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在胜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关键时间节点上,我们党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对于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就必须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列为“十个明确”之一,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新时代我们党推进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明确了这一理论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2023年2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要求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深刻回答了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现代化之问,提出要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等重要观点。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是科学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运用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体现,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一步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应该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的深刻思考和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理论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现出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轉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创造。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出具有影响力的思想主张。毛泽东用“实事求是”这一古语概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用“小康社会”标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江泽民提出“两个先锋队”思想,胡锦涛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要求,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不忘初心”“国之大者”等化用传统文化概念的重要思想观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鲜活的范例。把中华文化精华与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实践更好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特风格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明确提出了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成熟和定型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蕴含着中国古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着中国古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等观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质相济、弘道养正”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传承着中国古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好憧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弘扬着中国古代“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理想目标。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对鼓励人民在精神文化上自信自立、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广阔空间。文化自信提振着民族精神,催生着文明觉醒,经过亿万人民的不懈努力,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在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中国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同时,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新征程上中国发展进步的体现,也必将继续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现出我们党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深刻反思和理论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世界现代化进程起源于西方,但却伴随着西方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血腥殖民,欠发达地区人民由此遭受了巨大灾难,与之相伴的还有基于西方发展经验形成的思想理论对欠发达地区的知识输出和文化殖民。在很长时期内,“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误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认知困扰、身份迷失和文化冲突,甚至使一些国家长期陷入发展陷阱之中。思想上的桎梏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亦步亦趋,丧失了理论反思和知识生产的能力。二战结束之后,众多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现代化探索,形成了世界性的大潮流。新中国的探索与世界的大潮流几乎同步,但却从一开始就有自身的特色。经过冷战和冷战后国际格局变动的考验,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是成功的,中国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以自身发展壮大世界和平力量,初步改写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将人类对现代化理论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反思世界现代化进程、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实践进行的理论超越,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在处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身发展与对外交往的关系等方面作出了极具价值的探索,形成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和丰硕的实践成果,打破了“华盛顿共识”等西方国家建构并输出的理论学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将奋斗目标、本质特征和实践要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强调目标与进程的统一、特征与手段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来自中国的原创性思想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初步理论概括,它打破了“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等基于西方现代化狭隘经验的理论迷失,有助于人类在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思想解放。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社会希望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也需要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争取更多对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国际认同,这就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更宽广的理论创新空间,使这一理论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从当代中国的开创性实践中产生的,它将继续有力地指导着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同时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它将吸收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人类探索更美好的未来提供理论支撑。我们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更好指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