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外国文学学科融通初探

2023-07-21 10:43于清赫
关键词:新文科外国文学

于清赫

摘 要:在“四新”建设的巨大浪潮中,作为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提供方向与价值标准的新文科,其重要程度与建设难度不容小觑,面对宏大的命题与要求,如何在文学类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科融通进行明确的定位,并实现颇有成效的学科跨界,帮助学生打破专业壁垒、超越学科局限,培养更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新文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亦是文学类课程实现新教改的必由之路。本文依照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外国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定位与策略以及对文学类其他课程的有效参考,以期对实际教学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文科;学科融通;外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6-0091-03

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技术的发展革新,还是战争、疾病的横行无常,国际环境的复杂程度早已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蕴藏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普遍存在的多种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不兼容性,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急迫地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1]。很显然,这早已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教育困境,而是全球教育的必修课题,亦是我国在2018年首次提出“四新”建设的总体背景。作为能够“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提供方向、标准、价值判断以及未来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的“新文科”[2],其在树立与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扩展认知维度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因而,若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新文科”建设就必然会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抓手就是专业优化,而在夯实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推进学科间的融通,优化专业内涵亦是升级改造的必要条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外国文学课程来说,究竟应当如何基于顶层设计和现实学情,构架并实行学科间的融通与交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学科融通的定位与属性

外国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以其纵贯千年的时间轴线、庞大璀璨的作家群、迥异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以及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在为学生拓展眼界、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圈定了知识范畴和思维范式。单纯地满足于只将文学史作为文学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讲、学,仅对作家生平、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进行讲解分析,严重缺乏甚至全无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这样的教学传统很显然是新文科建设路上的绊脚石,同时也必然限制了学生的认知视野。那么,所谓学科融通究竟旨在如何?学科融通就是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全部学科粗糙地打碎重组吗?很显然,绝非如此。学科融通绝不仅仅是从前课上那有限的人文学科间的浅表交流和渗透,它必然包括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深层互动,启发学生进行突破专业局限的思考和认知。而在进行学科融通的过程中,在尚未形成科学严谨自成一体的交叉学科之前,学科之间的融通一定是基于夯实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这是学科学习的基本意义,而跨学科融通也必然应当锦上添花而非釜底抽薪。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例,课程本身隶属人文学科基础类课程,其人文、社科基因蕴藏在几乎所有作品当中,我们甚至可以在任何一部作品里找出其中的人类学踪迹、伦理学观念、哲学基石与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是说,基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史本身就是各类知识的融合与叠加,对教师而言我们需要摘取、提炼和凝萃的应当是内、外两方面的教学趋向。向内,即对于外国文学这门课程而言,无论是其中的政治、经济还是道德、伦理其实都是对作品终极旨归的拱卫,是从不同方向对深层内涵进行的论证,因而,我们若以其他人文学科为主题结合作品来进行研究,就势必要合理把握其中的主次关系和因果关系;向外,即对于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而言,也能够因为学科间的融通而被关注和涉猎,虽然对此类知识的把握并未明确写入教学目标之中,但它们确然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走向现实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借助文学作品从小的切入点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关联理解,这也是学科融通最基本的属性和目的。

相对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而言,文学作品面对自然科学时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传统印象中,二者应当泾渭分明,互不干涉,但是,我们应当明确,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人文科学来进行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价值上的导航,而文科与理工科乃至其他学科的分离,无疑既不适合文科的发展,也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3]。世界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身在其中又怎能缺少了对于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描述和认知呢?而这自然科学的维度能够为学生带来全然不同的审美体验和阅读视角,引发持续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二者之间的确构成融通基础,但通常情况下又缺乏合理的衔接点,这也是作为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和挖掘的命题。

二、融通策略与认知维度

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业多年的教师认为,由于外国文学的课时被严重压缩,导致在短短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里,教材里的基本知识点尚且都需要争分夺秒地介绍和讲解,如果要进行全方位的学科融通,去讲解课本以外的知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没有必要且完全不具备可操作性。基于此问题,我认为,学科融通的策略更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这种将所有关注点都放在课上时间的视角显然是传统而低效的,它仍旧是基于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填鸭式教学,完全无法体现教改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在融通策略设定之初,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对授课对象进行科学详尽的调查研究,针对其学习类型与偏好,在制定融通策略时将学科融通分成由内而外的三个层次,利用不同方法组织实行。首先,进行学科内的融通,即文学类课程之间的融通,确立“大文学”的知识架构,将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同外国文学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并列对照,在讲授过程中,几乎可以在每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加入与中国或亚洲文学作品的比较,加入“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传说的比较”“中世纪英雄史诗同中国侠文学的对比”“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作品的多维度比较”等内容区块,为学生构建庞大的比较文学视野,引发文学作品带来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共鸣和震颤。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行设计以作品类型为主的横向思维导图及以时间为脉络的纵向思维导图,形成扎实的文学网格,使他们能够站在更宏大的视角上串联基础知识点、夯实文学功底,提升文学素养。其次,在进行文学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间的融通时,要在基于学科内知识融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中外文学中共通的关于道德伦理、政治形态、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文本与观点结合哲学、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证实与证伪、挖掘与探究,拓展知识圈地,形成深度思考。本部分活动应该以课堂主题讨论的方式开展,可设置类似于“经济学视野下的葛朗台形象分析”“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俄罗斯宗教文化”和“于连的空间心理建构模式”等外国文学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相交织的讨论主题,学生提前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自行学习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归纳论点、论据,在课堂上对相应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类供学生共同讨论的课堂主题是与本堂课密切相关且几乎不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题目,但当我们进行完一系列的探索讨论之后,又能夠使学生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最后,在进行文学与自然科学的融通时,要以具体课题为抓手,挖掘文学原典中涉及医学、动植物学、地质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设置“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植物及其写作功用”“勃朗特姐妹作品与家园地域的关联性分析”“化学与医学知识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发展的助推力分析”等课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选择,以一学期为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深入社会的考察调研,涉猎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形成成果报告,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汇报。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构建多元文化视野,为更好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對其他文学类课程的启示与思考

就文学的本质而言,外国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历史发展轨迹、核心思想精神、作家与作品的对应关系等众多方面都有着人类共同的精神底色,它们输出作品的具体形式可能千差万别,但其精神内核和思想旨归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对于一门课程而言,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沿袭还是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万变不离其宗的中心必然是对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度了解和相关知识的扎实掌握。那么,当与外国文学相类似的中国文学史遇到学科融通的概念时又是否能够应用到上述的策略与方法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中西方文学的互相对应关系在比较文学的视野内就已经有了可操作性的答案,仅学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不进行国家地域间的对比和串联,显然不能更好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也无法以科学的视角去丈量文明、时代等多方面因素对文学发展的相关影响,这无疑会捆束学生的知识视域、弱化其思维灵敏度。其次,文学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与外国文学生长于异域文明和文化的土壤一样,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学同样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学科和范畴也必然有政治学、经济学、史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内容。在中国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像《三国演义》之类囊括了史学、政治学与战争学等知识的作品数不胜数;类似于《徐霞客游记》这样的散文游记,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了地质学、水文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也非常适合帮助学生建构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集,启发他们以文本为圆心,跳出文学的有限视野,对祖国的文化历史、秀美山川形成更加具象化的深入了解,进而能够形成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深层认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明确切入点或主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相应的主题讨论或课题探究活动,甚至可以组织一些课堂竞猜、文学小科普等随堂活动,将学科融合的精神和具体知识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为学生营造满满的跨学科学习氛围感。

在18世纪的西方,文学原本就是一个包含了数学、医学和哲学等多门专业学科的“跨界”存在,只是随着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精确与清晰,才逐步形成如今的学科定义。因而,文学的范畴本身就带有天然的跨学科的属性,只是长久以来,我们只对它进行了狭义的认知,而忽略了它原本自然天成的更为宽泛的知识外延。借着“四新”建设的东风,毋庸置疑,新文科之“新”必定立足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的交叉融合”[4],但这样的手段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为跨学科而跨学科,机械地以满足扩大学生知识面为最高目标,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起超越学科的视野并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在更广泛意义上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守护和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与福祉。因而,新文科视域下文学类学科的融通需要每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不断地探索调整,以更好地达成学科之间的合力与共融。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2.

〔2〕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J].中国高等教育,2021(01):4-7.

〔3〕刘建军.“新文科”还是“新学科”——兼论新文科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J].当代外语研究,2021(03):23.

〔4〕赵奎英.“新文科”“超学科”与“共同体”——面向解决生活世界复杂问题的研究与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20(07):131.

(责任编辑 王大奎)

Abstract: In the great wave of "four new" construction, as a new engineer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new medical provide direction and value standard of liberal arts, its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of construction are to be reckoned with, and in the face of grand proposition and requirements, how to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ture courses in the daily teaching, to a clear positioning of discipline accommodation, and achieve quite effective discipline across borders, It is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new teaching reform of literature courses to help students break the professional barriers, surpass the subject limitation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more in line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rienta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other subjects,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 reference to other literature courses, in order to provide assistance 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Discipline Integration; Foreign Literature

猜你喜欢
新文科外国文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