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3-07-17 04:57朱琳华涓
互联网周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策略互联网+

朱琳 华涓

摘要: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教学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速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创新创业型教育模式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高校必须着力研究人才培养新举措。本文从“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特征分析着手,探讨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以及相关策略,旨在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培养策略

1.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特征分析

1.1 “互联网+”视域下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

其一,满足国家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强化培养创新创业型综合素养高端人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输送人才,充分保障国家发展不断迈向更高层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深入性实施,利用“互联网+”的内在优势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不再是片面的人才培养,而是关系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落实。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创新创业理念有效融入社会大众的整体思想意识当中,从而有效激发与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自主地参与其中,继而为国家经济建设与长治久安增加动能。

其二,符合社会整体认知提升的根本出发点以及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的实际需求。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付诸实践,就必须鼓励和引导人才切实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促使人才经过社会的锻炼不断形成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从而真正体现高校的教育本质。为了有效促进新时代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引导社会层面树立对创新创业的科学认知,就必须使国家相关部门、高校以及企业三方面有机融合,促使人才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崭新的思想动力、意识观念、知识理论等,进而助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其三,助力新时代人才实现自我价值。人才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社会性的关键产物,人才的内在价值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充分显现出来。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将“互联网+”的内在优势有效融合进来,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提升高校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为人才培养发挥核心指导作用,还能够促使人才将自身的理论认知与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有效融合,在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构建最具价值的教育体系,引导和帮助社会个体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

1.2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模式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主要目的就是改革与创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新时代发展理念和互联网思维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科学、合理运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方位培养高端人才的主要目标,进而促进互联网与社会各行业发展的高度融合。现阶段“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2.1  开放性特征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指的是构建各个层面相融合的开放性教育综合架构,通常指的是教育教学内容开放、教育平台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育资源开放等等。高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自主学习与技能发展等活动,在教育教学资源全面开放与相互融合的基础上,為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增加动能。

1.2.2 规模化特征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不是表面上重视精英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而是将普通大众创新创业型综合技能的培养与塑造作为工作重心,从而构建新时代背景下规模化创新创业综合技能的培养体系,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社会发展氛围。

1.2.3 主体多元性特征

在“互联网+”视域下,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并不是主要依赖高校与人才个体的努力,而是需要社会、国家、高校以及学生个体等各方面的全力参与,在国家为引领、社会各界充分落实、高校积极培养教育、学生自主参与的前提下,构建各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多主体培养体系,从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为国家发展与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2.4 教育生态化特征

通过科学、合理地灵活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凸显人才的主体地位,从而不断强化学生个体间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良性生态化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视域下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可以有效促使国家、企业、高校三方构建育人联合体系,还能够推动社会资源的高质量流动,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在助力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促进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

2.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2.1 缺乏完善、健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保障体系

一方面,高校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构建完善、健全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部分高校现阶段并未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不仅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创业规划,还缺乏相关创业环境的建设与营造,甚至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国家与社会举办的各种创新创业类竞赛。除此之外,学生在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缺乏相应专业师资的全过程指导与跟踪,在生活、工作、心理以及情绪等多方面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大多数学生步入创业阶段之后,收获甚微或者以失败结尾。

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现阶段,虽然国家出台了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免息贷款以及创业扶持等,但这些措施都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从互联网高新技术创新创业角度来看,相关创业服务机构还有待完善。因此,在缺乏完善、健全的创新创业人才保障机制的前提下,导致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宁愿选择稳定、低薪的工作,也不愿进行自主创业,最终造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率难以有效提升。

2.2 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作为根本支撑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在此过程中,雄厚的师资力量是确保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的关键所在。结合实际调查得出,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师资力量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通过社会招聘或猎头甄选,通过此种方式选聘的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灵活应用实践经验。虽然此类人才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但是缺乏专业教师技能与教育教学层面的培训,仅在上岗前接受“救急式”教育技能培训,造成其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将自身丰富的理论认知与社会实践传授给高校学生,并且缺乏专业的科研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科研认知的建立与提升。

二是高校选聘毕业生担任教师职务。在高校教师队伍人才选聘过程中,许多高校都会挑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成绩优异并且具备较强创新认知的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虽然表面上优化了现有教师团队的人才结构,但是由于这类人才缺乏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只遵循课本理论,导致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难以有效融合。

三是聘请优秀的退休教师。通过返聘退休教师,可以着力提升高校现有师资科研质量,此类人才可以将自身多年来总结的各种教学经验与知识理论进行有效传播。但是,此类教师缺乏足夠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难以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3]。

3.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3.1 构建完善、健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保障体系

在“互联网+”视域下,为了有效促进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第一,必须着力完善与健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体系,努力开发相关课程内容,例如企业家综合素养培养课程等。第二,为了促使高校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加入创业行列,必须确保现有课程内容能够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在与相关企业协同育人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研发针对性的校本课程,并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与更新,从而满足学生发展实际需求。第三,为了提升专业创新创业的可行性优势,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创新创业理念的渗透,推动专业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此外,还应当着力加强与往届创业成功毕业生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学弟学妹在创业方面的经验传授与扶持,可以邀请此类学生到校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演讲,分享其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为在校学生今后步入创新创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助力构建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师资团队建设是关键环节。第一,应当从教师招聘环节着手,有效控制师资质量问题,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适当提升高校教师入职门槛,从专业教龄、科研成果、受教育程度、社会工作经验、有无创新创业经历以及社会阅历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为教师人才引进提供重要保障。

第二,强化师资培训力度,为高校教师提供专业、广阔的培训平台。针对社会层面招聘的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强化培训,促使其能够快速适应高校专业教学岗位,将自身创新创业或就业等方面的相关经验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全方位传授给高校学生。针对部分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教师,在培训其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还应当扩充企业实践培训内容,比如顶岗实习等,促使此类年轻教师通过企业社会岗位实践过程,锻炼成长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双师”型高素养教师人才。除此之外,还应当为所有教师提供专业实践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座谈会或联谊会,引导和鼓励所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分享创新创业教学经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第三,为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在“互联网+”视域下,为了切实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推动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活动,并为相关项目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在助力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与说服力,巩固教学成果,为学生步入社会后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根本保障[4]。

3.3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方面,从高校教育教学角度着手,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为学生制定差异性学习生涯规划。在大一学习阶段,着力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多元化校园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树立相关思想理念,明确人生发展目标。在大二、大三阶段,借助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入性学习与探索,促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理论与技能,拓展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在大四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管理者与企业家综合素养,为其步入社会进行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类比赛,并给予获奖学生或学生团队一定的精神以及物质奖励,大力宣传其比赛经过,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参与热情。同时,校方还应当给予实习期间的创业学生相应的师资指导与跟踪服务,引导其在创业路上规避风险因素,提高创业成功概率。

另一方面,从国家机制保障层面,将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项目进行细化分类,强化市场监管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构建免费创业服务机构的方式,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技术、起草创业合同以及申请创新专利等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应当结合社会与市场发展需求以及人才发展目标,努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与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团队建设,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端人才。与此同时,为创新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延伸市场空间,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创业的新型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定位,健全教学体系,构建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杨硕,刘勇,李萍.“互联网+”双创大赛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安徽外国语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1-3.

[2]张娅琼,郝香.“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建设路径[J].创新,2020,14(3):108-116.

[3]申华.互联网+视域下高职跨境电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0):292-293.

[4]黄璀.“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以新媒体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7):23-26.

作者简介:朱琳,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方向。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促进机制创新研究(编号:2021SJB0421)。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培养策略互联网+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