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霞?王涛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可能性。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如何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实现有效德育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与多变,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也面临挑战和障碍,亟需广大班主任基于现实情况做出必要的改变与创新,以此引导其茁壮成长。因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教育环境,分别从德育重要性、管理问题、有效举措三个方面入手,就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实施展开具体探讨。
一、加强小学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利于道德意识的形成
小学生正处在思想启蒙阶段,其心智发育还不完善,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往往受到外部环境和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尤为关键。此外,加强德育管理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如诚信、友爱、勤奋、自律等品德教育,这些品德是小学生发展成为健康人格和有用之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德育管理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管理可以引导小学生了解社会公德、个人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并加强其理解和遵守程度。这将对小学生在道德意识上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让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此外,以班级活动作为德育载体还有助于淡化教育痕迹、提升管理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行为、认识规则、尊重彼此。
(二)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习惯养成教育也是德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通过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可让小学生在集体学习、相互合作中建立友谊、形成默契、关心他人,为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发展提供必要支持。同时,将德育与班级管理相融合,通过班级场域进行规范与影响,如班规约束、制订规则、小组合作等,既可以为其指引正确方向,辨别是非对错,又可以在集体环境中实现共同成长。
(三)利于综合素质的生成
德育涉及多个领域,如思想、政治、心理、道德等,并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相互联系,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及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德育更加倾向于人的意识及人际间关系的处理,如待人接物、礼貌用语、诚实守信等行为,而这些隐性属性的发挥对小学生基础品质及健全人格的发展意义深远。此外,德育始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紧密联系其个体需求和身心变化,并能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予以纠正和培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和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德育实施中的问题
其一,核心认知不足。一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德育实施过程中仍以自我为中心,并惯用“念规矩”“紧箍咒”“叫家长”等伎俩,导致小學生常常屈服于“权威”,难以得到身心上的改变与转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核心认知不足造成的。一方面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多数班主任对德育功能及其属性的认识不太充分和全面,难以将其有效融入;另一方面不少班主任过于重视教育指标、教学任务等量性考核的完成情况,疏忽德育管理,导致其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其二,培养方法陈旧。从德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进行分析,发现部分班主任在其培养方法上较为单一且形式枯燥,未能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特征,导致其对德育活动缺乏参与兴趣和学习体验。另外,还有一些班主任仅只重视思想立场教育,忽视其与生活、实践等方面的联系,进而影响学生的理解与迁移效果。其三,双方缺乏交互。交流和沟通是促进彼此了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班主任在互动过程中存在主导化现象,忽视对小学生主观能动的激发与调动,导致双方在交互方面呈现“你说我听”“你教我学”的问题,既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又对其个性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其四,主观评价严重。学生作为评价活动的主体,应围绕其主体进行综合性、多元化的评价,然而很长时间以来,其德育评价的“权力”全部由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行使,既难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又存在主观随意、片面强调的问题和现象,导致评价结果脱离主体实际。
三、推动小学班级管理德育渗透的有效举措
(一)德育管理的主体化
1.加强岗位管理,实现集体共建。
岗位设置是班级建设中较为重要的一项管理活动,也是实现德育管理主体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一方面班主任要学会“放权”,将班级管理中的部分“权力”进行下放和交接,让小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当中,以此才能激发其兴趣、调动其热情,另一方面还需秉承“人人有岗”“一人一岗”的管理理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为班级做出贡献、创造价值。同时,在岗位设置方面,班主任还需根据学生的独特属性进行个性化设计,这样,不仅能发挥其才干,提升其自信,还能在不同岗位中得到锻炼与发展。另外,在岗位种类的选择上,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划分学习类、纪律类、服务类等不同模块与功能,既要重视“大”权力,又要做好“小”工作,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岗位及协同管理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这将对其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的培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聚焦班级事务,推行群策共议。
班级事务的处理及沟通,还需师生的共同参与。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还需对有争议的事情进行多形式共同探讨,如主题班会、专题讨论、班组辩论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其民主意识,凝聚集体信念,还可以在相互讨论中深化思维、学会表达,落实素质发展。其一,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管理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德育形式,不仅对小学生主题目标的把控和理解起到一定帮助,还可通过多样化的班会内容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如“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将时间‘变长”“我爱我家”“礼仪之邦的由来”“班级公共设施的保护与维护”等。在主题班会的组织过程中,班主任还需做好三个要点:第一,主题点要突出;第二,活动点要新颖;第三,教育点要有针对,以此才能促进其参与和转化。其二,专题讨论。专题讨论是加强师生深度合作的一种交互方式,也是班级主体及共建理念有效体现的标志之一。如“你对班规有何建议”“卫生标准及区域划分”“值班员是监督员还是服务员”等主题讨论,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促进合作团结,又可以在集思广益中解决具体问题,构建和谐班级。
(二)德育制度的人性化
1.以学生的愿景为出发点。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德育制度的制订,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并对其良好习惯的养成给予指引和帮助。但从当前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大多数班主任在德育制度的制订和落实方面主观倾向较为严重,且规定和内容缺少创新与变通,难以与学生达成共识。优化制度、倾注人文是德育工作创新开发的重要关键点。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以学生的真实愿景作为出发点,切实关注学生的動态变化,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疏导,既要保证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又要衡量其适配度和人性化,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其一,基本制度。如班规、课堂纪律、环境要求、班干职责等都属于班级管理中的基本制度,班主任在其制度的制订和完善上还需征求学生集体的意见和建议,如“爱护公共环境和财物,不乱写乱画”“不给同学起外号”“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座位四周洁净”等,以此了解学生的内在诉求和管理思路。其二,奖励制度。简单的奖励往往会使学生迸发出无限动力,对此,班主任可坚持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通过积分兑换、发放奖券、即时奖励等方式,促使学生完成行为及心理上的内化与转变。
2.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班主任在班级制度及德育工作落实方面还需以学发展为落脚点,这样才能提升其核心素养,推进其全面发展。其一,分析行为。在德育管理中,班主任需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行为特征,对其具体形态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找到两者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性,进而在规则细化、制度建设方面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感,如选举规则、班级公约等。其二,明确责任。设立和完善岗位问责及追责制度,清晰职责权限、明确分工范围,既要让学生各司其职,又要使其发光发热,提升综合能力。另外,为保证管理的公平公正,班主任还需抛开以往“好成绩好学生”的选拔机制,从综合的角度考量和评选,这将对学生个人素质及全面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机会。其三,自我管理。倡导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发挥想象、大胆尝试,这样,既可以激发其兴趣,增添其活力,又可以在自我思考中形成自我意识,促进个性成长。
(三)德育过程的情境化
1.班级情境。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情境化的德育活动更易于小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及寓意的感悟。因此,在小学班级德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数字媒体、生活道具、寓言故事等资源,将其以情境化的形式进行呈现,以便发挥德育的渗透效果。其一,情境班会。相对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类班会活动,教师可借助媒体功能,以“饭桌上的礼仪”为主题,将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正确的就餐行为进行情境化演示,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加深记忆印象,又可以通过情境学习用餐礼仪,传承优良美德。其二,情境游戏。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娱乐活动,将德育活动以情境游戏的方式展开和推进,不仅能为其营造积极活泼的班级氛围,还能在趣味互动中内化思想、塑造品德。以“开饭啦”的情境游戏为例,班主任可加入一些礼仪“关卡”,如“碗筷摆放”“座位排序”“就餐声音”等,使小学生在不断闯过中巩固礼仪、文明用餐。
2.家庭情境。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对此,班主任要重视和加强家校之间的德育联系,除了做好必要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外,还要倡导家长用心陪伴、共同成长,为孩子提供和谐、阳光的家庭情境,以此促进其快乐成长。其一,生活情境。从家庭生活的角度创设德育情境,如穿衣服、碗筷收拾、家务劳动、逛街等,不仅能使孩子更易于接受和参与,还能在具体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需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并以此为情境切入点,开展不同主题的共创活动,如“养机计划:将手机存放到固定场所,与孩子共同做一些有趣的家庭活动”“阅读计划:与孩子一起共同阅读”等,这对良好家风的形成与传承产生积极影响。其二,自然情境。亲近自然对孩子身心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此,家长可结合工作安排或学校计划,适当组织孩子进行野外郊游、自然拓展等活动,不仅能促进其身体发展,还使孩子在与动植物的“交流”中感受生命活力,培育广阔心胸。另外,家长还可以通过自然笔记本、野餐、制作标本、讲述自然故事等方式,激发其思考、丰富其视野,这将进一步推动其五育发展。
(四)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1.关注发展,真实反馈。
在传统德育评价中,大多数班主任倾向用分数、名次评定其高低,这既不利于学生整体的认知发展,又会对个别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和影响。因此,在小学班级德育评价中,班主任应优化评价模式,关注发展过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评价学生,如在校表现、表达自我、小组合作、学习习惯、文明礼仪等,以此达到真实反馈的效果与结果。此外,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还需纳入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使评价内容更加多样、细化,以便更好把握学生的发展状态。数子十过,不如将子一长。班主任在评价方式上要以鼓励、引导为主,积极肯定和夸赞学生的闪光点,提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以此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生活向往。另外,在具体评价中,班主任还需把控两个要素:一是客观。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是德育的重点,也是实现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对此,班主任应抛开主观情绪,通过量化与质性融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二是观念。正面教育、奖惩结合是保证班级管理有序推进及师生间有效交互的核心思想。
2.尊重差异,动态评测。
在德育评价中,班主任还需考虑到个体间的差异情况,尊重个别差异,把握个性特点,并采取动态评测的方式进行评估与反馈,促使学生认识不足、改进提升。其一,评价标准。在新时期的德育评价体系中,班主任要杜绝“一刀切”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个性化设定,如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季度目标等,结合其学段特征进行阶梯性监测,这样,既可以提高两者之间的适配性与容错率,又可以客观反映出个体发展中的不足与优势,进而在后续教育中展开针对性指导。其二,动态档案。建立和完善动态成长档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某一时段或时期的发展状态,又可以结合档案信息对德育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保证育人效果。在动态档案的内容方面,应以月度总结、阶段规划、思想动态、社会参与等方面为主,并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分享,使家长、学生及其他教师实现共研共讨,同向共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小学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既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筑牢思想根基,又可以拉近彼此距离,使其获得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和价值指引,这将对其未来发展意义深远。同时,班级管理又是一个动态化的组织过程,其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转化,关注主体、重视情境、科学评价,以便实现五育并举的发展目标。
注:本文系“全环境育人背景下齐贤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JZX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