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3-07-19 15:20谢欣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留守儿童

谢欣悦

摘要:“父母外出务工”作为一项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长期处于“留守”这种不利处境下,得不到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教育,使生活事件压力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更大。对此,家长应加强亲子沟通,给予孩子情感关爱;学校应通过开设心理课程、提供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提供家庭以外的心理支持;政府、社会应组织开展关爱保护行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负性生活事件;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挫折应对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1-0063-03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一起正常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户籍儿童[1]。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显示,截至 2018年9月,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调查人员在全国 12 个省(区、市)的 27 个县(区)进行了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服务需求評估,结果表明,与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凸显[2]。留守儿童的成长关乎千万个农村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其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广泛关注。

负性生活事件是使个体产生消极、不安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体验,并导致个体的情绪情感向消极方向发展的不愉快事件[3]。人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对儿童来说,学习上遇到挫折、同伴关系不良、家庭生活中遇到困难等都属于负性生活事件,会引发负面情绪。应激理论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会对个体身心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导致自杀行为[4]。负性生活事件在个体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且负性生活事件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直接负相关关系,即留守儿童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低[5]。

二、负性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外出务工作为留守儿童生活中的一项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务工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造成长期且显著的消极影响,尤其是父母长期外出(超过四个月)和母亲外出务工的情况,对子女的影响更大 [6]。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留守”的不利环境下,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在学业、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有限,缺少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积极资源,生活中的负性事件给他们造成的压力更大。

(一)社会适应较差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是指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不断地学习或规范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7]。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社交能力、处事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能够间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经历和环境使其积极心理品质未能得到很好的塑造和发展,相较于一般儿童,他们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较差,心理适应问题较多。留守儿童中,以祖辈陪伴和照顾者居多,祖辈因为对孙辈的宠爱,以及自身教育能力的不足,对孙辈的学习和成长不能给予科学的指导和管理;有些祖辈过于宠爱孙辈,不让孙辈参与家务劳动,使得留守儿童自理能力和独立性较差。此外,祖辈对网络的认识不足,对孙辈上网缺乏有效管理,使得部分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学习习惯较差。

总之,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独立性、环境认同、人际和学习等均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儿童的社会适应。部分留守儿童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因缺乏社会支持常感到无从应对,很容易一蹶不振或者误入歧途,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从而更难融入社会。

(二)心理和行为问题较多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陪伴,加上与祖辈的沟通不畅,当他们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如学习中遇到挫折、人际交往不顺等,压力无法得到及时排解,由此引发一系列情绪问题,如沮丧、自卑、孤独、自我封闭、孤僻。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在情绪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不稳定性,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是孤独感;另外,留守儿童的委屈难过、状态焦虑和抑郁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7-10]。

因父母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的监督不力,留守儿童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进而恐惧、逃避学习,并逐渐发展出厌学情绪,最终放弃学业。部分留守儿童由于人际交往不顺,对周围的人产生了怨恨、仇视心态,排斥与他人接触,甚至出现暴力倾向。个别留守儿童因长期得不到情感支持,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愿告诉他人,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由此积压了许多消极情绪,长此以往,导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做出自伤、自杀行为。

三、应对策略

在“留守”的不利处境下,负性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从容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父母: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加强亲子沟通

童年时期父母对子女的方式以及个体在与已经建立情感联结的父母分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10]。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体验到与母亲(或长期的代养母亲)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并且在这种关系中获得满足,这种情感满足是他们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积极资源,儿童会由此发展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为了提升家庭经济水平,使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选择外出打工,由此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如何解决这一两难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留守家庭的亲子沟通提供了便利。研究表明,网络亲子沟通的高频率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有积极的影响。父母可通过微信、电话、电脑等工具与孩子进行沟通,尤其是微信,方便快捷,能实现面对面沟通,有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建立情感联结。当孩子有了学习、人际等方面的困扰,父母可以通过微信视频给予孩子及时的指导,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给孩子提供情感关爱。

除此之外,父母应创造机会多与孩子团聚,利用节假日多回家看望孩子,或者寒暑时将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体验一下父母的生活,看到父母远赴他乡工作的艰辛,从而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如果条件允许,父母中的一方可留下来陪伴、照顾孩子。总之,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陪伴和生活指导。

(二)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因父母(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教育措施,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应对负性生活事件,调节不良情绪。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组成、经济状况、心理状态等,全面、动态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心理活动课,通过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调控自己的情绪。配备心理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化解成长中的压力。

其次,班主任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化解成长中的难题;开展主题班会、家长会等,消除其他学生和家长对留守儿童及家庭的刻板印象,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关爱,增强归属感;让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组成学习小组或者生活小组,互帮互助,为留守儿童提供同伴支持;为留守儿童设置专属的“岗位”,让他们为班级做事,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升自我价值感。

再次,学校多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为他们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沟通留守儿童的情况,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开设家庭教育线上和线下课程,督促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学习,促进他们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

(三)发挥政府作用,提供社会支持

首先,从政府服务的角度出发,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要求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认真组织开展关爱保护行动,确保关爱保护工作覆盖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留守儿童;各级财政部门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关爱保护资金[6]。《意见》抓住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安排和系统性的顶层制度设计,致力于构建家庭、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关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动员和利用本地现有的资源及力量,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从外部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可能面对的负性生活事件。

其次,政府要发动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保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了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中来,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可考虑让志愿者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临时监护人、学校教师及社区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升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构建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的环境[8]。

四、结语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更难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给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帮助其缓解生活压力,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家庭、学校、社会组织、政府等有关各方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创设良好的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亚利.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6):4-9.

[2]国家卫健委.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R].北京:国家卫健委,2018.

[3]贺莹莹. 高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王楠,韩娟,丁慧思,等. 农村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J]. 中国公共卫生,2017,33(9):1320-1323.

[5]韩黎,袁纪玮,龙艳. 苔花盛开如牡丹: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2):266-274.

[6]刘红艳,常芳,岳爱,等.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5(2),161-174.

[7]李彩娜,张曼,冯建新. 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个人自主的中介作用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4):371-377.

[8]刘昱君,陆林,冉茂盛,等.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 科技导报,2021,39(18):31-38.

[9]徐超凡.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实证研究与启示[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3):160-165.

[10]喜悦,徐卫伟,张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9(5):283-292.

編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留守儿童
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纲要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