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三维审视

2023-07-21 09:18:25韩谦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塑造与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步入新时代,受到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潮浸染,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缺失的现象。高校是我国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优势,彰显出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做好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理论和现实逻辑,通过完善理论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教育形式、抓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联动育人机制等手段,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实现知行合一。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劳动教育与人们的基本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我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1]。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劳动教育带动其他四育 [2]。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文件也强调“要将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 [3]。總体可见,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于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而言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已有所挖掘,但仍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需要从理论、现实和实践三个维度去认真考察,才能更好地凸显劳动教育的独特性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之基

所谓劳动教育,古已有之。然而伴随时代变迁,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践行能力也日渐发生变化。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劳动教育理论本身也不会一成不变,而是在社会演变中经历着不断发展的动态演变。

首先,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源自于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思想的滋养。中国自古就有着一种“耕读不辍”的文化传统,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典籍中渗透着劳动教育观念。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以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古代诗歌,不仅是对人们劳动日常的呈现,更是隐含着对劳动教育的积极肯定。历史上亦有不少名人雅士都曾亲自深入田间参加耕作。譬如,重耳拜土、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等典故。此外,还有传统中国劳动精神所弘扬的勤劳、奋斗、奉献等价值内涵,也是对劳动意义的认可,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等说法。由此而言,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思想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其次,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遵循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了劳教结合的思想,在考察劳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时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同时,劳动对人脑的促进作用并未随着人同猿的分离宣告结束,而是在此以后大体上仍然大踏步地前进着。”[4]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性活动,能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劳动能激发人的创造本性,使人的思想更具想象力,思维更具创造力。因此,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应该是人自觉自愿的、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不是为了生存的手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更进一步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列宁则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综合技术教育,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6]正是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最后,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7]中国共产党在汲取传统文化中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劳动教育观论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对劳动理论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例如,毛泽东十分注重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提出了“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8]的主张。邓小平也曾提出“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9]的观点。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劳动理论的内涵,提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0]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更是一贯持重视态度。

总体而言,上述这些思想和论述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有着诸多启发。要想有效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劳动本质与价值,并将其用于指导自身实践,高校必须领悟和遵循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的指导,方能发挥好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之需

“劳育”作为新时代高校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协同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11]。近年来,国家教育政策越来越凸显劳动教育的地位,但在高校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长期的劳动教育缺位、当代大学生主动性意识不强、社会劳动意识的宣导偏差等,这都对高校落实劳动教育造成了阻碍。上述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劳动理论教育课程尚不完善

由于长期受到社会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部分高校中存在着“轻德育,重智育,忽视体育,忘记劳动教育和美育”的倾向。由于高校对于劳动教育认知不够成熟,导致了劳动教育在高校理论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够高、甚至被边缘化。不少高校对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特征,缺少整体连贯性。由于尚未能形成统一化、系统化的劳动理论教学体系,呈现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教育现象。有些高校就选择以开设线上课程的方式进行授课,而课程相关的学分设置与考核标准等也不尽相同。学生受“重分数而轻其他”思想的影响,也常常会以挂机刷课等方式敷衍应付。除此之外,甚至更有高校根本还没有将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纳入教务课程设置。如此一来,不仅无法真正达到教育部要求开展劳动教育的预期目标,更无法让学生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深层意义。

(二)劳动实践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理念设想与具体实践上的差异。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劳动教育中自然应当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优势,鼓励广大学子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但是,在以往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中,高校容易把握不清楚劳动教育的内容与范畴,将校园公益活动、社团志愿劳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实践方式作为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如此一来,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范围仍停留在校园内部层面,拓展性和延伸性不足,缺乏真正深入社会层面的实践体验与经验历练。同时,这种劳动实践教育形式也没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的特征。因为随着国外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负面思潮不断涌入,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滋生出不想劳动、不愿劳动甚至不会劳动的不良风气。然而,无论是常见的校内勤工助学,或是校外志愿服务等劳动教育实践形式,都缺乏可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无法让学生产生参与兴趣,久而久之也就使得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态度上的漠视。所以说,体力劳动并非劳动教育的唯一形式,新时代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的形式也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才能符合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

(三)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不是单靠一个部门、机构或单位就能顺利完成,而是需要多方力量的充分协同合作,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并未形成十分健全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高校在学校内部层面开展劳动教育时,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并不完善。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止涉及到教学部门,同时也会涉及学工处、团委、心理教育中心、后勤处等行政部门,只有促使这些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方能为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力量保障。反观现实,当前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分工体系尚不成熟,通常是没有专门负责劳动教育的老师,多数是以兼职的形式来承担劳动教育的工作。同时,由于权责界限不清晰,没有用明确的标准将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操作、监督整改等具体环节分责到岗,因而会导致劳动教育的目标与结果之间产生偏差。

另一方面,高校在学校外部层面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时,容易忽视了社会、家庭实践活动对劳动教育的重要影响,一不小心就会割裂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间的密切联系。实质上,上述这三个育人阵地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彼此发挥着密切联系且彼此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毕竟加强劳动教育,最终是为了能够对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等产生积极正面影响,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转化为他们自身服务社会、贡献家庭的行动能力。然而,在以往的劳动教育实践中,部分高校会偏重校园文化建设,而忽视了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能力,无形中也就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脱节。要想充分使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出尊重劳动的真实情感,必须有效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出各个渠道的育人优势,才能更好地完善大学生的劳动理念并提升他们的劳动水平。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破题之策

从整体来看,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高校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工作等日常生活切入,对当前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一)提升劳动理论教育的教学效果

只有掌握正确的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行为实践。理论教育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一环,发挥着思想引导的作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在范围上覆盖全体大学生,时间跨度上则是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阶段。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不仅要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现实针对性,更要符合教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才能有效融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因此,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而应加强教学全局统筹,做好整体性规划。

身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具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因此,要充分将劳动教育理论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当中,设计具有个性化的课程安排,以此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中,通过设置独立的学习模块和具体学分,明确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劳动教育。此外,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也不能只参照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而应当进行过程性考核。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和学习成长阶段,将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团隊协作能力、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要素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评,考核方法尽量做到均衡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同时,要充分挖掘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如劳动榜样事迹、劳动成果创新故事等。通过提炼使其细化、具体化,转化为劳动教育资源,充分将劳动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此提高劳动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为开展劳动理论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提升高校劳动理论教育的教学效果也很重要。高校要注重打造劳动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提高任课教师的劳动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从思想上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客座教授、聘请各行业专技能手来授课的方式,推进劳动教育理论内容的生活化阐释。总体来说,只有科学规划和设计高校劳动教育理论教育方案,才能充分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的内涵。

(二)创新劳动实践教育的方式方法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不能只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還要进行必要的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教育是进一步补充和延展劳动教育理论的有效方式。劳动实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大学生通过体验劳动实践来增强劳动能力、创新劳动技能,让学生能够深切感悟和认知劳动价值。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更加开放活跃、创新意识更强,高校原有的基础劳动实践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的时代要求,并未突显出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差异之处。要达到劳动实践教育的目的,唯有创造性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劳动实践活动,这样才可以更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与热情。

基于此,高校要通过调研把握大学生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在高校内开展劳动实践教育,除了基础劳动活动外,还要实现多种形态结合,比如劳动主题演讲比赛、劳动理论的知识竞赛、劳动技能的竞赛等活动形式。在发挥个人专长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提升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的效果。

此外,高校需要提供劳动实践教育所需的条件和环境。通过健全经费投入机制,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促进劳动实践教育的常态化,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创造、勇于实践。比如,从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到毕业生职业规划指导等各方面,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学生工作与管理当中,体现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和融合性。通过各种手段创新劳动实践活动,加强校园劳动精神的宣传和劳动文化的培育,在校园中打造出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

(三)整合调动劳动教育的多元力量

高校在制定统筹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细则上,需要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明确劳动教育和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

首先,高校要基于实际校情制定出合理完善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定面向全校师生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各层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形成上传下达、执行到位的工作局面。同时,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是一个涉及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工作的复杂工作系统。因此,在高校内需要充分调动好、发挥好各个部门以及教职工的积极作用,建立出教学、管理、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借助良性制度实现教育力量优化配置,完善育人环节,实现统一目标、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打造高校形成劳动教育贯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其次,要发挥朋辈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大学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模式,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多数时间都处在集体中,比如寝室、班级、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群体精神面貌会影响到身处其中个体的思想与认知状态。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集体,能够带动集体中成员奋发上进,反之则会使人变得消极懈怠。大学生朋辈群体中的先进模范和榜样人物具有独特的亲和力与说服力,因而能够带来一定的正面示范效应。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有必要以集体为单位来开展各项活动。通过抓好大学生群体中的正面意见领袖,以正向行为示范激发积极群体效应,激活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比如,开展学生寝室内务整理实践活动,积极打造样板寝室,将劳动素养的养成贯穿于日常活动当中。尝试以类似的方式促进整个劳动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以此确保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

此外,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当通过联合社会引导、家庭教化等,延伸学校劳动教育途径。一是家庭层面的劳动教育不应该掉以轻心,高校要加强家校沟通,及时将学生的生活状况反馈给家长,针对劳动精神不够、劳动意识单薄等问题,有意识底进行家庭监督与学情反馈。二是高校可以尝试借助社会资源介入到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比如将劳动实践教育与企业实习、校企共建、产学研项目等相结合。调动社会教育力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丰富高校劳动教育的丰富资源和阵地建设,实现劳动教育空间的扩展与教育效果的延续。

四、小结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劳动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注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方可真正让“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3],从而真正为国家建设储备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100-104.

[2]岳文果.新时代 新定位 新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解读[J].教育革新,2019(09):4-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6]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63-464.

[7]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家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8.

[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8.

[11]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73-7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3.

[13]贾淑品.马克思拜物教思想与劳动异化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14-21.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韩谦,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