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师应弘扬高尚的师德,以广博的知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唤起学生的德育情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将人文精神播撒至课堂的每个角落,使德育理念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语文;生命活力
作者简介:王闯(1984—),男,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功能,强调“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1]。因此,德育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必须让教育回归“人”,以生命活动的方式,充分激发“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2]。
一、初中语文德育现存问题
新課改推行以来,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德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也存在亟待改进的不足。现阶段看来,语文课堂中有两大问题阻碍了德育教育的高质量实施。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落后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综合性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的语文课程德育目标虽然较为明晰,但在具体实施上缺乏可行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也不紧密,这造成学生难以感受语文学科独特的德育育人功能,难以将各种优良的德育品质落实到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难以系统化地理解新课改提出的各种要求,如教学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变革历程,以及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等;部分教师无法围绕核心理念,结合学生在语文各学段的成长特征,制订系统化、长效化、常态化的德育方案。
(二)学生对德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部分学生对德育缺乏正确的认知。有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在初中阶段自己只需学好文化知识,完成好每一次作业和考试即可,他们不会认真跟随教师的指导,挖掘和理解语文篇目中蕴藏的正确的价值准则等,这些都阻碍了德育素养的形成。此外,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情绪和情感较不稳定,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是影响教师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因素[3]。因此,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教师应坚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元素,以生命活动的方式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
二、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为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即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坚持德育为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秉持教育理性,坚守初心,积极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形势,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贴合语文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实际情况、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德育教育,令语文德育在保持学科本位的同时,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够顺利完成时代赋予的学科使命。于永正在书中写道:“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因此,语文老师应正确看待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着力挖掘语文课本中蕴藏的道德美、人文美和思想美,借助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唤醒学生的道德认知,让优良的道德修养真正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体现素质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价值。
(二)教师应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涵养德行,学会育人。因此,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坚持精进自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同时坚持加强教学实践,将德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融合在一起,让德育目标、德育方案变得更为切实可行,借助教学活动,更好地传达德育内涵,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围绕立德树人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入贯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的正确教育理念,在考虑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德育教育,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的熏陶。教师应坚持做好课程建设和开发,融合德育目标,为学生创造更为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深入体会各种德育理念的内涵;生活中,教师应坚持做学生的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及德育情感的内化与升华,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从而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三)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
1.深入朗读,品味德育情感
语言是人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工具,为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以朗读的形式,共同品味文章蕴藏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受到优秀思想观念的熏陶,陶冶
情操。
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诵诗篇,让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感受诗篇情感的变化,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下来,教师可请几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朗诵心得,分析“土地”“风”“黎明”等词语在诗篇中的表达效果,根据直接与间接的生活体验,结合诗篇中的几个长句,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递进过程,让学生理解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当学生对这篇诗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后,教师可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德育目标。
2.创设情境,渗透德育观念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尚在养成阶段,部分感知能力稍弱的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语文篇目中蕴藏的复杂情感,对此,教师应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性认知,从而使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真正抵达学生的内心,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实现德育教育[4]。
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教师首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岳阳楼的真实照片,增强学生对岳阳楼的直观感知;其次,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与作者写作背景有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为何会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喟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家国情怀”;最后,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社会热点出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课文育人功能,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3.感悟形象,深化德育教育
文学作品重视以情动人,当前部分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缺乏热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对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理解不深,他们对课文蕴藏的思想情感缺乏体会,难以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无法感受文字以情动人的奥妙。为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教师应积极发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德育情感,寻找体现德育观念的人物形象,讓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感悟中获得深刻的德育体验。
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在品味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孔乙己虽然穷酸、迂腐,但也有着人性的闪光点,如他会教孩子们认字,将茴香豆分给孩子们,这体现了孔乙己的质朴与善良。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思索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类似于孔乙己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道德品质,实现有温度的教育。
(四)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叶圣陶认为作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学生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因此,教师有必要将作文教学与育人联系在一起,以达到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好写作这一板块,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普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学生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理念的坚持,对美好情操的赞扬,更好地践行德育教育。
1.写作教学,落实德育教育
教师可从写作素材、写作立意、写作内容等角度出发,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出发,做到“应需”而写,以真挚的笔触,在文章中表达出积极、阳光、向上的价值观念,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半命题作文“从此我不再”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思索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有哪些孤独、迷茫的生活体验,为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抛砖引玉”;其次,教师可以请几名学生起来讲述自己对孤独、迷茫的理解,分享自己遭遇挫折的体验,并告诉学生,这些挫折只是我们生活中的插曲,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经历风雨,只要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挫折必将化为向上的力量。在选材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生活经历出发,选择真实事件,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诚实写作的品质;在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地阐述过去的经历,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感悟,给予学生充足的写作自主权,鼓励学生发挥课堂主体性,进行自由创作。最后,教师可结合学生在这次作文中描写的经历,为部分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将写作教学与“做人”教学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的作文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焕发生命活力,形成良好育人效果。
2.写作评价,凸显德育教育
在写作教学中,写作评价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及时转变评价方式,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多发掘学生在写作中展现的闪光点,及时鼓舞和激励学生,对于取得重大进步的学生,应当进行重点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心。针对课堂评价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同桌、小组互评,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水平,将学生合理进行分组,因材施教,让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5]。学生互评的主要目的是在语文课堂中营造出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在写作评价中凸显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在语文主题活动中践行德育教育
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稳固、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在生活中能够做到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践行德育理念,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在语文主题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扩展德育教育的时间、空间,使其更好地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期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借助优秀文学作品传达的价值理念更好地熏陶学生。以初二年级下册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保尔是如何在社会最底层挣扎,又是如何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人生磨难时,保尔的想法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行动的。学生通过分析、体会保尔的精神品质,能够培养自身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笑对生命中的挫折与挑战,焕发生命活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德育视角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着力挖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元素,将其合理地引入课堂,并聚焦和坚守语文课堂这一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同时,用优美的文章、启发式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丰盈学生的内心,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之友,2004(1):49-53.
[3]张红霞.立德树人: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2):123-125.
[4]张丽丽,鲍胜梅,李保庆.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中).[出版者不详],2021:296-298.
[5]刘进举.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21(3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