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周昀
摘 要: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整体推进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作用、共同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新要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高校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坚持“五育”并举、深入一线和聚焦日常的原则创设协同育人平台,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整体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价值内涵;实践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量大、点多、面广、线长等特点,对适应性、综合性、协同性、迭代性的要求比高校的其他工作体系更高[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立足于构建同向同行、相互联接、协调推进、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理念,协同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深化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与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等队伍的协同育人,不仅要在机制协同上同向发力、在政策协同上有效衔接,还要在作用发挥上同频共振、在渠道协同上优势互补,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价值内涵
恩格斯曾談到:“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产生‘新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单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3]”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不同主体发挥各自的组织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配合、互补、同步的协同效应。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化和行政主导化,使得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性建设的重视相对不足,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部门工作界限比较明显。在学生工作队伍中,不同育人主体也存有“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工作,缺乏协作配合的理念导向和积极高效的协同行动,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和质量提升。
(一)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内涵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是直接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研究生导师、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是指多个学生工作主体协同作用,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按照统一的目标任务,保持一致步调,实现队伍建设成效最大化、育人质量最优化。
1.坚持全员育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系统性,进一步推进全员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合力育人良好氛围,搭建合力育人组织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工作队伍中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等育人主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观念上内化“整体统一”的思想认识,涵育学生工作队伍的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促进队伍形成整体合力,从而起到“1+1>2”的现实效果[4]。
2.聚焦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5]。虽然学生工作队伍的组成多样,工作定位和职责亦有所专精,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有将思想统一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上,才能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和整体效能。
3.构建协同机制。“协同”需要协调、整合各种力量来发挥整体效应。“协同机制”指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体系的顺畅运作需要完善的制度机制。越是复杂的、跨界的工作领域,越是需要高效的协同机制来协调。科学的机制可以增强各系统间的协同运作,促进协同运作更加精细和顺畅。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调适需要持续培育协同育人发展动力,进一步优化协同育人要素配置和适时调整协同育人组织结构。
(二)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价值意义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阶段性困境和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化专门化进程日益呈现。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和僵化的科层式组织基础造成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协同不力,需要通过增强育人协同性来解决。因此,深化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深化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1.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深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必须主动顺应时代的新要求。“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6]”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全面步入改革攻坚的“深水区”,协同已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集成价值、统合功能、整体施策、自我革新的重要选择和关键之举。协同创新既是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7]。在立足协同创新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树立协同意识,增强各育人主体之间的适应性和协同性,强化整体联动,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共同工作目标,以协同促发展,以协同促合力,以协同促育人。
2.有利于深化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近年来,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选配,在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配备指标性要求的同时,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成长的路径方法。然而,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也存在着现实问题:一是目标的整体统一性不够,学生价值引领的“初心”使命艰巨,学生事务性工作的繁琐复杂、具体工作执行的步调不一等问题,使得学生工作队伍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感,影响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二是队伍的整体联系度不高,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是由多个部门和各类人员构成的系统性整体,由于工作重心各有侧重,工作任务各不相同,缺乏沟通联系,导致各主体不能及时反馈工作情况,从而不能适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思路与计划,导致工作出现偏差。上述问题需要立足各自的优势与特长,找到各自的发力点和突破点,增强学生工作队伍之间的有效协同,真正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信仰坚定、业务精湛、专业精通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
3.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由多个群体构成、分属多个部门负责,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现象仍比较突出。系统性管理的缺失,使得各育人主体之间忽视联系和沟通,缺乏工作导向性,容易导致具体执行时分工不明、协作不当,阻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运行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政治工作某个专门领域、只局限于学生工作某支队伍自我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放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放在思想政治大格局中,突破学生工作队伍各育人主体之间协作的壁垒,重新对功能定位、协同机制、沟通平台进行思考与建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机制优化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强调制度化和经常化。制度化是发挥契约作用、保障协同各主体利益的有效措施,通过发挥制度约束、规定各主体必须遵循的约定来实现共同的目标;经常化则强调将学生工作队伍发展作为有机整体,进行长期战略性规划。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完善优化机制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工作队伍发展进行前瞻性、统揽性、整体性、一致性的指导,从而推动工作队伍的协同发展和育人成效的有效提升。
1.着眼整体优化保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队伍是一个整体。优化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机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保障机制是指为学生工作队伍的运行、发展和全面建设提供良好的內外部条件。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过程需要从更高层面进行系统设计、统筹兼顾,有效衔接和融入学校的政策系统,从而不断优化队伍发展环境,形成队伍建设合力,切实发挥队伍协同的整体效应。
在宏观方面,2017年以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为地方和高校“一体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确立了指导思想,同时也明确了各育人主体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基本要求等核心内容。在中观层面,要聚焦队伍中不同岗位的职责定位、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和评先评优等关键环节制定相应制度,以人、财和物等资源的配置为突破口,获取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的机会,将学生工作队伍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规划;要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专兼结合、配齐建强学生工作队伍,搭建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学生工作党政管理干部的联动通道,推动宏观政策的落地、执行。在微观层面,要落实细化各项制度,规范各项程序,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的关联性,关注制度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对接”,注重把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到队伍发展的各方面和全流程,通过政策联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学生工作队伍的规范、激励和保障作用。
2.立足现实优化协调机制。“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路径和长远目标,是解决高校育人协同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协调机制的优化、完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推动:一是育人力量的协调。从组织体系来看,承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职能的学生部门,要与党群系统的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宣传部门和保卫部门等,以及如财务部门、设备部门、信息部门等行政部门结成育人共同体,以上各相关职能部门与各培养单位也需要联动协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例如,许多高校实行学生工作例会制度,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主管领导定期组织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培养单位学生工作分管领导召开工作会议,开展理论学习、通报工作进展、部署近期工作,加强学生工作的预期性、稳定性和联动性。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要求来看,需要学生工作队伍的各个主体都能立足本职岗位,强化育人意识,发挥各自的育人作用和功能。既要做到育人的全员性,又能兼顾队伍分工的专业性,多在职能和责任的交会点、边界区补位,做到“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才能真正实现育人力量的互通。此外,部分高校在院系层面建立了学工和教务工作联动机制,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和教务员定期就学生学业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推动信息和资源共享,起到强化沟通、增进互信、协同联动的作用,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是育人过程的协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场域,学生工作队伍各个主体要在各阶段、各环节、各阵地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保证育人的持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譬如在新生入学阶段,学校制定总体新生教育方案,各职能部门根据方案分工对培养单位进行指导和培训,各培养单位结合学科特色和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入学教育安排,按照校史院史教育、学科专业发展、新生教学安排、党团知识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学生行为规范、学术科研规范等内容分配相应的队伍力量负责,为新生扣好大学的“第一粒扣子”。
3.针对差异优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通过满足队伍整体和个体需求的方式激发内部各要素在系统运行中能动性的机制,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一是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专职辅导员有较明确的考核要求,关于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队伍主体的政策则比较宽泛。为了增强学生工作队伍不同主体之间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和良性发展,需对不同队伍成员的工作开展进行全方位的深入调查研究,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制定综合、科学合理的育人成效考评指标与评价标准,建立针对不同学生工作主体、符合工作实际、具有一定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体系,解决不同人员序列之间工作量的认定和转换问题,消弭队伍内部之间的隔膜。二是考评结果要真评实用。对在考评中结果优秀的学生工作者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包括绩效工资、发展机会、职位晋升等方式,对于考评结果不理想或不合格的学生工作者应给予一定的惩罚,根据程度进行批评教育或调整岗位。三是要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同步设置不同主体相对应的荣誉、奖励等,对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项目、成果给予评奖,对贡献较大的学生工作者给予奖励,同时建立思政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体系,畅通职级、职称“双线”晋升的途径,进一步激发不同育人主体自身的内在动力、与其他队伍的协同动力。
(二)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平台创设
进入新时代,要善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在任务内容、方式方法、载体手段等方面的新特点、新要求,设置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更具实效性、可推广借鉴的协同育人工作平台。为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同时有利于学生工作各主体协同发挥育人作用,有必要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分工限制,通过坚持“五育”并举、深入一线和聚焦日常的工作原则,创设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新平台,实现各育人主体的力量互通。
1.要坚持“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创设学生工作协同育人平台要坚持“内容为王”,既要坚持“五育并举”,更要坚持“五育协同”。德育是基础,要教育引导学生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智育是重点,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协同,坚持学术引领与思想引领相协同,把智识塑造和能力培养融合协调起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体育是关键,立德树人离不开提高人的自律意识、拼搏精神和顽强品格。美育和劳育同时也不可偏废。美育提高大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养成美的能力,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劳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劳动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五育协同”的着力点应放在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统筹协调各类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推动实现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文化环境等教育生态的整体性变革,努力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和工作平台。
2.要坚持深入一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8]。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始终深入一线,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成长之需、解答学生成长之惑。宿舍是学生工作中的最小管理单位。以创新高校治理体系为契机,在教育部的指导推动下,各高校积极探索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机制,积极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推动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一线。学生工作队伍进驻社区、宿舍“一线”,面对面与学生谈心谈话,倾听学生心声,在理想信念、学术追求、学习实践、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通过有效搭建多部门共同办公平台,达到实时、高效、快捷、集中解决学生各类诉求、需求的目的,建立起学生工作队伍乃至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反馈机制。
另一方面,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部分“00后”的当代大学生,很大程度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智能产品等科技产物的影响,是各种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忠实“粉丝”。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了全体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必备技能。要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同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一方面将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等功能从线下转到线上,使信息发布、事务办理和交流互动等更加便捷,传统的会议、谈心等也可以实现网络化管理;另一方面依托网络协同平台对学生工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工作队伍根据职责按需使用工作数据,为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和网络文化工作室、“易班”等组织平台建设,培育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传播正能量。
3.要坚持聚焦日常。学生工作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各类情景和场域都是学生工作者进行思想引领的“阵地”和“平台”。聚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一是要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学生身心发展与成长规律,充分认识到“协同”不等于各类工作的“简单相加”或“互为补充”,而是在理念、方式方法、效果质量上实现交叉相融、合作联动和功能互促。二是要在日常思政工作中选准抓手。重点是要把握协同育人的结合点,例如在学风建设方面,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既有分工侧重,又有联动配合,辅导员应主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及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上发挥作用;专任教师负责专业知识讲授,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班主任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个体开展学业帮扶指导,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在日常事务管理方面,辅导员和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可以加强联动,比如在评选奖助学金、遴选学生骨干和发展党员时,辅导员把握工作规则和要求,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对学生在第一课堂和其他方面的表现进行介绍,公平公正地做好评选和选拔,让价值导向渗透在评选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示范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6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1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505.
[4]刘新跃,邰蕾蕾.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整体性”建设路径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3):16.
[5][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109.
[7]刘征,左殿升,张莉,牛慧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创新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6):23.
*作者简介:陈洁,中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主管,助教;周昀,中山大学总务部综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华南师范大学)2021年度开放课题“‘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青年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机制探索”(课题编号:SCNUKFYB003)成果;广东省2021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综合改革专项)“新时代高校社团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1JKZG04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