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萍
十九世纪末,全身反应法被引进中国,尤其是幼儿教学阶段用的比较多,通过肢体与语言间的配合来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但是对于初中及以上阶段的英语课堂的应用却少之又少。文章以外研社七年级英语第二册Module6,Unit3为例,探讨全身反应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学生听力、口语与语言运用能力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初中阶段的英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的机械记忆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在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中,单纯的知识传授性课堂不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反而使他们产生反感心理。然而,全身反应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相结合,教师给出指令,学生进行模仿,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也是一个不好控制的阶段,很叛逆,思维活跃,爱模仿,喜欢氛围轻松又不缺乏趣味性的课堂。全身反应法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效率方面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全身反应法概述
全身反应法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由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身反应法是一种将语言和动作相结合的语言教学方法,他认为无论是多难的语法或者知识,只要通全身反应法进行不断的练习都可以学会。因为在他看来,学生通过身体与大脑的配合学来的知识,都要比直接的理解输入牢固得多。教师发出指令,让学生通过肢体反馈获得的新信息。因此,英语课在肢体参与下变得丰富、有趣,不再局限小小的课桌里,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记忆痕迹理论
首先,全身反应法符合心理学“记忆痕迹理论”。心理学中“记忆痕迹”的观点对全身反应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如果学习者的记忆越强烈那么联想和回忆越容易。全身反应法正是利用学生身体动作和教师指令的和谐统一,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初中英语教师根据初中生学习语言的特点,给学生发出指令,对他们不断的施加刺激,待学生做出反应后,然后再给与强化。当教师发出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呈现知识的肢体动作时,学生通过理解,然后模仿教师的动作以此来掌握新知识。
左右脑分工理论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的“左右脑分工理论”提出:人的左脑与右脑有着不一样的功能。左脑主管逻辑思维,是言语性的;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是非语言性的。“学生通过右脑思维,模仿老师的教学指令或者通过做肢体动作理解新知,减少左脑的干预和对目标语言繁琐的解释,从而消除了对外语的翻译。”普通的语法知识呈现会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语言习得理论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Krashen认为,成年人第二语言学习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相似。他提出,针对儿童的语言多是命令句,儿童一般先用肢体动作反应,然后再学会用语言进行反应。Asher认为,成年人应该借鉴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理解是开口说话前最基本的技能”。一旦学习者内化了语言规律,这种习得语言的“生理”机制会促进他们积极主动说出很多言语。这一教学法强调理解先于开口,学习应该从多听有意义的言语开始,并允许以非语言形式回应,最后才要求用语言表达。
人本主义理论
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观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盛行。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创造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Asher汲取了人文主义心理学关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认为不要对学生的言语输出进行严格的控制,教师应合理地运用教具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允许学生犯错,营造放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学习语言的负担感。TPR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情感上有效缓和了学生的学习焦虑感。
教学原则
听力理解领先,积累语言输入
在全身反应法的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对于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输入的。教师发布指令,学生对发出的指令做出反应。例如,听到“ Stephen, shake your head, or clap your hand。”学生会做出摇头或者握手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理解地不断地加深逐渐的掌握目标语言。
通过身体反应,帮助理解掌握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提前设置情境,并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当学生不愿意又羞于表达的时候,教师要想尽一切辦法并耐心地给予他们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教师不断重复的语言刺激和肢体动作的示范,强化理解掌握目标语言。
强调双脑协作,有助语言学习
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人们对于左右脑相互协作习得的信息的记忆更加深刻,学生左右脑的配合对左脑的语言的处理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听觉吸收信息,在通过左脑进行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再由右脑通过对身体运动的支配来表达。左脑接收指令,右脑根据指示移动,语言和动作合作,使语言学习更加有效。
注重语言结构,重视内容意义
TPR是一种强调与语言知识结构相关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句子是一个教学单元,从单词过渡到句子。它强调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培养在交流中使用语言的能力。
全身反应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应用
以外研社七年级第二册英语教科书中的Module 6 Around town, Unit 3 Language in use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Giving directions around your hometown.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掌握post office, cinema, bookshop, bank, supermarket, museum and Green Street等地点名词;能够熟练的掌握与运用以下问路与指路的句型: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Go across…/ Go along…/ Turn left/ Turn right. 本节课主要目标是将全身反应法的教学过程运用到本节课进行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其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课前准备
首先老师走进教室,并把一张巨大的地图铺在地上,学生的座位围着讲台,摆成一个半圆形,中间留足地方,以保证学生与教师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地图上有:post office, cinema, bookshop, bank, supermarket, museum and Green Street等地点。
分析:布置教室,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有想要上课的欲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就会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有期待。可以保持对课堂的高度集中,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
教师发出指令,并示范
接着,老师说本节课讲授的内容是与学习如何指引方向。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how to give directions around your hometown. I know some of you fail to give others correct direction, but its exactly something we need to do in this lesson。教師先邀请一名A同学到前面来,通过老师发出的指令,在地图上指认地点。比如:
Hi, I want you to point out the cinema?”
Could you point out the bookshop?
Could you point out the museum?
就这样A同学也逐渐了解了每一个单词所对应的地名。随着老师的指令越来越快,A同学也能快速的进行指认。学生需要指出哪一个位置是cinema。就这样,这位同学逐渐了理解了每个单词所指的地名。然后让全班学生根据指令,指出地名,同时辅以动作。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要求学生说,只要求学生静听,并根据指令做出动作反应,以便逐渐理解讲授的内容。
接着,老师需要进行示范,指着一个post office,问:“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post office? 然后教师边说一边做出动作:Turn left and walk up Green Street. Go past the bank. It is building on the left. Then turn right after the bank, at the cinema. The post office is the opposite the cinema and the supermarket.。
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认真听指令,并给予示范。但是并不要求他们正式的语言表达,给他们足够的语言输入,让他们先听再模仿,学习内容也是先由简单的单词过渡到句子,整个过程都是循序渐进,并且非常有序的,这样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减少学习量大的压力。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做出动作反应
通过刚才的示范,教师要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不理解就重复上一个过程。如果大多数同学已经理解,那么这时,教师就要问学生:“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post office?”,然后让全班学生起立,根据刚刚的指令做出动作。继续发出指令:“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book shop/ cinema/ bank/ museum?”让学生做出连续性的动作。
分析:通过教师的示范,同学的模仿,如此一个刺激强化,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目标语言。
学生发出指令,学生做动作
通过反复练习后,教师邀请一名学生给全班学生发指令,其他同学做动作,然后让更多的同学发出指令。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大家可以边发出语言指令边做出动作为止。
分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已经可以准确的理解语言并做出动作,并且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可以边说边做,这样通过肢体的配合,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而且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得到了训练。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全身反应法以直观性教学和身体语言的运用见长。通过动作表现目的语的意义,能充分激发右脑功能,再让学生表达之前,先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所以它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学习目标语言,提高学习兴趣。当然,除了以上优点,全身反应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它注重学生的听说就必定会忽视学生的读写能力,但是在语用类型的课程方面,读写能力并不是教学重点。所以,全身反应法仍然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