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 胡永建 刘洋 谭浩铅 赵明 刘俊英△
(1.周口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周口 466000;2.新乡医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代谢、解毒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时,称为肝衰竭[1]。
肝衰竭进展较快,内科综合治疗效果有限和肝移植受器官来源限制,其病死率可高达50%-80%[2]。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简称,人工肝治疗)在肝衰竭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通过模拟肝脏功能对肝衰竭患者的血液进行净化,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基本技术包括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血浆(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perfusion,PP)、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血浆透析滤过(Plasma diafiltration,PDF)、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b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等,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上述一种或同时多种技术组合应用[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周口市中心医院2019-2021年121例采取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病例临床资料,以分析采取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提供参考依据。
病例资料来源于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三年间住院并采取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病历数据,参照《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1]筛选临床诊断为肝衰竭、病历资料完善的患者,共121例,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整理病历资料,采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录入,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多组间计量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确切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即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1例施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病例,其中男性92人(76.03%),女性29人(23.97%),男女之比3.17:1;平均年龄49.86±13.17岁,其中最小为23岁,最大为80岁,中位年龄为49岁,40~50岁年龄组占比最高。
血型分布中,A型血有29例(24.16%),B型血有47例(38.84%),AB型血有21例(17.35%),O型血有24例(19.83%)。各年龄组人员构成详见表1。
表1 人工肝治疗病例年龄、性别、血型构成分布
将121例肝衰竭患者,参照《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根据疾病特点进行临床分型,其中急性肝衰竭14例(11.57%),亚急性肝衰竭6例(4.96%),慢加急性肝衰竭86例(71.07%),慢性肝衰竭15例(12.40%),见图一。121例肝衰竭患者中64例(52.89%)住院期间合并感染;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占比77.91%,余详见图二。
图一 肝衰竭的临床分型(n=121)
图二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分布(n=86)
121例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病例中,以急诊方式入院56例(46.28%),门诊方式住院患者65例(53.72%),其中男性与女性入院方式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68,P=0.0172);不同肝衰竭临床分型入院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184,P=0.2020)。不同性别、不同临床分型患者入院方式详见表2。
表2 人工肝治疗病例入院方式分布
121例患者根据入院时病情急缓与轻重程度,入住ICU重症监护病房13例(10.74%),入住普通病房108例(89.26%),其中不同入院方式患者入住科室构成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378,P=0.0035)。在住院时间上平均住院时间为23.26±11.71 d,其中住院时间最短为2 d,最长为59 d,ICU重症监护病房平均住院时间为17.85±14.04 d,普通病房平均住院时间为23.54±11.54 d。男性平均住院时间为24.03+11.85 d,女性平均住院时间为19.41+11.55 d。不同入院方式、不同临床分型患者入住科室及住院时间详见表3。
表3 人工肝治疗病例入住科室分布
人工肝治疗根据病人病情特点和患者及家属知情选择的基础上,每次治疗以单一治疗模式或两种治疗模式组合的方式进行,人工肝治疗模式上血浆置换486次、血浆灌流293次、血液滤过56次、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35次和血浆透析滤过1次。患者在治疗全程中,最少治疗次数为1次,最多治疗次数为18次,平均治疗次数4.21±3.00次,其中ICU患者人工肝平均治疗次数多于普通病房患者平均治疗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931,P=0.0480)详见表4。
表4 人工肝病例治疗次数
121例人工肝治疗病例,按入院时肝功能进行Child-Pugh评分,Child-Pugh评分平均9.85±1.61,最小评分7分,最大评分14分。入院时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B级52人(42.98%),C级69人(57.02%),其中急诊入院与门诊入院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92,P=0.0008),详见表5。
表5 人工肝治疗病例入院肝功能情况
肝衰竭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疾病,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人工肝治疗是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清除血液内有害代谢产物,短暂代替肝脏的部分解毒、代谢及合成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1,2]。
本研究中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在年龄上大多数集中在30~70岁,其中40~49岁占比最多为24.79%,这与肝衰竭高发年龄相关;在性别上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3.17:1,性别差异,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3,5]。性别差异除了原发肝病的流行病学差异外,可能与男性较于女性生活压力大、责任较重、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入院方式与入住科室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患者入院时病情的轻重和急缓程度。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病例中,入院方式上女性以急诊入院占比多余男性,说明女性入院时重症比例高于男性。入院后根据入院时病情轻重分别入住ICU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入住ICU重症监护病房的占比10.47%,普通病房占比89.26%,其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7.85 d和23.54 d,入住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相对较重但住院时间较普通病房短,可能与重症患者费用高、部分预后差及转院等因素有关。所有病例人工肝平均治疗次数为4.21次,其中ICU重症监护病房平均人工肝治疗平均次数多余普通病房,这一差异可能与入住ICU肝衰竭患者病情较重有关。本研究肝衰竭临床分型中,慢加急肝衰竭占比最高,其余依次为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因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79.61%),其次为原因不明、酒精性脂肪肝、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表明乙型病毒性肝炎依然是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的慢性肝病基础。乙型肝炎病毒既是慢性肝病的基础,也是导致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因为停用抗病毒药物、病毒耐药或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药物导致HBV再激活,引起一系列炎症导致肝脏进一步损伤甚至进展至肝衰竭[3,5]。
目前,生物型人工肝仍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人工肝治疗模式,在肝衰竭的治疗上具有良好的效果[5]。但人工肝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根据肝功能衰竭患者病因、病情和临床分型、分期进行不同的临床研究,优化明确人工肝的治疗效果。我国肝衰竭患者的结局有很大异质性,给治疗带来很大挑战,期待我国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提高肝衰竭治疗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