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乾 巴图查干 王雅平 王素娥 杨志
关键词:“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思政;德育;教学模式;职业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专业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加强“传道”,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1],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价值引领与知识导向相融合,帮助青年学生坚定政治认同、强化国家意识、塑造公民人格,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简单地说,“课程思政”就是高校所有专业课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通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2]。
1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特点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涉及化工生产过程及化工设备的构造认识与操作,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也是煤化工专业及相近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挖掘“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思政元素并进行全方位、多维度、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实践,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同频共振,对培养满足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的“新工科”人才尤为重要,具体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出发,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1 重视教学过程育人
职业教育是依托于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放在第一位[3]。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既可采用隐性渗透式、课堂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也可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元素和知识点渗透融合。同时,教师应积极运用“互联网+”的影响力和网络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微课、混合式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水平。
1.2 强调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化工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3种职业能力:(1)由于化工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化工人才要具备行业认同感、安全意识、协作和沟通能力;(2)由于化工行业工艺复杂、设备多样,化工人才要具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知识迁移能力;(3)由于化工行业大多需连续生产,化工人才要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1.3 对标行业企业标准
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即就业,为了让学生在毕业时顺利转换身份、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企业标准及行业标准贯穿始终,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推行課程思政建设以来,“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团队进行了深入学习,探索构建了“两导一提升”三段式全程跟踪教学模式和“环环相接践三心”课程思政体系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实践证明,“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实施思政教育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挖掘“化工单元操作”课程的思政资源;立足化工单元操作基本知识,加强学生对单元操作原理和实际案例的掌握和认识,夯实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传播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爱国爱家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融入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综合运用数学等知识,进行单元操作物料衡算、能量守恒等计算,厚植职业素养、耐挫能力等思政元素;充分领悟化工单元操作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操作中体现的职业素养;通过知识、技能的获取,强化推理能力、团结协作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融入逻辑思维、爱岗敬业、安全环保、社会责任、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
3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
教师应以“煤制甲醇生产原料预处理和产品分离”为主线,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安全环保、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等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为支撑,基于理论讲解、虚拟仿真、工程实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理虚实”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协作、虚拟仿真等教学方法,完成离心泵的安全规范操作、性能参数分析及应用等重点内容的教学,突破数据处理、特性曲线绘制的教学难点,达成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
3.1 确立“真懂、真会、真强”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依据煤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分析学生学情,确定三维教学目标(见图1)。通过理虚实一体化教学,在任务驱动和实践操作中引领学生突破重难点,使其掌握离心泵操作的知识体系,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的专业技能,培养严谨认真、安全操作、有责任担当的职业素养。
3.2 构建“两导一提升”三段式全程跟踪教学模式
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学习通、雨课堂、多媒体、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国工匠精神,建立“两导一提升”三段式全程跟踪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完成本设计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以“离心泵的维护操作”为例,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
在课前先导阶段,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工作过程”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学离心泵的结构、工作原理相关视频和PPT课件。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离心泵工作过程和结构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列出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中引导阶段,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分为5个步骤。
(1)析:明晰任务、职责分工。学生汇报课前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精讲。播放相关视频,强调离心泵在工艺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掌握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过程是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回应课前预习情况,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思: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学习通平台讨论“离心泵的结构”“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气缚现象”,结合已学过的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离心泵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并提出在工艺操作中如何判断离心泵的故障,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3)学:教师示范、答疑解惑。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师生互动点评,引导学生总结离心泵在工艺生产中如何输送流体,导入新知,明确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过程,落实教学重点,并指出离心泵故障处理这一难点,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践: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学和教师讲解内容进行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打分。
(5)悟:成果展示、考核评价。根据任务完成情况,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现场点评、个人自评,实现综合测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课后提升阶段,教师利用学习通学习软件和校内实训装置组织学生进行线上理论知识答题,巩固和拓展知识。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督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操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3 形成“环环相接践三心”课程思政体系
“环环相接践三心”课程思政体系如图3所示。
首先,课前先导对接是关键。课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自省自律,了解其思想动态、知识技能基础和情感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思政无缝对接提供依据,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其次,课中引导衔接是载体。教师应围绕三维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将思政元素贯穿在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教学中。
一条线是学生完成8个任务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另一条线是依照“析”“思”“学”“践”“悟”5个环节教学关联的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最后,课后提升承接是渗透。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训操作练习,巩固并完善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培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形成使命感。
3.4 教学效果评价
3.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达成“四懂”知识目标
学习通平台数据显示,学生课前作业提交率达到100%,课前测验完成率达到98%,開课后学生对离心泵操作的态度也有很大转变。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平台,强调学生本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显著提高。
3.4.2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达成“四会”能力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可知,学生在数据处理和曲线绘制方面成绩较好。在探究、思考、操作等环节,学生对离心泵操作的认知逐渐深化,通过实际参与操作、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独立完成特性曲线绘制,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3.4.3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达成“真强”素质目标
课前,学生自学轨迹变长,平台活跃度和参与度提高。课中,教师引入大国工匠等思政元素和实际生产案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小组任务参与、讨论参与程度组内互评的基准分。课后,知识技能的巩固提升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形成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了职业素养。
4 结语
课题组通过探索“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总结出以下3个环节:课前先导,熟悉工作任务,提前传递知识;课中引导,协作实践,逐步内化知识;课后提升,深化任务拓展,巩固知识。同时,结合教学环节构建“环环相接践三心”的课程思政体系,全面助推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有所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学习水平和思想境界也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思想教育工作更具活力、接地气,对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