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乡村薄弱学校课后服务实践探索

2023-07-18 19:53吴发鑫李英
甘肃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双减

吴发鑫 李英

【摘要】为解决“三点半问题”,教育部发布有关保障和规范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实践教育活动,多维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大多数乡村薄弱学校仍然存在服务内容单一、团队缺位、服务品质不高的现象。本文针对乡村薄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施教原则、学科融合、扩大时空范围、团队建设、多元评价这五个方面探讨了薄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0—0026—04

“双减”是解决教育功利化、短视化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优化教育生态的重大战略布局。“双减”政策实施后,从校外课后托管服务到开展“三点半课程”的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主体从社会回归学校,内容逐步课程化,形式凸显整合性。从校外“小饭桌”托管看护到由学校统一组织、科学规范的课后延时服务,教育已发展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个性化、系统化、学科化的新时代素质教育[1]。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各地通过推行“5+2”课后延时服务解决“三点半问题”。在每天两小时的延时服务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接送孩子的焦虑,体现了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价值,值得乡村薄弱学校借鉴。下面,笔者根据乡村薄弱学校的现状,结合课后服务开展的实际情况,谈谈乡村薄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实践策略。

一、乡村薄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现状

1.环境资源有限,服务内容单一。各学科教师负责辅导、监督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是乡村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主要特点。由于乡村学校大多是留守儿童,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作业完成时间不统一,且完成质量参差不齐,课后服务分时段开展综合活动的模式无法有效落实[2]。尤其乡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人员紧张,可利用资源有限,使得组织兴趣活动、社团活动、艺术活动规模小,形式和内容单一。

2.专业教师缺乏,服务团队缺位。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如何科学地为学生减轻学业负担,“提质”与“增效”两大难题要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需要教师努力保障课后服务的质量。许多乡村学校教师教学思维陈旧、教学方式固化,尤其缺乏音、体、美艺术技能,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多样化培养需求。由此,在课后服务中开展艺术类实践活动,很多一线教师感到力不从心[3]。

3.评估导向滞后,服务品质不高。“双减”政策的实施是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开始走高质量教育发展之路,从关注学生分数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4]。尽管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推动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人才的选拔体系,但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和录取方式不可能短时间改变。因此,学校在学生学业“减负”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往往以选择性执行的方式在考试成绩与学业负担之间均衡加减尺度,教师为了职称晋升、教学业绩,在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之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二、乡村薄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有效策略

1.满足需求,夯实因材施教之基。课后服务的根本原则之一是因材施教。教育不能把学生的个性、才气淹没在学科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在个性化课程中找到自己,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乡村薄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要打造特色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必须立足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一是围绕认知特点,量体裁衣。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不太会保护自己、照顾自己。因此课后服务的重点内容是加强安全教育,传授基本生活技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的同时,也处于情感转折期,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此阶段课后服务应着重开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兴趣爱好,增进同伴交往等方面的团队活动内容[5];初中学生独立性逐步增强,但普遍面临升学压力,课后服务应重点向课业辅导倾斜,适当扩大自主活动范围,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课后服务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还要注重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一是学校组织开发校本社团服务课程要充分体现针对性。二是学校开设开放性校本实践课程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动力,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三是打破班级界限,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合符合学生发展的社团,突出学生个性、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有机融合,体现机动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四是学校要弹性安排课后服务时间,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构建教学情境生态系统。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要在五育协调的基础上,自主选课、核心学科、实践学科及社团活动横向渗透,使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探索设计符合学情的课程,学生能合理安排、搭配选择周一至周五的校本社团课程,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做到“做中学”。同时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交流合作活动,通过户外拓展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出来,鼓励学生创新创作,开发学生的潜力[6]。

2.整合学科,培育核心素养。课后服务所涵盖的“三点半”時空范围,处于常规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探究体验的“融合点”,是常规课程教学的拓展延伸、综合实践活动的强化、社团艺术活动的主阵地、跨学科探究体验的“桥梁”,也是学校各类课程整合融通的“熔炉”,让离散的分科教学、综合实践、社团活动在这里得到整合升华[7]。可见,课后延时服务要实现高品质,课程化是必然趋势。实践中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多学科融合、五育一体统整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回归因材施教的本源思维,把时空界限扩展到课后,通过多元评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三点半”时间段科学、有序、安全地开展素质教育,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拓展延伸形式。五育融合的课后服务课程,涵盖中小学开设的所有课程和安全教育、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的德育课程,以及绘画、创作、实践、音乐等实践课程。各学科糅合在一起,有机渗透到各个阶段的项目任务中,使国家课程和第二课堂课程达到高度融通。教师要站在五育融合的高度,跨学科、跨领域重构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在不同的团体实践活动中内化、丰富学生的素养,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使学生的个性品质、核心素养得到健康发展。

3.项目融通,扩大服务的时空范围。以项目化的学习模式开展课后服务,能有效突破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单课封闭的局限。通过学生生活、学习场景的艺术化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合理融入,使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规避割裂,保持完整性、连续性,保证学生的个性品质阶梯式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技能[8]。课后服务发挥着学校教育拓展延伸的有效功能,活动内容不能拘泥于课本、教材,活动场地也不能局限于教室,要建立学生个性发展的大教育观,立足师资结构与学校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上好“作业辅导”课、提升“学科拓展”课、激活“多彩社团”课、参与“项目研究”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用“1+X”模式开展开放式教育,以常规安全看护、作业辅导为基础,少年宫、红色圣地、敬老院、展览馆等德育场所为依托,积极开展参观、学习、体验、志愿者行动等活动,让学生从校园走到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以阅读、演讲、课本剧、音乐舞蹈、体育竞技、书法、美术、科学试验为内容的兴趣小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传承课堂,师生共同讲述中华故事,感受家国情怀,让学生在吟诵、感悟、欣赏、互动中体悟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4.强化师资,打造课后服务团队。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是顺利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关键。一要充分调动校内教师的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开发课程内容。开设课后服务课,结合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特长,引导教师创新课后服务内容;发挥教师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势,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和增删课后服务内容,把创新实践落实在课后服务活动中;对在期末评比和各项竞赛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根据学生选课数量和课时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促进课后服务见实效;定期培训教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课后服务教师团队。二是发挥外聘教师的辅助作用,为服务团队输入新鲜血液。聘请“五老”人员为学生讲党史、讲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聘请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素质拓展活动;聘请艺体教练专业化辅导学生,让学生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扬学生的特长[9]。三是成立学生社团,让学生在服务自己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合理组建学生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服务意识。乡村中小学学生既是服务对象,又是课后服务的积极参与者。为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小学生应由学校和教师规定社团活动的主题,并选择负责任的学生家长全程看护学生;中学生自己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要求完成活动内容。四是健全家委会,发挥家长的配合教育功能。在家校合作中充分发挥家长的参与意愿,争取开辟多种适合的方式吸收他们到课后服务队伍中,提高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实效性。

5.多元评价,创新服务评价体系。用好评价体系这根指挥棒,发挥评价在“减负增效”赋能中的导向作用,突出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判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推动服务评价由工具价值向最终价值转变,实现教育回归本真[10]。一要把好评价标准的入口关,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实现传统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阶段性评价为全程评价。二是丰富评价内容,增强评价的实效性。通过有效实施学校总体评估、教师反思自评、同事定期互评、学生随机选评、家长助力参评的多元评价体系,完善多主体综合参评模式。三是充实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学校可以通过测试考查学生课业完成情况和教师专项辅导达标情况,用测试数据分析学生学业进步的程度;通过成长手册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分析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的获得状态,从而及时修改学生的实践方案,改进教师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可以通过竞赛、评比、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特长的培养程度,激发教师创新教育方式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四是注重有效评价,增强评价导向。课后服务的成效如何,要通过评估结果来评判和检验[11]。学校可以通过科学、客观的动态评估,全方位调整、完善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过程、策略,通过不断修正、优化,达到以评估促交流、以评估促改进的目的,把课后服务作为育人的载体,调动师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教师尽职尽责,关心课后服务群体中的每一位学生。

总之,优质、高效的课后服务是“双减”实施的根本保证,学校实施课后服务不仅仅为了填补家长“三点半”后几小时的“教育真空”,也不仅仅是为了替代校外培训机构的托管作用。课后服务的目标是学校立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丰富课后服务实践载体,从施教原则、学科融合、时空优势、学校资源、评价激励诸方面深挖潜力,构建科学、立体、五育融合的课后高效服务体系,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让国家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亚丽,杨继奎,尚坦.乡村薄弱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与发展建议—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9(21).

[2]邹敏.乡村薄弱学校生课后服务的属性及权责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

[3]毛振明,丁天翠.“体育走班制教学”的疑惑与解决路径(一)[J].中国学校体育,2021(01):09-11.

[4]冉源懋,孙庆松.社团教育: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7).

[5]刘宇佳.课后服务的性质与课后服务的改进—基于我国小学“三点半难题”解决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20(01).

[6]张亚飞.主要发达国家乡村薄弱学校课后服务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20(02).

[7]游莎,周先进.弹性离校背景下乡村薄弱学校生课后服务的内涵、价值与目标[J].教学与管理,2020(09).

[8]张会杰.我国乡村薄弱学校生课后服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少年儿童研究,2020(10).

[9]熊丙奇.做好课后服务呼唤精细化管理[J].小学教学研究,2020(09).

[10]杨曼丽,张吾龙,胡德刚,等.“双减”政策下我国乡村薄弱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2(02):26-32.

[11]吴烟,金晓宸.“5+2”课后服务实施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2(15):06-09.

编辑:徐春霞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