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连
惠子善譬是《新序》中讲的一个故事:梁惠王表示不喜欢惠子说话总用比喻,惠子说:“有一个没见过弹弓的人问我弹弓长什么样,我回答‘就是弹弓那样,他能明白吗?”王摇头。于是惠子说:“应该跟他说‘形状像弓,只是弦是用竹子做的。说话的人用大家熟知的东西来描述大家不知道的东西,来使人明白,你让我不要用比喻,做不到啊!”故事告诉我们,好的比喻能够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让人恍然大悟。议论文写作中如果能恰当运用比喻论证,便能让抽象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这一期我们一起来寻找课本中那些好用却容易被忽视的“物象素材”,做相应的写作训练吧。
峨日朵雪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切入点:坚守梦的高度,做骄傲的攀登者。
昌耀这首诗是个宏大的比喻场。诗中峨日朵雪峰是我正在攀登的高峰,也可以视为我们生命旅途中追逐的每一个高远的目标。在追梦路上,就如攀登峨日朵雪峰的过程,那些下坠的太阳、石砾、声嚣……无一不在隐喻着外界各种向后的拉力,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与追梦的大志支撑,“我”随时也会跟着下坠。但我就是我,“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于是我终于能够“与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我为自己骄傲。
运用示例:昌耀诗中的峨日朵雪峰是我们心中高远梦想的化形,雪白圣洁,远隔山海,攀探途中不乏滚滚石砾,阻碍前行,太阳也要坠落,黑夜茫茫。但我们追梦的信念会是一把火,帮助我们冲破一路的坎坷与迷茫。加缪说,真正的伟大在于,拥有凡人的身躯,却具有不可战胜的神性。失聪的江梦南通过学习唇语获得知识,成为清华博士,进入自己的人生殿堂;从大山走出来的王发,每天挥打七千次球拍,奔跑九公里,赢得青少年网球冠军,踏上梦想的阶梯。我们受着各种后力的拖拽,却不必胆怯,要相信在那高高的山峰之上,身后的路和脚下的风景,都是我辈追梦的见证。——林欣琪
地坛(史铁生《我与地坛》)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我与地坛》是作者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是他在这段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問所得。文中的地坛是多面的,有辉煌,有颓圮,有荒芜,有宁静,有喧闹……这里的每一处都曾给予作者和我们这些读者生命的哲思,因为地坛本质上不是地坛,而是一个载体,一个喻体,就像生命,地坛里的一切就像一个老者用他经历过的生命在指引作者,指引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有以下角度:
切入点一:悦纳方得坦荡自在。
四百多年里,地坛经历了盛衰,让我想起了历史长河中的那些王国朝代,想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地坛辉煌之时,他不骄矜;颓圮之时,他不消沉。他只是静静地接受,就像一位智者,在沉默中咀嚼生命中的喜怒哀乐,品尝出生命的真味,然后再静静地守护这一片草木,无声地启迪人们。这种对生命起伏的悦纳,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坦荡,更是“天何言哉”的大智慧。运用示例:在无常的命运里,有着太多的波折,这时不妨学会悦纳。君不见,地坛悦纳生命的起伏,辉煌时不骄矜,荒芜而不衰败,宠辱不惊的智慧让生机在四百多年的风雨中始终不曾消退;君不见,陶渊明悦纳初心的呼唤,“归去来兮”,回到田园山水中,不为世俗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所困;君不见,曹晟康悦纳身体的残疾,秉持“我看不见世界,就让世界看见我”的观念环球旅行……虽是命运无常,悦纳却可得坦荡自在。——吴涵琦
切入点二:守住生命的尊严,一粟也能竞沧海。
地坛中一草一木都如此渺小,却又都如此耀眼。地坛衰败,园中的野草荒藤却茂盛得坦荡自在;蜂儿何其弱小,但它用尽全力煽动翅膀的样子却如此动人;蝼蚁也有变道而行的能力;瓢虫累了知道休息;蝉蜕空了却留着破茧的骄傲回忆;就连那朝露,也在奋力创造生命的色彩。他们渺小,他们却让我们感动。
运用示例:生命的尊严是我们精神阵地的支柱。也许生而渺小,也许处于溃败之地,但只要生命尊严犹存,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一番小天地,也可以成为耀眼的存在。且看《我与地坛》中的一草一木,在衰败的地坛中却茂盛得坦荡自在;且看半身少年穆夫塔,用生命的尊严破开命运的大门,在世界杯开幕式的舞台上感动世界;再看古往今来的众多文士,面对黑暗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呐喊,面对宦海浮沉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凡此种种,无一不体现了生命的“尊严”二字之重量。——张煜欣
套子(契诃夫《套中人》)
别里科夫作为“装在套子里的人”,不仅穿着上从头到脚包得严严实实,行动上畏畏缩缩不敢越雷池半步,精神上也深受保守思想的束缚。更严重的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还妄图让所有人都像他一样乖乖待在套子里,令人细思极恐。小说里的人事固然夸张,但这个套子未必不在你我身上,我辈亦当警戒。
切入点:坚守有为之志,拒绝“躺平”的套子。
别里科夫之所以沦为“套中人”,并非天生所致。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制造了一大批企鹅式民众,他们惧怕统治势力的黑暗,只能“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在变革面前,残暴的统治者发动血腥镇压,这种黑暗的威慑迫使别里科夫们不得不用保守的思想与行动把自己包裹起来,成为保守派的鹰犬。我们不妨将背景转移,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套子”——惰性、偏见、无知、精致的利己主义……网络热词“躺平”恰恰就是惰性与自卑心理这样的“套子”在作祟,理性的青年,要勇敢地扛起清醒的长矛,戳破这套子,还自己一个无悔的人生。
运用示例:别里科夫将自己藏进“套子”的行为固然荒谬可笑,但我们身边却不乏像他一样的人,这些人打着“反对内卷”的旗号,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套进无形的“套子”里,理直气壮地“躺平”。然而,追求理想的路何其难!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些“躺平者”,事未行,心已败,如何能有为?正所谓“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与其早早地将人生局限于“套子”里寸步难行,不妨化理性为矛,戳破惰性与自卑的“套子”,看清前路,守望初心,在人生路上引吭高歌。——黄熙然(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