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

2023-07-21 02:53曹武杰张晓剑崔宁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转移率包膜乳头状

曹武杰,张晓剑,崔宁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河南 商丘 476100)

甲状腺乳头癌是甲状腺癌中很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恶性程度最低,任何年龄阶段都可发病,多见于女性。该疾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主要转移途径为颈部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研究表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2%-68%[1]。这是由于甲状腺内部淋巴网丰富且密集,逐步向甲状腺包膜下集中汇合成集合管,再向颈部淋巴结汇集[2]。其可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肿块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随着疾病的发展出现声嘶和吞咽困难以及脸色潮红等症状。临床上多采取手术切除的手段对甲状腺乳头癌进行治疗。术中未完全清除转移性淋巴结是导致甲状腺乳头癌复发率升高的主要原因[3]。然而,评估颈侧淋巴结转移的可靠方法是在术前做超声检查,但因其主观性强,限制性的检查部分中央区和咽后的淋巴结,且有限鉴别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导致超声诊断准确率低[4]。因此,了解该疾病淋巴结转移特征和风险对临床选用适宜的淋巴结清扫方案有重要临床价值。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甲状腺乳头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因素,从而为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癌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研究对象均是首次接受甲状腺手术;均经病理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有精神障碍者;有感染性疾病者。

患者中男34例,女62例,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8.69±0.12)岁;病程1-4 y,平均病程(1.37±0.24) y。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制定[5]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检查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72060237纵切和横切甲状腺,扫查患者双侧颈部淋巴结、甲状腺峡部及两侧叶,需注意探头不压迫皮肤。按照超声检查结果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结果,严格按照甲状腺次/全切除或患侧甲状腺叶+峡部切除术规范展开手术:先切除患侧甲状腺腺叶和峡部,依照冰冻切片结果显示如有状癌后,再切除对侧的甲状腺腺叶,手术过程中需防止误伤甲状旁腺。

1.2.2 淋巴结转移的判定方法及分组

根据病理结果判定淋巴结转移:术后取出肿瘤送检病理科,制作成切片后染色,在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癌细胞(细胞核明显增大,核膜增厚,形态不规则,细胞核染色明显变深,细胞核与细胞质比例失常)。

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

1.2.3 基线资料收集方法

根据自制的基线资料收集表,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微小钙化、肿瘤大小、血流丰富情况、边界清除、回声、包膜侵犯、肿瘤位置。

1.3 观察指标

(1)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情况;(2)分析对比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基线资料;(3)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影响因素使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临床特征的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情况

9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颈区有淋巴结转移的有44例,非转移的有52例,其转移率45.83%(44/96),非转移组有54.16%(52/96)。

2.2 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基线资料

两组的性别、年龄、微小钙化、肿瘤大小、包膜侵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是否丰富、边界是否清除、肿瘤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区淋巴结的相关因素表明:年龄<45岁、肿瘤>5 mm、微小钙化和包膜侵犯是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3、4。

3 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因为甲状腺滤泡上癌变导致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机理跟激素和遗传等因素有关,发病率高。该病以淋巴结转移为主,主要转移途径为颈部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1,2]。因此,了解该疾病淋巴结转移特征和风险对临床选用适宜的淋巴结清扫方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当前,超声是检查甲状腺的关键方法,而术前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到颈部淋巴结诊断的特异性较高,敏感性低。研究认为,转移的淋巴结大多在颈内静脉周围,同时循淋巴管向颈后三角区或向纵隔淋巴结转移,很少向颌下区转移。即使临床上检查颈部淋巴结为阴性的患者,术后颈淋巴结标本病理检查仍有50%为转移[5]。本研究病理诊断结果显示,9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颈区有淋巴结转移的有44例,非转移的有52例,其转移率45.83%。虽然临床普及做超声检查,但由于淋巴结位置的特殊关系,其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不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体积较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存在淋巴结转移。研究表明,该疾病患者伴有钙化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明显升高,且颈部淋巴结周围有囊变坏死和钙化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性变化[4-6]。本研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发现,其与性别、年龄、微小钙化、肿瘤大小、包膜侵犯有关,可作为评估病情的预测指标。有部分临床医生由于术前对疾病复发风险和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较模糊,再行预防性淋巴结手术时导致手术范围扩大,并发症风险增加。超声检查具有局限性,对中央区的转移性淋巴结诊断敏感度不高,容易导致漏诊。研究表明,甲状腺细胞外基质致使癌变的淋巴结转移作用降低,甲状腺被膜被肿瘤侵犯后其侵袭性升高[6]。李芳[7]等研究指出,年龄<45岁患者比≥45岁患者的颈区淋巴结转移率更高,且年龄<45岁患者的锁骨上淋巴结HR值风险更高,表明颈区淋巴结转移能力随着患者年龄增大而显著性减低。肿瘤最大径是TNM病理分期和判断预后的关键因素,肿瘤大小可以影响淋巴结转移的进展,一般以5 mm为研究界限,肿瘤直径越大,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越高[8]。本研究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区淋巴结的相关因素表明:年龄<45岁、肿瘤>5 mm、微小钙化和包膜侵犯是主要危险因素。

表1 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基线资料对比[n(%)]

表3 变量赋值

表4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45岁、肿瘤>5 mm、微小钙化和包膜侵犯显著相关,可针对上述相关因素预防性清除淋巴结。

猜你喜欢
转移率包膜乳头状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离散广义Markov 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稳定性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6 种药材中5 种重金属转移率的测定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
8种葡萄糖苷配糖体在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中的转移率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