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教育质量发展状况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3-07-21 07:01冯爱秋杨鹏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策略建议专业认证质量提升

冯爱秋 杨鹏

[摘 要]工程教育直接关系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基于历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本科专业数据,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工程教育质量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从完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梳理完善工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优化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认证制度、搭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习交流平台、持续完善工程教育的治理体系等5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质量提升;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 G 6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4-0001-07

Research on 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ts Promotion Strategy

FENG Aiqiu1, YANG Peng2

(1.Party Committee Research Offic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2.College of Urban Rail Transit and Logistic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is currently an international accepte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that have passed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ver the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new situation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It puts forward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five perspectives, namely, improv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mb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standard syste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optimizing and improving the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building a learning and exchange platform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syste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Quality improvement;Strategic suggestion

0 引言

工程教育直接關系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对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保障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在成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

1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状分析

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总体情况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用国际认可的标准对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进行的一种合格性评价,评价结果反映了在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标准下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状况。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标志着专业质量得到国际认可,为学生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就业市场提供了“通行证”。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88所高校的1 97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涉及24个工科专业类[2;而2020年底,全国有257所高校的1 60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涉及22个工科专业类[3。由此可以看出,不仅认证的专业类别在扩大,高校数量和专业数量也都有大幅增长,31所高校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由“无”到“有”。从历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本科专业数量(见图1)来看,2006年之前,每年通过认证的专业数量非常少。2006年,教育部开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专业认证数量开始缓慢增长。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数量开始大幅增长,特别是2019年,较2018年增幅达到64.28%。受疫情影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数量在2020年出现回落,2021年开始明显回升,至2022年达到历年最高:377个。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得到快速推进,教育界对其认可度和参与度逐年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 270所,工科类本科有31个专业大类260种专业,可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有24个专业大类的214种专业。从高校数量来看,仅有288所即约1/4的高校有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从专业种数来看,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有87种专业,约占260种专业的1/3,占可认证的214种专业的40.65%,还有127种工科专业没有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我国有92%的本科高校开设工科专业,截至2019年7月,全国普通本科工科专业点数为19 447个4。从专业点来看,有1 977个专业点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占工科本科专业总布点数的1/10左右。数据表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通过认证的专业数量与我国工程教育的总体专业规模不匹配,提升空间比较大。由此可见: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争取覆盖所有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进一步提高教育界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在现有标准框架下增加通过认证的专业种数。

1.2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分布情况

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所在专业大类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按各大类通过认证的专业点数量排序,前5位的分别是机械类、计算机类、材料类、电子信息类、化工与制药类,通过认证的这5类专业点数量总和为995个,占认证专业点总数的一半,这与其办学历史较长、专业种类和布点数量较多都有关系。这也说明,不同类别工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从通过认证的专业点数量看,排在前15位的专业如图3所示。其中,前5位的专业分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这5种专业通过认证的专业点总数达到542个,占通过认证的1 977个专业点的27.42%,超过1/4。从专业布点情况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这5个专业的认证率依次为23.02%、22.14%、12.12%、21.52%、28.75%。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这5个专业通过认证的数量较多,但对比其布点规模,认证率高的不足1/3,低的则在1/5左右。这进一步表明,即使是办学历史比较长的老牌专业,其认证规模与布点规模也很不匹配。

通过认证的87种专业的认证率区间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多数专业的认证率在30%以下,其中:认证率在5.1%~10%之间的专业最多,有20种;认证率超过40%的专业很少,只有7种,大部分专业的认证率还比较低。专业认证率排在前5位的专业依次为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采矿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冶金工程,认证率分别是58.33%、58.00%、56.25%、51.52%、48.65%;专业认证率排在后5位的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汽车服务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物联网工程,认证率分别是0.52%、1.52%、1.52%、1.57%、1.59%。认证率最高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和最低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两者的认证率相差达111倍,这进一步说明,不同专业的质量发展依然很不平衡。

1.3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在高校分布情况

从高校分布来看,通过认证的专业涉及288所高校,其中:原“985工程”或原“211工程”高校有83所,占28.82%;双一流高校有91所,占31.60%;非双一流高校有197所,占68.40%。在通过认证的1 977个专业中:属于原“985工程”或原“211工程”高校的有763个,占38.59%;属于双一流高校的有826个,占41.78%;属于非双一流高校的有1 151个,占58.22%。由此表明,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校正在由原“985工程”或原“211工程”高校、双一流高校扩大到地方普通高校,越来越多的地方普通高校参与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中。从专业认证数量来看,排在前5位的高校依次为昆明理工大学(24)、大连理工大学(22)、江苏大学(22)、长安大学(19)、陕西科技大学(22)。其中,昆明理工大学、江苏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既非原“985工程”又非原“211工程”高校,这说明一些地方高校的工程教育实力也很强。值得注意的是,在原“985工程”或原“211工程”高校中,有26所高校没有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4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在各省份分布情况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本科专业点在各省份的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江苏、陕西、北京、山东、辽宁和湖北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点数量均超过100个,这6个省(市)的数量之和占45.37%。特别是江苏,通过认证的专业点数量达到254个,占比达到12.85%;而贵州、新疆、海南和宁夏通过认证的专业点数量均在10个以内。从全国范围来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与当地的高等教育规模、质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传统高等教育较强和经济发达的省份,不同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1.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情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等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自2010年启动以来,参与的高校工程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对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卓越计划”本科层次的通用标准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为参照基础,参考借鉴了发达国家对工程专业毕业生必备的能力要求[5。相對而言,参与“卓越计划”的专业更容易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数据显示,参与“卓越计划”1.0的有1 257个本科专业点,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有687个,占54.65%,还有近一半的专业未获得工程教育认证,其原因值得关注。2018年,教育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有关实施“卓越计划”2.0的文件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20%以上的工科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6但从目前情况看,距离这个建设目标还有一些差距。

2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1 工程教育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阶段,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等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工程科技、工程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发动机”作用日益凸显[7,并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支撐,成为各国科技产业竞赛的核心竞争力[8。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构,通过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打造工业实力、重塑国家竞争力正成为各国的国家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计划”以及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等均对本国的工程教育作出部署。同时,全球正面临工程师短缺问题,不断变化的世界环境为工程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工程教育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2.2 新工业革命和国家战略对中国工程教育提出新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科技领域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综合发展、融合发展已成必然趋势,现代工程的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复杂性和社会性等特征更加突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都要求工程教育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和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世界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人才类型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对同一类型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性上。有研究表明,领导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挑战的能力被认为是“下一代工程师”的核心能力[9。随着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化工程项目不断扩大,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国际化工程人才参与到重大工程建设决策中。培养创新能力强、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全球领导力、能适应和引领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支撑国家战略实施、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力量,也是对中国工程教育的新要求。

2.3 未来工程教育呈现一系列新特征

伴随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工程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从支撑和服务逐步转向为创新和引领。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未来工程教育将呈现一系列新特征:第一,培养模式从学院、学科、专业单一性和独立性向学科大类交叉融合创新转变,向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转变,向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转变;第二,教育重心从重视理论传授向培养工程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转变,更加注重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能力培养;第三,学生的全球视野、全球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沟通协商能力及工程领导力等软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将更注重学生软技能的培养,更注重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第四,人工智能赋能工程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工程教育评价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2.4 工程教育质量评价更注重学生个体能力和学习增值

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是通过专业整体的行为证据来判定其是否满足认证标准。注重对学生个体的能力评价,强化对学生个体的过程性评价、学习增值和学习收获情况评价,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的真正体现,也是未来工程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一个方向。对学生个体能力、学习增值和学习收获的评价离不开非技术能力评价及对学生在培养周期内各项指标的持续跟踪和监测。非技术能力评价模型的确定,以及基于学生个体能力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价系统和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未来工程教育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 推进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建议

3.1 完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的工程教育分类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设制造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中国工程教育要从类型、层次、规模、结构、内涵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与综合性改革,既要培养大批精于实操的工程技术人才,又要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科学人才,以及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工程引领人才。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工程技术人才属于以适用技术创新为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程科学人才和工程引领人才注重知识创新,尤其是科学理论创新,属于研究型创新人才。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科学人才和工程引领人才的培养,通过政策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的工程教育分类发展,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高校的工程教育应当注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型大学的工程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工程科学人才,强化对学生科学基础、创造性思维和探求未知能力的培养。同时,各高校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工程引领人才的培养方法与路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工程引领人才[10

3.2 梳理完善工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为不同类型高校的工程教育提供策略指引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评价工程教育有效性的标尺,是规范工程教育活动的行为框架,是保障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工程教育的基本依据[11。目前,中国工程教育的相关标准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工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和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可以授权有关研究机构或行业协会基于未来工程教育的新特征、新要求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系统梳理并明确不同标准的内涵、各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不同标准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工程人才的对应关系和适用范围等,形成系统化的具有指南性质的中国工程教育建设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为不同类型高校的工程教育提供策略指引。

3.3 优化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认证制度,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参与度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提升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抓手[12。前文数据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模与工程教育的总体规模还不匹配。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不同类型高校的工科专业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情况,分析影响不同類型高校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要因素,审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不同类型高校的通用性和适用性;基于已有专业认证实践,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工程教育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认证制度。此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统筹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和各类工程教育建设项目的实施,包括持续完善专业认证结果的发布与使用制度,将认证情况纳入学科评估、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等的考量范围,将认证情况作为“卓越计划”和新工科建设项目申请、验收的考察指标等,发挥各类政策制度及建设项目的协同作用,扩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参与范围和参与规模。

3.4 搭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习交流平台,建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

毕业要求对应于毕业生的能力产出,是国际学位互认评定实质等效的核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毕业要求达成为主线,借助一些可观测的行为证据来证明人才培养是否达到标准。毕业要求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毕业要求的达成要依靠具体的课程来支撑,只有证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才能视同专业层面毕业要求的达成,但证明课程目标的达成远比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要困难。对毕业要求内涵理解不深刻,对面向产出的课程质量评价理解不到位,评价没有聚焦课程目标的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方法单一等,是认证特别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中的常见问题。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周期,要对学生学习全程进行跟踪和评价,而在教学实践中,管理方式、手段和机制的滞后都会影响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影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参与度和通过率。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工程教育智库建设,搭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习交流平台,建立关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案例库,为高校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指导、参考和借鉴。此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从全域视角(全周期、全方位、多角度)完善工程教育评价体系,建立面向产出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对学生在全培养周期中的个体表现进行跟踪、诊断、评价、反馈,实现对学生个体能力的有效评价。

3.5 持续完善工程教育的治理体系,营造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社会、高校等的协同配合、综合施策,构建形成高效、有序的工程教育治理体系,营造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第一,要建立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高校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增强相关政策制度的系统性,及时跟踪和监测政策制度的实施情况,科学评价政策制度的实施效果;第二,要充分利用相关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的优势,建立工程教育发展状况定期发布制度,畅通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使高校准确把握工程教育整体发展状况,跟踪发展形势,有效匹配行业需求。此外,高校要充分认识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程教育改革的溢出效应,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学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路径和实施方案,建立校内协同机制,探索打破各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第一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问世”[EB/OL].(2014-11-13)[2023-03-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11/t20141113_178168.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关于发布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告(工程教育认证通告〔2022〕第3号)[EB/OL].(2022-06-27)[2023-03-17].https://www.ceeaa.org.cn/gcjyzyrzxh/xwdt/tzgg56/630577/index.html.

[3]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关于发布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告(工程教育认证通告〔2021〕第1号)[EB/OL].(2021-06-16)[2023-03-17].https://www.ceeaa.org.cn/gcjyzyrzxh/xwdt/tzgg56/626727/index.html.

[4] 吴岩. 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5.

[5]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6]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EB/OL].(2018-10-17)[2023-03-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

[7] 教育部. 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会商工程教育工作[EB/OL].(2022-03-17)[2023-03-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203/t20220317_608418.html.

[8] 夏鲁惠.工业革命与中国工程教育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20(Z1):61-67.

[9] 许涛.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全球工程领导力[EB/OL].(2019-08-13)[2023-03-17].https://www.mbachina.com/html/tongji/197001/194020.

[10] 林建华.工程教育的三种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21(7):15-19.

[11] 孟凡芹,朱泓,吴旭东,等.面向“新工业革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15-20.

[12] 陈厚丰,张凡稷.近十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轨迹、困境与路径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21(5):60-68.

(责任编辑 白丽媛;责任校对 齐蓉晖)

猜你喜欢
策略建议专业认证质量提升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大学生群体网络消费市场探究及零售商进入策略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欧美出版社开放存取期刊论文处理费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