嘉措的“无题诗”采取“谐体”的民歌形式,运用一般口语“四句六音节三顿”的方式,基本上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分为三拍[1]。这样节奏的诗歌朗朗上口、音乐感强、有自然的民间风味,便于藏民诵唱和载歌载舞。起初,仓央嘉措在出游时创作了一些诗歌并在民间流传,鲜有人知道是他的作品。后来,其即兴创作的民歌被带出布达拉宫并继续传唱,这是仓央嘉措叛逆的开始,也是“无题诗”创作的开端。因此,仓央嘉措起初是以创作朗朗上口、便于传唱的民歌,随感而发、即兴作诗,不必标明诗题。后期,仓央嘉措的诗歌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诗歌内容,明显可以看出这类诗歌与那些轻快明朗的诗句有时间和心理经验上的距离感。从这一点看来,首译者于道泉根据诗意将“无题诗”划分为每首四句的短诗是合理的,那么每节都无题,无论是否作民歌之用,都可看作是仓央嘉措“有意”为之。这种“有意”是仓央嘉措的主观诉求,与其人生经历的变化紧密关联。

(三)对人生经历的叛逆与反抗

一个出生于农家的孩子被授以尊贵的身份,这让仓央嘉措的人生发生了巨变。仓央嘉措原本应在美丽的家乡门隅过着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沐浴着充满人情味的世俗气息,天神的捉弄却让他过上了内心与身份相互挣扎抵触又无法摆脱的痛苦生活。来到布达拉宫后的生活与以往完全不同,他被慢慢培养成一位佛学造诣深厚的宗教权威,以地方政治处理能力满足集团整体利益,发挥格鲁派宗教集团在地方事务上的特殊作用。虽然仓央嘉措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像五世达赖喇嘛那样卓越的政治家,但是没有人教他实际有用的东西[5]。这种矛盾助长了仓央嘉措叛逆心理的形成。当日渐成熟的仓央嘉措看清自己存在的无意义性时,便更加厌倦贵族阶级虚伪而无情的政治角逐,更加不满于自己在政治束缚和宗教樊笼中挣扎痛苦的生活现状,对自由浪漫、拥有自己喜怒哀乐的普通生活更加向往。这些痛苦挣扎的人生经历终于将他推上了人生叛逆与反抗之路。于是,他以这种心理记录了风流倜傥的宕桑旺波与青年男女饮酒欢歌,与钟爱的情人夜间密会的情境……就仓央嘉措叛逆的性格来看,“无题诗”的确像是为了抒发一时之感的任性之作。顾炎武认为:“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有诗而后有题者,其诗本乎情。”[6]仓央嘉措这一类无题诗,因循“本乎情”,先有诗而后有题或不拟题的说法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另外,在政局动荡的背景下,仓央嘉措自幼离开双亲、恩师去世的个人经历更加难以启齿,便以“无题诗”的形式将这些经历寄托于其中,并满足自己在诗题形式上的叛逆心理,这不仅营造出一种时代的叛逆之感,同时塑造了某种离经叛道的诗人形象。因此,仓央嘉措叛逆与反抗的性格是其创作“无题诗”的原因之一,这种叛逆、反抗与其命运不济、背井离乡、手无实权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二、政治矛盾影响下的客观背景

特殊背景下的政治矛盾也是仓央嘉措创作“无题诗”的重要催化剂。仓央嘉措在位时是政治矛盾最为尖锐的时期⑥,这使手无实权的仓央嘉措孤立无援、无人诉说,“无题诗”的创作也需顾及藏传佛教对男女之情的禁忌及政治影响因素。

(一)佛教对男女之情的禁忌

爱情是仓央嘉措无题诗中最明显的主题,无题之欲盖弥彰的形式也无法扯断与情爱主题的联系。佛教主张通过宗教的修行来断除人的七情六欲[7],而仓央嘉措作为藏传佛教和格鲁派政权的接班人,他更加不应该有爱情追求和欲念。仓央嘉措的“无题诗”却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渴望拥有与普通人无异的天长地久的爱恋。只是面对感情,他以堪破缘来缘散的淡定,道出了佛家“超越凡情俗爱,分离也可淡然处之”的禅机,隐喻了修行解脱之道必先超越儿女私情方能与道相应。其诗歌体现了囿于身份地位的苦闷个体的自觉书写,彰显了生命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表达了一个孤独个体无奈又无力反抗的心情。佛教对爱情的禁忌原本属于宗教范畴,但是,由于西藏长期以来“政教合一制度” ⑦的影响,仓央嘉措需以格鲁派领袖的身份约束自己,对情欲的追求不仅会招致民间道德批判,也会招致西藏高僧和政敌拉藏汗的政治批判,甚至沦为把柄。因此,仓央嘉措的“无题诗”是在佛教对男女之情有所禁忌的客观背景下形成的。正是因为仓央嘉措的诗歌思想违背了佛教规定、与自己的活佛身份不符,佛教对男女之情的禁忌所造成的爱情阻隔成为仓央嘉措创作“无题诗”的主题和原因之一。

(二)不便明确标题

1706年,拉藏汗向康熙皇帝诬陷仓央嘉措是不守清规的假喇嘛,为了西藏安定,康熙皇帝准奏废立仓央嘉措的请求,决定将仓央嘉措予以废黜并解送北京。康熙不能违背顺治年间的治藏规定,只能做出维护拉藏汗的决定。当桑结嘉措去世后,面对拉藏汗如此大敌当前,仓央嘉措明知自己不能做那“巧舌鹦鹉”泄露天机,“无题诗”便是避免授人以柄和当作政治与道德批判的挡箭牌。诗歌通俗的表达方式和诸如“巧舌鹦鹉”的大量意象的隐喻,让诗歌题目的空置更能加深诗歌内容的朦胧、虚幻与缥缈[8]。例如,“未生娘” ⑧是仓央嘉措为了“双关”而创造的一个组合词,不仅象征着有明有晦的政治前途,更隐喻了一个平静安定的西藏世界。而这种不便明确表达的愿景也隐喻了对安定和谐的政治气氛的强烈羡慕,正是由于这种羡慕之情,隐约中反衬出作者的自卑感,对自己空有对世界的大爱与慈悲却无权无势、不能改变政局的无奈与感叹。事实上,仓央嘉措对桑结嘉措和拉藏汗之间的权力角逐是不满的,但出于他对这种利益关系和政治环境手足无措,只能在这种政治矛盾的客观背景下以含蓄的“无题诗”表达一二。

三、结语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独特的体系之一。诗学传统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仓央嘉措的“无题诗”中体现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技法、理念与文化精神,通过其诗作传达了对美的颂赞、奔放的情怀和藏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对生活的热情。“无题诗”形式的独特性、意象的组合、心灵的阐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具有不同的功用。透过“无题诗”我们可以感受真实的仓央嘉措,体会其真诚质朴的诗风。因此,仓央嘉措的“无题诗”是其个人经历的主观诉求、政治矛盾的客观原因及时代历史复杂背景的综合产物,我们对仓央嘉措“无题诗”的理解应当突破早期人们对仓央嘉措的认识局限,持有当代史学和文学的公允态度,考虑其生活环境、社会身份、心理情感状态等多重因素,充分认识“无题诗”独特的审美追求与主题风貌所具有的极大的研究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注释:

①这句诗引自于道泉译本,全诗为“因为心中热烈的爱慕,问伊是否愿做我的亲密的伴侣?伊说:若非死别,绝不生离”。

②这首诗引自于道泉译本。苹果是指荡子意中的女子,毒龙是指女子家中的父亲或丈夫。

③这首诗引自曾缄译本。曾缄注:谓人不知佛法,不能观生死无常,虽智实愚。

④这首诗引自庄晶译本。仓央嘉措的出生地一直颇有争议,一般认为是西藏南部门隅(即今山南错那县)。

⑤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格鲁派的两大活佛转世的体系之一,在藏传佛教的诸教派中,只有宁玛派较好地实现了世俗爱情和佛教思想的统一。

⑥1696年,在平定准噶尔叛乱之际,桑结嘉措与拉藏汗之间的政治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⑦“政教合一”是清政府的治藏政策,是指“达赖喇嘛掌管宗教权力,和硕特蒙古人掌管地方行政”。

⑧“未生娘”系直译藏文之“玛接阿妈”一词。于道泉将其直译为“未生娘”,曾缄译为“佳人”,庄晶则译为“娇娘”。

参考文献:

[1]马辉,苗新宇.仓央嘉措诗传[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142-152,159.

[2]白玛僧格.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225.

[3]格桑坚村,巴桑扎西.仓央嘉措文化价值初探[J]. 西藏研究,2019,(05):97-103.

[4]庄晶.仓央嘉措初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04):43-45.

[5]黄颢,吴碧云.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资料汇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438.

[6]顧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557.

[7]曹丹.接受美学视域中的仓央嘉措情歌[D].湖南科技大学,2013.

[8]杨柳.论现代派诗人的无题诗创作[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01):13-22.

猜你喜欢
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基于实证调查的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小学生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幼儿自信心的缺失成因及培养策略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