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阳 丁建明 刘晓明 代丽萍
(濮阳市人民医院内镜室,河南 濮阳 45700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不断的调整变化,导致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在我国每年结直肠癌发病人数约达25万人,死亡人数达到14万人,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1]。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左下腹反复疼痛、频繁便意以及少量便血等症状[6]。晚期结直肠癌死亡率高,生存率不足10%,所以及早发现并诊治对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有文献报道ESD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其与传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等手术方法比较,ESD具有并发症少、清除率高、术后伤口小等优点,但对临床医师的操作技术要求更高,且手术时间长、术中穿孔、术中或术后出血的风险更高[3]。并且,迟发性出血(Delayed post polypectomy bleeding,DPPB)是ESD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迟发性出血时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本文用回顾性分析探讨早期CRC患者在行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01月-2021年01月期间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性56例,女性42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5.38±13.81)岁;术前所有患者均遵医嘱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服用至术前5 d 停药,行ESD术后再照常使用相关抗血小板和抗凝等药物。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符合《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意见》诊断标准[4];完全配合本研究者;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排除标准:已行化疗或手术者;病灶位置已浸润固有肌层。
1.2.1 ESD治疗方法
在内镜下对病灶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将肾上腺素等混合溶液在病灶黏膜下进行注射,并将局部病灶组织抬举起来,用电刀把黏膜的病变与肌肉分离开,分开之后用电刀把病灶组织从肌肉层上剥离下来,完全剥离后把病灶组织拿出体外。手术中,对切除区域的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大血管进行夹闭。手术结束后,退出内镜,并将肠道内残留的粪便和气体清除。
1.2.2 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判定标准及分组
观察患者ESD术后是否发生延迟性出血的情况,详细延迟性出血判定标准如下:术后14 d左右出现贫血貌及体征,包括晕厥、呕血和黑便等表现,且血红蛋白小于20 g·L-1,心率大于120次·min-1或收缩压小于90 mmHg。
1.2.3 基线资料收集
设计基线资料收集表,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岁)、合并症、肿瘤大小(cm)、肿瘤数量(个)、肿瘤形态、病理、病灶位置、纤维化程度、术中明显出血、操作者是否熟练等基线资料。
患者ESD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的情况;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的基线资料对比;早期结直肠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采用SPSS18.0处理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平均数±标准差(±SD)表示,两两间数据使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早期结直肠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均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98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ESD术后92例患者未发生延迟性出血(93.87%),6例患者发生延迟性出血(6.12%),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结直肠癌ESD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的危险因素与病灶的位置、纤维化程度、术中出血及操作者熟练度等方面有关(P<0.05)。见表1。
将病灶位置、纤维化程度、术中明显出血、操作者是否熟练(P<0.05)的单因素指标为自变量,以是否术后迟发性出血为应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病灶位置和纤维化严重程度是早期结直肠癌ESD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早期结直肠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结直肠癌发病人数约达25万人,死亡人数达到14万人,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1]。结直肠癌的诱发因素与高蛋白、高油脂、低膳食纤维饮食、炎症刺激等有关。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左下腹反复疼痛、频繁便意以及少量便血等症状[5]。
ESD是一种新型微创方法,它能够及早剥离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早癌或癌前病变,相比于EMR它具有更好的切除率和临床疗效,然而迟发性出血是ESD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迟发性出血时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6]。本研究结果显示98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ESD术后92例未发生延迟性出血(93.87%),6例发生延迟性出血(10.52%),且出血发生后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止血成功,可见ESD术的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保障患者生命,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结直肠癌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危险因素与病灶部位纤维化程度、术中出血量和操作者熟练度有关。结直肠发生迟发性出血的人数比例中,病灶位置在其占比最多,早期结直肠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与病灶的位置有关[7]。原因是因为结直肠中有丰富供血的动静脉丛,且管径较大,导致手术难度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增高,术中出血点电凝不确切,导致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增大。研究结果表明,纤维化严重程度也是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8]。可能因为病灶位置纤维程度严重,导致注射失败。因此应做好ESD手术的术前准备,使病灶充分抬起,保证术中视野清晰,便于操作。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手术中是否有明显出血、操作者是否熟练会导致ESD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但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包括受术中是否有明显出血,以及操作者是否熟练这两种因素。由于结直肠的构造复杂,导致ESD手术操作增加了困难,所以ESD术应由熟练度高的医师进行操作,充分对创面出血点进行电凝血处理,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诉,ESD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患者能帮助提高临床疗效,病灶位置和纤维化严重程度是早期结直肠癌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ESD术由熟练度高的医师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加强对患者病情监测,发现迟发性出血需及时采取止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